邹远泉,周 跃,钟 山,孔范岸

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邹远泉,周 跃,钟 山,孔范岸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抗凝酶Ⅲ(AT-Ⅲ)活性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情况进行检测,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结果情况。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收缩期内径、左心房面积、肺动脉压以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大于无血栓组患者,且血栓组患者的AT-Ⅲ活性明显小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部分阻塞的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措施,避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

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机制;抗凝酶Ⅲ

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左心房血栓形成,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下肢等动脉血栓栓塞,对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威胁,甚至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随着我国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风湿性心脏病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中,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2]。本研究对我院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做进一步分析,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血栓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4岁~48岁(36.0岁±1.5岁);病程3年~6年(4.0年±1.8年);二尖瓣狭窄15例(单纯二尖瓣狭窄8例),二尖瓣病变6例,二尖瓣轻微关闭不全9例,窦性心律5例,房颤7例。无血栓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7岁~46岁(34.0岁±2.9岁);病程3年~6年(4.0年±1.6年);二尖瓣狭窄14例(单纯二尖瓣狭窄6例),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轻微关闭不全5例,窦性心律7例,房颤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5 MHz的双平面食管探头对两组患者二尖瓣膜口面积、左心房面积、左心收缩期内径进行检测,并检测患者的抗凝酶Ⅲ(AT-Ⅲ)活性,其方法为:采取患者外周静脉血,试管中加入0.109 mol/L的1/10体积的枸橼酸钠溶液,以防止采集的血液标本凝集,将离心装置的转速调整为3 000 r/min对血液标本离心处理10 min,将试管内上方的清液放入-80℃冰箱内保存。采用美国惠普公司HP 2500型超声显像仪,将调整其胸探头频率为3.5 MHz,食管探头频率为5.0 MHz,对患者的二尖瓣跨瓣压差以及肺动脉压等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测。并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心脏指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脏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心电图进行检测后,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房面积、左心收缩期内径明显大于无血栓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脏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心脏指标比较(±s)

组别____________n________二尖瓣膜口面积(cm2)______左心房面积(cm2)左心收缩期内径(mm)AT-Ⅲ活性(%)____血栓组 420.6±0.139.1±6.955.1±4.418.4±5.8 ____无血栓组420.8±0.3_________________22.8±4.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9±4.11)_29.6±6.31)_____与无血栓组比较,1)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05。

2.2 两组患者的超声心电图指标比较 血栓组患者二尖瓣跨瓣压差、肺动脉压明显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指标比较(±s) mmHg

表2 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指标比较(±s) mmHg

组别n________二尖瓣跨瓣压差肺动脉压血栓组4214.8±5.450.3±26.4 ___无血栓组__________42__________12.3±4.132.1±22.3 ______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0.05<0.0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左心房面积、左心收缩期内径、二尖瓣跨瓣压差以及肺动脉压明显大于无血栓组,且血栓组患者的AT-Ⅲ活性(18.4±5.8)%明显低于无血栓组的(29.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的二尖瓣膜口面积、左心房面积、左心收缩期内径等心脏指标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根据患者心脏指标的不断改变,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深入了解患者血栓的形成过程,以便于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4]。心脏作为一种血液循环器官,对人体存在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脏作为一种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能够为人体内血液循环系统提供充足的动力,但左心房血栓形成后,严重影响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过程[5,6]。当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时,血液淤积到体内血管,并聚集形成血栓,阻塞的血管,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导致相应循环疾病的发生,同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更促进感染以及血栓形成[7,8]。二尖瓣膜口面积、左心房面积、左心收缩期内径、AT-Ⅲ活性是反映心脏病变的主要指标之一,医务人员可通过对上述几种心脏情况作出判断,并以此作为依据,进一步诊断相应病情的改变[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二尖瓣跨瓣压差、肺动脉压明显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时,其体内的二尖瓣跨瓣压差以及肺动脉压水平发生了非常明显的病理变化。因此,可根据患者的二尖瓣跨瓣压差以及肺动脉压等水平的变化,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病情恶化,促进患者治疗后病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了诊断治疗过程的可靠性,使治疗更为安全可靠,增加了患者对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满意程度[11,12]。可根据患者超声心电图的不同结果,预测患者的血栓发生以及变化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改变,以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13]。

综上所述,临床上血流的局部梗阻和淤滞等因素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影响严重,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AT-Ⅲ活性、左心收缩期内径、二尖瓣跨瓣压差、肺动脉压等心脏指标的变化严重影响着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需注意对该方面的预防,避免患者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左心房血栓形成,改善临床治疗效果[14]。

[1]杨颖,罗晖,刘坤,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的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8):2141-2142.

[2]王凯,孔祥荣,李林,等.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脱落造成冠状动脉栓塞1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2):122.

[3]冯增斌,王振潮,王爱辉.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及左房内血栓患者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研究[J].山东医药,2011,51(1):100-101.

[4]宋来春,王春,姜德哲,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心房血栓形成80例诊治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3):20-21.

[5]Bukowska A,Rocken C,Erxleben M,et al.Atrial express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tr-i al fibrillation[J].Cardiovasc Pathol,2010,19(1):51-60.

[6]程仁力,王志荣,张澍,等.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9):1053.

[7]郝兴海,来永强,李进华,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5):293-296.

[8]郭自同,李国庆.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左房血栓的发生关系[J].临床医学,2012,32(5):35-36.

[9]黄兆同,武涧松,朵振顺.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升高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0,25(16): 1434-1435.

[10]Cuazzi M,Arena R.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pathophysiclog-i cal correlate in atyial tibriclation[J].Heart,2009,95(2):102-106.

[11]傅德建,何剑,张向阳.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4):282-284.

[12]李贺智,费洪文,黄奕高,等.Tei指数评估风湿性心脏病右心室功能变化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3,34(11):1734.

[13]唐培哲,常青.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脂蛋白a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95-96.

[14]廖礼强,张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状态及快速房颤对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22):3468.

R541 R256.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5.06.036

1672-1349(2015)06-0806-02

2014-12-16)

(本文编辑郭怀印)

广东省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茂名525200),E-mail: zyquan1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