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兆是以突然出现一过性偏瘫、头痛、眩晕、视物昏花,或伴有短暂性肢体麻木、语言謇涩,甚至晕厥为主的临床表现,俗称小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从出现中风先兆到中风发作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中风先兆与中风的临床表现类似,较之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大多数病人能自行缓解,容易被医生、病人忽视,中风发生的高度危险性通过中风先兆表现出来,故中风先兆被认为是中风发病的预警信号。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风“防”重于“治”,对中风前症状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中风发病和复发的关键。若中风先兆发生后及早重视与防治,可能延缓甚或阻止病情发展,对减少中风发病有积极意义。现将近10余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先兆的方法综述如下。

1 针 刺

1.1 体针 针灸对中风的预防首先是体针治疗。卢永屹[1]通过传统针刺百会、风池、内关、三阴交、气海等腧穴治疗中风先兆53例,有效率为98.1%,治愈率为49.1%,均优于对照组。史江峰[2]以醒脑开窍为治则,选取人中、内关(双)、三阴交为主穴,治疗40例病人,总有效率达98.0%,高于对照组。张磊等[3]针刺水沟、风池(双)、完骨、天柱、内关(双)、三阴交(双)治疗47例TIA病人,治愈7例,控制发作28例,总控制率为59.57%,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灸缓解TIA症状具有简单、方便、高效的特点。王凡等[4]采用阴阳调衡透刺针法治疗中风先兆,以百会透刺太阳、风池、风府、大椎、合谷、太冲、足三里为主穴,随症加减,在临床上颇具良效。张磊等[5]应用开窍升阳针刺法配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病人32例,总有效率为96.87%,高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蒋花等[6]使用推针手法治疗TIA发作20例,选取风池(双)、大椎、颈项部夹脊穴(双),有效率为95.0%,且治疗后脑血管平均峰流速(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俞年塘等[7]将70例TIA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35例,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疗法,西药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77%,且不同时段复发情况、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欧阳泠星等[8]针刺十二井穴及人中穴治疗33例TIA病人,并与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药物组比较,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情况,结果显示:针刺组有效率为96.97%,优于西药组。

1.2 头针、电针及眼针 头针、电针在预防中风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滕秀英等[9]通过电头项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TIA病人19例,结果显示改善眩晕程度、眩晕频率、伴随症状、持续时间及3个月后随访均优于常规选穴针刺联合西药组。孟庆良等[10]采用头针治疗TIA病人71例,取健侧运动区上3/5,感觉区上3/5,双足运感区针刺,有效率为97.2%,可见:头针有利于TIA病人脑组织缺血部位建立侧支循环,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扩张脑血管,恢复神经功能。黄婧[11]运用头针联合体针治疗抖动性TIA发作病人13例,基本控制、显效、好转共11例,疗效明显。马驰[12]总结海英教授应用眼针治疗中风先兆多年,形成其独有的针刺取穴方法,辨证取穴为:肝阳上亢证可针刺肝区、心区;气虚血瘀证可针刺心区、脾区;肝肾阴虚证可针刺肝区、肾区;痰湿阻络证可针刺心区、肝区及脾区。同时结合体针共同治疗中风先兆,临床疗效显着。钱露露[13]应用眼-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先兆病人30例,总有效率为96.67%,且复发率、3个月内中风发生率均优于仅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2 灸 法

田宁[14]将60例TI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选取风池穴、足三里穴区域采用热敏灸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陈明人等[15]采用共性干预加热敏灸干预治疗中风先兆病人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共性干预法,结果显示热敏灸组治疗3个月、6个月及结束治疗10个月后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热敏灸对中风先兆症状具有明显缓解作用。于颖梅等[16]将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病人随机分为艾灸3组和西药1组,对艾灸组分别给予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艾灸治疗,结果表明,艾灸可降低中风先兆病人血清总胆固醇(TG)水平,且随艾灸次数增多降脂作用更明显(P<0.05),因此,可指导临床采取恰当艾灸方式治疗及预防与血脂相关的中风先兆,进而减少中风发病。苟武林等[17]选择中风先兆病人1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花椒、肉桂、三七制作“培元神”药饼艾灸百会穴,并联合何氏“三阳开泰”头面部循经推拿“升降开阖”等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且临床症状、理化检查、血液流变学方面均有改善,优于对照组。

3 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王月皎等[18]针刺百会、风池、风府、合谷、太冲等穴位配合内关穴贴敷治疗中风先兆证病人100例,治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2%。刘征[19]针刺百会、风池、四神聪、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配合中药贴敷足三里治疗中风先兆病人89例,通经开窍、化痰排浊,总有效率95.50%。刘静[20]将中风先兆病人62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六味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综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中药基础上配合针刺和艾灸治疗,均治疗9个疗程,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效果较仅口服中药组明显。王艳明等[21]应用益气化瘀方配合针刺治疗60例TIA病人,总有效率为98.3%。王长月[22]以项七针配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30例中风先兆病人,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单纯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对照组。孙慧君等[23]研究的治疗组以针刺和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静脉输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0%,提示针刺联合益气活血方预防中风临床疗效确切。张童[24]针药并用治疗TIA病人29例,选用头针、体针并辨证应用中药,总有效率、病人出院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均优于仅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江小荣等[25]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先兆病人5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结果表明,治疗组有效率为80%,优于对照组68%。

4 现代实验研究

沈梅红等[26]对造模大鼠给予电针“百会”“大椎”治疗,相较于模型组、假手术组,显示电针对脑神经有一定保护作用,并能促进损伤神经元再生。欧阳泠星等[27]对30例TIA病人行针刺治疗(针刺组),选穴十二井穴及双侧太溪、膈俞、肝俞,与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的西药组对比显示,其针刺组对TIA病人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血栓烷B2及前列环素(PGI2)有明确影响,临床疗效可能较阿司匹林更佳。韩雪梅等[28]认为针刺预处理可使脑缺血后梗死周边区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强,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损伤,证明针刺可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保护机制。华金双等[29]通过选取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进行艾灸预处理,发现其预防性脑保护作用可提前实现,并对缺血后神经元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5 其 他

闫爱珍[30]采用颈夹脊穴位埋线方法治疗TIA病人30例,结果显示其在改善病人后循环系统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情况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阿司匹林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期内,治疗组复发率、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徐悠悠等[31]研究证明,TIA病人随年龄增长罹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由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概率增加,说明以上4种因素均为中风的危险因素,还有心脏病、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32]。

6 小 结

中风又称脑卒中,为中医四大顽症之一,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歪眼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为主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中风先兆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常在中风发病前数分钟至数日内出现,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展为中风病,因而其作为中风病的预警信号日渐受到重视。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预防中风发生优于发病后救治,做好中风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及早发现和干预中风先兆,通过针灸、中药等治疗,效果显着,能有效降低中风发生率。

近年来,中风先兆证在临床研究与实验机制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亦存在一些问题:①中风先兆的诊断、辨证分型无统一标准;②目前缺乏随机、对照、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规范化临床研究,特别是对于中风先兆的病理过程和现代疗效机制的研究,为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提供依据;③针灸疗法虽效果显着,其疗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刺手法、选穴、疗程有待进一步标准化;④针灸疗法效果有目共睹,临床上应用不多,应大力推广,同时配合中药、推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耳针等联合治疗,应利用现代科技研究切实可行的客观标准方案。正确的生活方式是预防中风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因此,中风病的预防除靠干预治疗之外,高危人群需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