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雁,王 瑜,曾洪波,杨桂益

近年来,三七总皂苷制剂联合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研究较多[1-4],如孙皓等[1]的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疗效可达 97.5%;郭爽等[5]观察三七总皂苷联合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凝集的影响,发现三七总皂苷与阿司匹林联用后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或三七总皂苷;柯绪林等[6]研究发现,三七皂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王文婷等[7]发现,三七总皂联合阿司匹林能减轻阿司匹林诱导的胃黏膜损伤,增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可见,三七总皂联合阿司匹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能够改善血液流学变指标、血脂水平等,但是联合用药过程中偶见病人发生出血事件的报道。血栓通胶囊同为三七总皂苷制剂,有关其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安全性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血栓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以期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9月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118 例,分为联合用药组(78例)和对照组 (40例)。联合用药组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 45~72(62.5±4.2)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 20 例,年龄(64.52±8.25)岁。两组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急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恢复期病人;中医辨证均属于中风病中经络瘀血阻络证。

1.2.2 排除标准 消化道溃疡病史病人;凝血机制障碍病史病人;对阿司匹林过敏病人;哮喘、痛风等不适宜应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出血状态或存在出血风险病人;曾用抗凝、降纤、溶栓等治疗的病人;未按要求服药,依从性较差的病人;研究过程中发现患其他血液疾病、使用止血药物或其他活血药物、发生出血、需终止治疗、需使用其他抗凝或抗血栓治疗的病人[8-10]。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及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80078)每次100 mg,每日 1 次,未采用活血中药制剂。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血栓通胶囊(哈尔滨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Z2005972),每次200 mg,每日3次口服。两组治疗时间为20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聚集率(MAR)变化。观察两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如皮肤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s)

2.2 两组不良反应及PLT、MAR比较 联合用药组治疗前3例便隐血试验阳性(+),治疗后均转为阴性(-)。对照组治疗前2例便隐血试验阳性(++),治疗后转为(+),3例便隐血试验阳性(+),治疗后转为阴性(-)。所有病人治疗过程中均未停药。两组治疗前后PLT、M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LT、MAR比较(±s)

3 讨 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相关[11],属于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等范畴[9],临床常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或者中成药进行治疗。

血栓通胶囊是以三七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单方口服制剂,功效为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主治心脉瘀阻引起的胸痹心痛和脑络瘀阻引起的中风偏瘫[12]。毛鑫等[13]研究表明,血栓通胶囊具有抑制凝血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发挥抗血栓作用。韩淑娴[14]研究表明,血栓通胶囊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的相互作用,起到防治血栓性疾病的作用;血栓通胶囊同时通过剂量依赖性和剪应力依赖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其抑制血小板活化的效应较强。

临床中常将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来增加疗效[15]。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凝血相关指标(PT、APTT、FIB、D-D)、 潜在出血事件相关指标(PLT、M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少,提示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会增加病人出血风险,两者联合使用的临床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