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梅,王 霞,谢伦芳,计海霞,龚桂平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合肥 230022;2.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急性脑梗死是颅内动脉闭塞致脑组织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供血区脑细胞液化坏死,产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1]。据WHO统计,在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居世界首位,每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人数高达200万[2]。脑梗死一旦发生对患者是一种严重的负性事件,对个体产生激烈压力应激反应,应对是压力应激和健康的中介因素。应对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患者情绪状态,进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近年来,应对方式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但初发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与情绪的关系,以期为该类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初次发病且无任何慢性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经头颅 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排除严重失语、病情危重、不配合的患者。

最终研究对象共 80例。其中,男 59例(73.8%),女21 例(26.2%);年龄30 ~81 岁,平均(58.3±11.7)岁;其中 59 岁以下 43 例(53.8%),60岁以上37例(46.2%);乡村40例(50%),城镇40例(50%);已婚 77例(96.3%),丧偶 3例(3.7%);城镇医保 27 例(33.8%),新农合 51 例(63.8%),自费 2 例(2.4%);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5 例(43.8%),高中、中专 30 例(37.5%),大专以上15例(18.7%);月收入1 000元及以下28例(35.0%),1 000~3000元(不包括1 000元和3 000元)34例(42.5%),3 000元及以上 18例(22.5%);本研究对象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被评为正常或趋于正常患者47例(58.8%),轻微中风患者 12 例(15.0%),中度中风患者21 例(26.2%)。

1.2 评定工具 (1)自编患者一般资料量表,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5]: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2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消极应对的特点。每个条目由0~3分4级计分法,0分不采用;1分偶尔采用;2分有时采用;3分经常采用。将得分分别累加后除以相应的条目数,得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本组研究对象SCSQ的Cronbach’sα 系数为0.786。

(3)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6]:量表包括焦虑和抑郁 2 个分量表,各含7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别计0~3分,分量表的满分各为21分,评分≥9分者为阳性。本组研究对象焦虑分量表的 Cronbach’sα系数为0.791,抑郁分量表的 Cronbach’sα 系数为0.796。

(4)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7]:评分范围0 ~42 分,中风程度评估:评分 0 ~1分表示正常或趋于正常,2~4分表示轻微中风,5~15分表示中度中风,16~20分表示中重度中风,21分及以上表示重度中风。

1.3 调查方法 评定工具中(1)~(3)采用一对一询问式调查,选择患者入院第5天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调查对象独立完成,无他人干扰。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完毕后,调查员逐一项目认真核查,发现缺项、漏项及逻辑错误者,请调查对象及时修正,保证问卷的合格性。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评定工具(4)由神经内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在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对所有连续性变量进行检验。对满足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对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IQR)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和率进行描述。对2组和2组以上满足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2组和2组以上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的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是均满足正态分布的2个连续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以上检验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应对方式 研究对象的积极应对评分(1.49±0.58)分,消极应对评分中位数为1.0(IQR:0.75 ~1.50)分。由高到低得分前十位的条目见表1。得分后3位依次为:“依靠别人解决问题”、“通过服药、吃东西、喝酒、吸烟来解除烦恼”、“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中风程度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初发脑梗死患者排名前十位的应对方式(±s)

表1 初发脑梗死患者排名前十位的应对方式(±s)

条目号 条目内容 得分/分1.88 ±1.06 20 自己安慰自己 1.79±1.04 3 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1.79±1.02 5 不把问题看得太严重 1.70±1.04 7 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63±0.96 12 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感情 1.59±1.05 10 借鉴他人处理类似困难情景的办法 1.50±0.99 2 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 1.46±1.08 4 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 1.45±0.93 18 接受现实,因为没有其它办法6 坚持自己的立场,为自己想得到的斗争1.40 ±1.04

2.2 初发脑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情况 本组调查对象焦虑评分中位数为5.5(IQR:3.0 ~9.0)分,抑郁评分中位数为 6.5(IQR:2.0 ~10.0)分。根据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的阳性判断标准,本组研究对象发生焦虑27例(33.8%),发生抑郁25例(31.3%)。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中风程度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中风程度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水平的比较(n=80)

