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为冠心病的一种急性心脏事件,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常见,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等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出现气短、胸痛、胸闷等临床表现,病情进展快速,未及时就诊者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明显危及病人生命安全[1-2]。尽管介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缓解血管狭窄,减轻临床症状,但术后存在再狭窄等风险[3]。彭惠媚等[4]研究指出,冠心病发病期间脂质脱落、斑块破裂促进血栓形成,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加重心肌缺血,因此积极的抗血栓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单用临床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存在减毒增效、安全等较多优势,黄芪注射液既往多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血脉瘀阻及心气虚损导致的病毒性心肌炎,近年来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可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但其作用存在争议[5]。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入选标准:均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诊断标准[6](入院前48 h内心绞痛发作1次以上,同时发作时心电图显示两个相邻导联ST段下移>0.1 mV超过两个,且T波倒置并压低);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气短心悸、胸闷胸痛、乏力、舌淡紫、脉涩弱);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呈阴性;未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近期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肝、肾等主要器官无明显病变;无恶性肿瘤疾病。排除标准: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变异性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或先天性心脏病;左室射血分数30%以下;近期有感染或创伤。将104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3岁~71岁(61.84岁±2.97岁)。试验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44岁~70岁(62.06岁±3.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镇静、抗心肌缺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吸氧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每片75 mg,批号:130811,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75 mg,每日1次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将黄芪注射液(每支2 mL,批号:130625,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 mL加入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于用药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估,并统计治疗期间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3.1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心前区不适、胸闷等心绞痛表现完全缓解或发作频率减少超过80%,心电图未见异常;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超过50%,心电图可见明显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下,心电图未见缓解或加剧[7]。

1.3.2 血液流变学 于治疗前后抽取2 mL空腹静脉血,常规处理后低温状态下保存待检。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选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进行检测。

1.3.3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 SAQ包含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等5个方面,分数越高提示病人机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越好。SF-36包含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8]。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下降,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s)

2.3 两组每周硝酸甘油用量、每周心绞痛持续时间及每日发作频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每周硝酸甘油用量、每周心绞痛持续时间及每日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减少,试验组较对照组减少显着(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每周硝酸甘油用量、每周心绞痛持续时间及每日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 (±s)

2.4 两组治疗前后SAQ及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AQ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Q及SF-36评分均升高,试验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AQ及SF-36评分比较 (±s)分

2.5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临床多见于不稳定型,可能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其主要由于肥胖、吸烟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黏附,增加聚集,启动机体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发生闭塞,诱发急性心肌梗死[9]。因此积极抗血小板聚集是其关键疗法,氯吡格雷为国际推荐的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结合,避免相关糖蛋白复合物活化,防止血小板聚集,且可缩小斑块面积,缓解内膜增生性改变,缓解疾病进展[10]。朱洪斌[11]研究显示,较单独用药,氯吡格雷联合用药能明显增加临床效果,本研究发现单用氯吡格雷组临床疗效欠佳。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等范畴,由于多种因素所致血行不通,血脉瘀滞,致气短、心悸、胸痛等,临床以活血化瘀为主[12]。黄芪注射液主要提取于黄芪,其性味温、甘,主脾肺经,具有养心通脉、养元益气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皂苷、黄酮、氨基酸,可促进冠状动脉扩张,改善心功能[13-14]。黄芪注射液与机体相关酶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引起血液黏稠度下降,有利于氧自由基的清除,避免其对心肌细胞形成的损伤,并可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心肌的耗氧量,促进心脏的微循环,缓解其缺氧状态[15]。有研究发现,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单用黄芪注射液发挥较好疗效[16],目前关于其联合氯吡格雷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治疗效果肯定,可提高临床疗效。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浆低切黏度或高切黏度升高导致血浆大分子物质在红细胞周围聚集,诱导网状结构的形成,造成血细胞比容增加,导致血流灌注形成阻滞[17]。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具有聚合作用,加速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致使管腔狭窄,引起血流下降,诱导血栓形成,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缺血,加重病情[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下降,且联合黄芪注射液组下降程度更明显,说明二者联合治疗能缓解血液流变学,可能与其有效调节血液微循环,缓解血液高黏状态。同时发现,联合治疗组每周硝酸甘油用量、每周心绞痛持续时间及每日发作频率均显着少于单用氯吡格雷,且SAQ及SF-36评分较高,进一步证实二者联合治疗能缓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并减轻其心理应激改变,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两组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可靠。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氯吡格雷,更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