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杨1,黄甜甜,王 兵,高 晶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1]。高血压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呈增长趋势,相关文献显示,我国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人数高达1.6亿,占总人数的12.3%,且有超过50%的病人未达标[2]。随着研究和调查的深入,神经机制、肾脏机制、激素机制、血管机制和胰岛素抵抗机制日益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与支持。针对机制的不同,高血压在用药上也日益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交感神经抑制剂、直接血管扩张剂,更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3],兼顾到多种机制,取得了明显的降压效果。但降压药需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4]。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不作眩”,提出痰水致眩学说,《医学正传·眩运》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以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指出眩晕的发病与痰湿有关,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肾、肝等。高血压病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在治疗上不仅有传统的口服药,亦有现代化的非药物治疗[5]。

揿针属于小型针灸针,用于皮下埋藏,是治疗方法的发展和创新,其通过特定的穴位刺激,降低心排血量,减少中枢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相应细胞因子的生成,从而影响血液循环,最终达到降压的效果。中医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经络腧穴的运动,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6]。本研究在服用常规降压药的基础上采用揿针配合五运六气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病人配合度高,研究过程中未发生脱落事件。两组性别、年龄、体重、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两组各项比较,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7]:高血压是指在日常未口服任何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根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一般需要非同日测量3次来判断是否血压升高及其分级水平,尤其是轻中度血压值升高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痰湿壅盛型) 参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8],主症:头晕、头痛、 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欲不振、舌胖苔白腻、脉滑。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②口服常规降压药;③年龄50~75岁;④心率>50次/min;⑤2级和3级高血压病人;⑥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心、脑、肾等疾病者;④对揿针和胶带过敏者;⑤1级高血压;⑥口服规定降压药有不适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规范化治疗,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次30 mg,每日1次口服)、缬沙坦(每次8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用揿针治疗配合五运六气。揿针治疗的操作方法:可取耳穴双侧角窝上、角窝中、心、肝、肾、缘中、脾腧、肾腧、心腧。用酒精和棉签在局部常规消毒后,打开揿针并拆下密封纸,将塑料容器后折,用镊子将塑料容器和胶布分开,将揿针直接贴敷于已消毒的皮肤上。嘱病人每天在09:00~11:00(脾经运行时间)、11:00~13:00(心经运行时间)、17:00~19:00(肾经运行时间)期间每隔30 min进行穴位按压10 min,连续3个月。

1.6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变化,每天11:00、13:00、19:00测量1次血压,取3次平均值。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降压疗效 依据《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2010》制定,显效: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 mmHg,并且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未降至正常血压范围,但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7.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无明显改善或中医证候减少<30%。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组别例数时间 收缩压舒张压对照组60治疗前159.30±11.91100.30±7.11治疗后147.61±7.511)91.51±6.611)治疗组60治疗前160.52±10.1197.72±6.52治疗后142.61±6.601)2) 90.27±4.41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 论

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9],中医认为眩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事物旋转,摇摆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眩晕病因病机有多种描述,多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年老体虚、久病体倦、髓海空虚、痰饮、血虚、气郁等因素有关[10]。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病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眩晕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多因痰湿偏盛、水液壅滞,影响正常水液的输布和运化,失于温煦,揿针配合五运六气法通过贴敷脾肾等穴位,具有豁痰、泄浊、利湿等作用,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揿针配合五运六气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临床疗效显着。揿针即小型针灸针,通过贴敷于耳穴双侧角窝上、角窝中、心、肝、肾、缘中、脾腧、肾腧、心腧。脾主统血、主运化,促使体内液体合理分布与运行,具有温煦的作用,促进水液的蒸腾与气化,防止水液蓄积,故刺激脾腧、耳穴的脾[11];心主神、主行血,肝藏血,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母病可以及子亦或子病及母,心血亏虚,不能供养脾运,或思虑过度,使脾失健运,出现水肿、便溏、腹胀、失眠、多梦、头胀、舌苔白腻、脉弦滑等心脾两虚证。反之,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脾失统血,血液外溢,失于固摄,运化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出现头晕头痛,故刺激心腧、肝腧及耳穴的心、肝。心肾相交,心阴、心阳和肾阴、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心火需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需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肾气亏虚,水液壅盛,留滞体内,累及于心,心肾相交,心脾相生,水液失于蒸腾和气化,分布运化失常,故刺激肾腧、耳穴的肾。心、脾、肾三者相生相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合理分布,促进体内水液循环,体内外液体趋于平衡状态,防止液体蓄积,避免水液潴留的现象。

通过刺激以上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细胞内外总体积和基质的增加,抑制血管内成分的重新分布导致血管壁增厚的情况,减轻对血管壁的压力;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心肌耗氧[12];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于神经机制使各种神经递质和浓度发生变化,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维持平衡的状态[13];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从而减慢血管收缩活动以及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的活性,达到降压的效果。嘱病人配合经络运行时间在09:00~11:00,11:00~13:00,17:00~19:00着重按压穴位,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整体性与辨证论治,从而达到一定的降压效果。

综上所述,揿针配合五运六气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较单纯口服常规降压药效果显着。应该进一步探索揿针以及五运六气法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的机制,为揿针疗法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