2.3 初发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显示初发脑梗死患者积极应对与焦虑评分呈低度负相关(P<0.05),和抑郁评分呈中度负相关(P<0.05),而消极应对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初发脑梗塞患者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相关性分析(rs,P)

3 讨论

3.1 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应对方式分析 应对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困扰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8],它构成了一个人在特定压力应激情境下的行为表达方式,既有可能是积极应对方式,又有可能是消极应对方式,也有可能在同一个压力应激事件中兼而有之,但带有一定的个体倾向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初发脑梗死患者采用应对方式得分排名前十位中有8种均为积极应对,只有“自己安慰自己”和“接受现实,因为没有其它办法”为消极应对方式;采用应对方式得分排名后3位的条目为:“依靠别人解决问题”、“通过服药、吃东西、喝酒、吸烟来解除烦恼”、“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这些均属于消极应对方式,这提示初发脑梗死患者更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这与梁建姝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所调查的脑梗死患者年龄较大,心理比较成熟,应对方式倾向于解决问题、求助、合理性等成熟型应对方式,不常使用“通过服药、吃东西、喝酒、吸烟来解除烦恼”、“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等退避、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3.2 初发脑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焦虑阳性率为33.8%,抑郁阳性率为31.3%,低于杨亚平等[10]研究中的焦虑阳性率44.25%和抑郁阳性率 45.13%。焦瑞娟等[11]研究对象抑郁发生率低于脑卒中瘫痪患者抑郁的发病率为66.28%,可能与其没有慢性病史,且处于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比较轻,焦虑抑郁情绪评估较早有关。

3.3 初发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本调查显示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积极应对与焦虑和抑郁均呈负相关,即脑梗死患者越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低。此外,患者的消极应对与焦虑抑郁没有相关性,这与鲁华等[12]报道一致,提示对于脑梗死这种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多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变脑梗死危险因素中可改变的因素,如戒烟、限酒、控制脂肪摄入、增加体育锻炼等,积极采取合适的康复方法,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复发。但是所谓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是相对的,并不是消极应对就产生消极后果,有时消极应对方式却有着缓冲挫折打击的作用[13]。针对脑梗死危险因素中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可引导患者采取“接受现实”、“自己安慰自己”的消极应对方式,以缓冲应激,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3.4 本课题不足之处 课题研究者在神经内科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设计课题时从课题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方便控制研究质量的角度出发,采用便利抽样选择研究对象。但便利抽样属于非概率抽样,其结果外推能力较概率抽样低。这是本课题的不足之处。今后将考虑在多个神经内科采用概率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外推性。

4 小结

本研究显示无慢性疾病经历的初发脑梗死患者中约1/3可发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他们急性期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兼而有之,患者越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情绪水平越低。医护人员若能尽早地评估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应对方式,适当引导和帮助患者以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以消极应对方式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将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精神健康,为患者的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辛家厚,张 嵘,陈 伟.中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J].安徽医药,2013,17(10):1704-1706.

[3]袁加锦,刘莹莹,杨洁敏.应对方式与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062-1074.

[4]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22-124.

[6]唐 慧,黄 擎,温艳丽,等.孕期认知行为治疗对口腔疾病和焦虑症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3,17(10):1690-1691.

[7]彭 为,张 罡,周云霞,等.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18(9):1790-1792.

[8]夏华安,涂红梅,曹素花,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病人妊娠结局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护理研究,2011,25(8B):2100-2101.

[9]梁建姝,江 华.脑卒中患者焦虑及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2):22-24.

[10]杨亚平,张振香.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与创伤后成长的负相关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2):146-147,156.

[11]焦瑞娟,陈士芳,史素玲.脑卒中瘫痪患者抑郁障碍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病学杂志,2014,17(1):50-52.

[12]鲁 华,刘 燕.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8):1122-1124.

[13]袁昌琼,裴 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照顾者心理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0):9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