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军,张 领,李新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为促进病人冠状动脉复流,临床上主张在PCI治疗前给予病人替罗非班,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替罗非班可经静脉、冠状动脉给药,选择何种给药途径目前临床尚存在争议[1-3]。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PCI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A组年龄55~81(67.65±10.37)岁;男19例,女17例。B组年龄54~82(67.93±10.41)岁;男20例,女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实验伦理学原则,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临床症状观察,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配合研究者;有替罗非班禁忌证者;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行PCI,PCI治疗前给予替罗非班,A组经静脉注射给药,B组经冠状动脉注射给药,注射剂量为10 μg/kg,注射3 min后以每分钟0.15 μg/kg的速度给予替罗非班静脉输注,持续36 h。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及恢复正常时间,TIMI血流分级,分为0级:冠状动脉远端无血流灌注;1级:冠状动脉远端有少许血流灌注,无法充盈;2级:冠状动脉远端有血流灌注,经至少3个心动周期可达到充盈状态;3级:冠状动脉远端有血流灌注,在3个心动周期内即可达到充盈状态[4]。心脏彩超检测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3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评估工具为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量表包括躯体功能(0~100分)、心理健康(0~100分)、社会关系(0~100分)、生活环境(0~100分),病人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及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恢复正常时间短于A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及恢复正常时间比较(±s)

2.2 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 TIMI血流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3级例数均较治疗前增多(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586)。详见表2。

表2 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心脏彩超检测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LVEF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随访3个月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3 两组心脏彩超检测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发生出血2例,血小板减少1例,发生率为8.33%;B组发生出血1例,发生率为2.78%。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643)。

2.6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A组发生再次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2例,B组发生再次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2例,发生率分别为8.33%、11.1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69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类型,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冠状动脉阻塞而引起的心肌血流灌注中断情况,发作急骤,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6-7]。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多采取PCI治疗,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搭桥或植入血管支架,促使冠状动脉复流,但部分病人PCI治疗后的冠状动脉复流效果不够理想,可能与病人术后血小板聚集性高,易再次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有关[8-9]。

近年来,临床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后冠状动脉复流欠佳情况,主张采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替罗非班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作用于血小板Ⅱb受体、 Ⅲa受体,与血小板Ⅱb/Ⅲa受体有效结合,抑制血小板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还可有效溶解血栓,解除冠状动脉阻塞状态,促使冠状动脉复流[10-11]。当前,替罗非班主要是经静脉或冠状动脉注射给药,不同的给药途径其疗效和安全性尚未达成共识。有研究学者认为,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静脉注射给药,也有研究者持不同观点,认为经冠状动脉或静脉注射给药的疗效相当[12]。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不同给药途径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TIMI血流3级比例、LVEF、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而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经冠状动脉或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均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发现,组间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经冠状动脉或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均较可靠。但本研究还发现,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恢复正常时间短于A组,说明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可更快发挥药效,这可能是因为经冠状动脉给药可使替罗非班与血管微循环内的血小板Ⅱb/Ⅲa 受体更好地结合,增强其受体阻滞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栓负荷,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流阻力,促使冠状动脉远端血流灌注更快恢复[13]。

综上所述,PCI治疗前经静脉或冠状动脉途径给予替罗非班,均可有效促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血流灌注恢复,减轻其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安全性也均较可靠,但经冠状动脉注射给药可使替罗非班药效更快发挥作用,使心肌酶更早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