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利,陈 重,于 涛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一则

王东利1,陈 重1,于 涛2

通过验案举隅,归纳总结治疗帕金森病的针刺方法,从阴阳失调立论认识帕金森病因病机,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阴阳失调,筋脉失养,以调补阴阳论治结合现代研究精选针刺穴位,缓解伴发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帕金森病;针刺治疗;验案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也称为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shaking palsy),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临床上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特征,还可出现如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感觉障碍等非运动症状[1],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变性[2]。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现代医学尚无根治该病的方法,西医主要采用多巴胺制剂替代疗法,初用效果显着,但长期应用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反应,且症状易波动。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控制症状,减轻药物毒副反应,阻止病情进展,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3]。笔者跟随导师于涛主任医师临床期间,运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较好,现选取验案一则报道如下。

1 资 料

病人,男,54岁,主因动作迟缓、左侧肢体静止性震颤、四肢强直7年余,于2016年7月13日就诊。病人7年前无明显诱因渐进性出现行动迟缓,随后相继出现左侧肢体静止性震颤、四肢强直,经天津多家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曾口服多种西药,经治早期有效,后期无效,病人自行停药2月,未予任何治疗。时症见:表情呆板,行动迟缓,左侧肢体静止性震颤,持物不稳,头部稍前倾,起动、站立及转侧略困难,慌张步态,纳可,寐差,小便调,大便2~3日一行,舌红苔少,脉细弦。查体: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左上肢呈“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无异常。中医诊断为颤证,阴阳失和型;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针刺治疗原则为调阴补阳、荣筋熄风。取穴:印堂、迎香、水沟、天柱、完骨、风池、百会、舞蹈震颤区、顶颞前斜线、青灵、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合谷、后溪、腕骨、关元、足三里、血海、梁丘、少阳经(阳陵泉至悬钟每隔2寸排刺1针)、三阴交、太溪、太冲。诸穴得气后行补泻手法1 min,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6次,休息1 d,连续治疗2周共12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病人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夜间睡眠仅3~4 h,且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治疗后夜间睡眠可达5~6 h;便秘情况显着改善,大便逐日一行;左手的震颤频率及幅度明显变小,持物平稳度较前改善;四肢强直症状明显改善,行动较前灵活;面部表情较前丰富。改良UPDRS评分量表:治疗前61分,治疗后46分;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治疗前19分,治疗后12分,说明帕金森病症状较治疗前缓解。2月后随访,病人精神状态佳,震颤减轻,肢体活动较前灵活,面部表情较前丰富,纳、眠状况可,无其他不适。

2 讨 论

帕金森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于中医学“颤证”、“振掉”的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是人体一身之根本,“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人体形体官窍、生理机能的功能正常,皆有赖阳气的温煦推动。中老年人阳气日渐亏耗,阴阳失调,则表现为呆板、震颤、僵直等以收引、凝滞和拘挛为表现的阴寒类症状,皆为形体不足、寒凝筋急之象。这也反映出阴阳失调,筋脉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于师认为调阴补阳、舒筋止颤是治病求本之法。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上行入脑,百会所属督脉,别名“三阳五络”,与诸经交汇;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刺之可行气血,通经络,太冲乃肝经原穴,刺之可平肝息风止痉。二穴相配,合谷为阳经之原穴,太冲为阴经之原穴, 基于调和阴阳之理,开“四关”,使气血和顺, 五脏安定,以达镇痉之效。《难经·二十九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帕金森病肢体僵硬,肌张力增高等椎体外系症状为阴急阳缓,阴阳失衡的表现,“少阳解痉”,故下肢少阳经施提插补法排刺,以扶其缓,三阴交施泻法以抑其急,最终实现阴阳的相对平衡,拮抗下肢肌张力增高。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杂病证治准绳》称:“筋脉约束不住而未能任持,风之象也”。古代医家认为该病主要病因为“风”,与脑髓、肝、肾、脾等关系密切,正虚邪恋,虚实互见,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风气动于内走窜四肢则发为震颤;风痰内阻、瘀滞经脉则出现运动迟缓、僵硬等症状。针刺取穴上不仅应注重调补阴阳,固本培元,也应配合辨证选穴,滋补肝肾、荣筋熄风,兼以祛痰逐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针刺血海以活血祛风,化瘀行滞,以改善震颤、僵硬症状;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郄穴,气血汇聚之处,刺之可疏通气血;丰隆为胃经络穴,配合阴陵泉健脾祛湿化痰;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及合穴,《灵柩·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刺之具有升降气机、通腑化痰、健脾和胃之效,主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针刺以滋补肝肾、熄风止颤。肩髃、肩贞、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前谷、腕骨、后溪、八邪、八风,以活血通络、舒调经筋,解挛急,降低上肢肌张力;青灵快针强刺激为经验效穴,《太平盛惠方》:“主肩不举,不能带衣也”,刺之以肘臂抽动为度,以疏通肘臂气血。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张景岳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为诸阳之会,是经气汇聚的重要部位,手足六阳经与手少阴、足厥阴皆上循于头面,阴经的经别与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调节全身气血和阴阳。头针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研究,以刺激头部特定部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顶颞前斜线,属于运动区,可以调节身体运动功能障碍[4];舞蹈震颤区,主治舞蹈病及震颤麻痹综合征。刺之以改善大脑功能,控制机体的不随意运动[5-6],与风池、完骨、天柱等穴合用以兴阳振颓,恢复脑对全身筋骨肌肉的调节作用。

印堂为经外奇穴,《针灸大成》:“印堂治其惊搐”[7],刺之可安神镇静止痉;迎香为手阳明经末穴,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刺之可通经活络、通利鼻窍,改善嗅觉障碍;水沟隶属督脉,乃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之会,督脉“上入络脑”,刺之可调和阴阳,开窍醒神,解痉通脉。研究发现,针刺穴位可特异性地激活相应的脑区[8],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是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含色素的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而发病[9],根据解剖位置,印堂、水沟与迎香穴下所在区域布有三叉神经、面神经、滑车神经等脑神经,这些神经均由脑干发出,脑干除有上述脑神经核外还有与椎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针刺诸穴不仅可改善病人伴随帕金森病而出现的嗅觉减退、表情呆板、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对病人的椎体外系症状也可起到特异性的作用[10]。

[1] 黄星会,霍丽涛,吴庆文,等.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1):1013-1015.

[2]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3-280.

[3] 付鲲,韩舰华.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5(8):143-144.

[4] 奚永江.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1-84.

[5]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64.

[6] 苏强,张剑宁,李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穴位脑区功能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4(5):517-520.

[7] 焦顺发.焦顺发头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5.

[8] 陆洲,华夏,崔花顺.头针改善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5):114-117.

[9] 张丽娟,邵海涛,王跃秀,等.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4(6):560-570.

[10] 孟振,杜广中,卜彦青,等.帕金森病现代针灸腧穴应用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1):63-64.

(本文编辑王雅洁)

1.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天津30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于涛,E-mail:doctorwdl@yeah.net

R742.5 R254.3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9.047

1672-1349(2017)09-1149-02

2017-03-02)

引用信息:王东利,陈重,于涛.针刺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一则[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9):1149-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