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下,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出现斑块破裂,导致动脉表面发生破损,从而导致病人出现血小板黏附以及血管黏附问题[1]。严重情况下ACS会诱发血栓,从而给病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在ACS病人的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冠状动脉硬化以及颈动脉斑块有着相同的病理学基础[2]。本研究检测ACS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并分析其同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ACS病人60例为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8~87(61.2±1.3)岁;选取同期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60例为对照组,年龄45~87(61.1±1.5)岁。纳入标准:符合WHO诊断标准[3],ACS病人持续胸痛时间超过30 min,心电图存在动态变化;无心肌坏死标志物动态变化。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脑血管急性期病人;合并急性支气管炎病人;合并恶性肿瘤病人。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诊断 病人在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结束后7 d内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应用飞利浦Sonons5500超声仪,设定探头频率为850 MHz。诊断过程中病人取仰卧位,扫描颈动脉断面显示分叉位置,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4]。根据硬化斑块形态进一步将研究组分成均质斑块(41例)组以及非均质斑块(19例)组。均质性斑块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组织,比较稳定不容易出现溃破问题。非均质斑块指的是超声诊断过程中斑块内部存在着不同强弱水平的回声,提示内部存在着胶原组织、脂质组织、钙化组织、坏死组织,甚至出血问题[5]。应用半定量法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积分:0分为不存在斑块;1分为存在1处斑块,同时斑块的厚度低于2 mm;2分为存在两处厚度低于3 mm的斑块,或者是存在1处厚度超过2 mm的斑块;3分是存在2处以上的斑块,同时至少1处厚度超过2 mm;4分为存在2处以上的斑块,同时各个斑块的厚度均超过2 mm[6]。

1.2.2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 两组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Judkins法对每支血管进行不同体位的投照,同时肉眼分析左主干、右冠状动脉以及左回旋支等狭窄程度,狭窄超过50%判断为冠心病[7]。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生化指标,应用自动生化仪分析非均质斑块以及均质斑块病人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肌酐以及尿酸等生化指标水平。

2 结 果

2.1 两组血脂及尿酸等指标对比 研究组尿酸、TG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及尿酸等指标对比(±s)

2.2 研究组TG、尿酸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组TG、尿酸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详见表2。

表2 TG、尿酸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等的相关性分析

2.3 非均质斑块组与均质斑块组TG、尿酸水平对比 非均质斑块组的TG、尿酸水平显着高于均质斑块组(P<0.05)。详见表3。

表3 非均质斑块组、均质斑块组TG、尿酸水平对比(±s)

2.4 ACS风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ACS临床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G、尿酸是ACS的重要风险因素(P<0.05)。详见表4。

表4 ACS风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3 讨 论

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而斑块破裂出现的血栓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8]。同冠状动脉比较而言,颈动脉位置比较浅,同时运动比较少,在临床上往往被当作分析易损斑块的常用靶血管[9]。大部分情况下,颈动脉斑块出现在两侧颈动脉,少数斑块出现在颈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到循环系统中的动脉,颈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容易受到影响[10]。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中膜厚度增加,是出现脑卒中以及心肌梗死的重要风险因素[11]。颈动脉硬化可以间接体现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硬化问题以及硬化的程度。如果病人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斑块内出血之后会在短时间内使得斑块体积明显变大,甚至导致斑块破裂。斑块破裂之后血小板持续集聚从而生成白色血栓,进一步发展会成为红色血栓,这一阶段病人会表现出心肌梗死或者是心绞痛等临床症状[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尿酸、TG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ACS病人生化指标出现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炎症发展过程的一种表现,同时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炎性反应从而维持斑块的稳定[13]。高胆固醇会导致TG水平上升,而TG可以趋化胆固醇的迁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斑块硬化的进程[14]。可以说TG在颈动脉斑块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研究组TG、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的硬化程度同TG以及尿酸有重要联系。这是因为ACS病人的斑块破裂一方面影响冠状动脉,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全身动脉系统[15]。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借助检测病人血清中TG、尿酸水平,预测血管壁损伤程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ACS的发生同动脉斑块的破裂以及血栓的出现有着直接的联系[16-17],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检测冠心病病人的动脉斑块是否稳定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能够有效且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18]。非均质斑块病人的TG、尿酸水平对比显着高于均质斑块组病人(P<0.05),这表明TG、尿酸等能够用来判断ACS病人的斑块是否稳定[19]。也有研究人员认为TG、尿酸的含量水平对于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的指导价值还有待商榷,二者水平的上升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推测同选取病人的样本数量以及病情等因素存在联系[20]。

本研究中,ACS临床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CS临床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TG、尿酸是ACS的重要风险因素(P<0.05)。需要注意的是,二者能作为预测动脉斑块不够稳定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敏感性比较高,不过特异性不够理想,这是因为病毒感染等因素同样会影响到其在人体血清中的表达水平[21]。颈动脉超声用来诊断粥样斑块,例如斑块溃疡以及斑块纤维帽的敏感性比较低。血管内超声诊断属于有创检查,有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内膜剥离等,限制了其临床上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程度容易受病人斑块厚度大小的影响,并且向量成像技术还有增强型能量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也不够完善[22]。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寻找特异性以及敏感性更加理想的诊断指标。超声技术的进步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信息,为预测ACS的发生以及避免心血管病风险事件提供了可靠的指导。ACS病人应用彩色多普勒来判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同时联合使用敏感性高的生物标记物诊断,能够有效判断病人冠状动脉斑块程度,对改善ACS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ACS病人的颈动脉软斑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动脉斑块的状况,而颈动脉超声能够敏感地判断病人颈动脉IMT以及斑块的直径、性质,有着简便无创以及重复操作等方面的优点。

综上所述,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存在联系,在此过程中TG以及尿酸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