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涛,杨彦萍,孟 霞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或持续性缺血引发心肌坏死,是临床危害较大且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剧烈的心前区疼痛,通常持续时间>30 min,且无法通过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完全缓解,病人常出现濒死感。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较高,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显示,33%~5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1 h内死亡[1]。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可能归因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度暴露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中[2-3]。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高脂血症及遗传等[4]。除上述危险因素外,超过60%的心肌梗死病人存在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异常与心肌梗死远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5]。本研究观察阿卡波糖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110例。纳入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参照《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6]中相关诊断标准;均合并糖耐量异常,错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机;病人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患有肿瘤或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依从性较差或失访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给予常规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如止痛药、冠状动脉扩张、抗血栓类药物、降脂药物及比索洛尔等降低心肌耗氧类药物。病情稳定后,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产品编号:A14202006240;国药准字H20020202;规格:每片50 mg)治疗,首次服药每次50mg,每日3次,连续服药3d后增加至每次100 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3 d后测定两组心功能指标及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Ⅳ级心功能最差)。病人心功能分级下降1级或1级以上为心功能显着改善,计算病人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率。为保证评估的客观性,病人NYHA心功能分级由3名医师进行评定。心肌损伤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及心肌钙蛋白I(cTnI)。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糖耐量测定及体质指数(BMI)计算。糖耐量测定方法:检测记录病人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并进行糖耐量试验:在病人服糖2 h后,检测病人血糖,若血糖7.8~11.1 mmol/L,提示机体糖耐量降低。

2 结 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LVEF升高(P<0.05),LVEDD、NT-proBNP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LVEDD、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2 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为89.61%,高于对照组的6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单位:%

2.3 两组心肌损伤相关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K-MB、CK及cTnI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CK-MB、CK及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2.4 两组血糖、糖耐量及BMI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 h糖耐量试验和BMI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2 h后糖耐量试验和BMI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迅速,临床致死率高的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2年—2018年我国心肌梗死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分析可能是由于病人过度暴露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导致的[7]。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众多,其中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8]。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高脂血症导致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复发风险增加2.5倍[9]。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耐量异常病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74倍[10]。因此,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积极监控及调节病人血脂及血糖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止痛药物、扩张冠状动脉药物、抗栓/溶栓药物、降脂药等。随着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不断深入研究,降糖药物逐渐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一项纳入70 27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1]。一项临床研究指出,阿卡波糖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本研究从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糖耐量等多个角度分析阿卡波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阿卡波糖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心功能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及复发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LVEF、LVEDD及NT-proBNP是评估病人心功能的重要指标。LVEF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LVEF<50%可诊断为心功能不全,LVEDD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3]。NT-proBNP是心肌细胞分泌的神经激素裂解后的无活性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的重要指标[14],心室负荷增大时,NT-proBNP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及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阿卡波糖可改善病人心功能。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率为89.61%,高于对照组的68.80%(P<0.05)。证实阿卡波糖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心功能。

心肌损伤标志物是心肌损伤时释放到外周血中的蛋白质和酶物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疗中,心肌损伤标志物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坏死范围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可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展,为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CK、CK-MB及cTnI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评估预后的敏感性指标[15-17],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CK、CK-MB及cTnI均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CK-MB、CK及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阿卡波糖可改善病人心肌损伤及预后。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8-19]。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多伴有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异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风险增加,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之一。阿卡波糖是一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肠道内可延缓葡萄糖分解,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 h糖耐量试验低于对照组。BMI增高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BMI低于对照组,提示阿卡波糖可通过调节BMI途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心功能、心肌损伤和预后疗效确切。阿卡波糖有助于维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血糖处于正常水平,降低因高血糖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风险。阿卡波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初步证实,本研究为降糖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目前,阿卡波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的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