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海荣,张卫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安徽 芜湖 241000)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主要是颅脑及脊髓病变的重症患者,由于大脑是生命中枢的所在地,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甚至心跳、呼吸骤停[1]。另一方面NICU患者家属由于治疗、护理的需要与患者隔离,对患者的病情信息的缺乏,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由此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问题[2-4]。症状群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稳定的、同时伴发且相互关联的症状构成,并且这些症状独立于其他症状群之外,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共同的发病机制[5-6]。症状群加重了患者的整体症状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7],而症状群视角下的症状管理需要有更高的症状管理效率[8]。NICU患者家属存在多个心理症状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3-4],但这些研究仅关注单一的心理症状,未能考虑到症状间的内在关系即症状群,限制了对这一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管理。本研究调查N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为症状群视角下的心理症状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患者家属190例。纳入标准:重度颅脑损伤、脑出血、颅脑手术后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18岁;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另外,本研究获得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或沟通理解障碍者。

1.2方法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氏简明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以及简易应对问卷。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是否一起居住、医保类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简明心境量表由Mcnair等人于1971年开发,由65条目组成,描述不同的情绪状态,包括6个分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各种事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和心境的变化[9]。但由于该量表本身条目较多,加上重复及意思接近的条目也较多,各分量表同质性高、异质性低,填写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其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简化,最终简化成了30个条目,同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Chen等[11]将其汉化成中文版本,在我国人群中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解亚宁等人编制,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条目1~12构成积极应对维度,条目13 ~20组成消极应对维度,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0”表示不采用、“3”表示经常采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2-13]。问卷由笔者在患者入住后的第一次探视结束后发放给患者家属,发放前得到科室护士长及主任的同意及配合,对患者家属简要解释调查的目的并对患者病情给予一定介绍后,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平均每份问卷填写时间为15 min,当场回收,对于其中的缺失项目及时补填。

2 结果

2.1家属/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9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100%。患者年龄范围18~84岁,家属年龄范围24~67岁,家属中男性116例,女性74例;家属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者74例,初中/高中者105例,专科及以上者11例;家属与患者关系中属父(母)子(女)者73例,配偶者86例,其它关系者31例;与患者合居者98例,分居者92例;患者医保类型中新农合者121例,居民/职工医保者60例,其他9例;患者GCS评分为(5.25±1.67)分。

2.2NICU患者家属应对方式患者家属的应对方式中,“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借鉴他人处理类似情境的办法”“幻想会发生某种奇迹或改变现状”“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悲伤、愤怒”是应用较多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得分为(1.87±0.38)分,积极应对得分为(2.26±0.45)分。

2.3NICU患者家属心理症状群发生情况将调查的30项症状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Kaiser Meyer OIkin值为0.71,P<0.05,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旋转采用最大方差法。结果析出4个症状群,累计方差贡献率71.43%,4个症状群分别为紧张-焦虑症状群(担忧、紧张、焦虑、不安)、精力不足症状群(疲倦、疲惫不堪、疲乏、无精打采、精疲力竭)、信息缺乏症状群(不确定感、困扰、孤弱无助,慌张)、怨恨症状群(生气、恼火、有怨气)。见表1。

表1 NICU患者家属心理症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2.4NICU患者家属心理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每一症状群内各症状的总得分为该症状群的得分,以症状群的得分为应变量,其它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症状群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均对紧张-焦虑症状群呈负性影响,家属与患者的关系、GCS评分均对家属的紧张-焦虑症状群有影响,家属与患者是配偶关系者,病变在脑干者则该症状群较重。积极应对对精力不足症状群有负性影响,经常采用积极应对者其该症状群较轻,消极应对对精力不足症状群有正性影响,经常采用消极应对者其该症状群较重。家属文化水平影响着信息缺乏症状群,家属文化水平高者该症状群相对较轻。家属文化水平及消极应对影响着敌对症状群,家属文化水平低及经常采用消极应对者该症状群较严重。见表2。

表2 NICU患者家属心理症状群严重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3.1NICU患者家属存在多个心理症状群NICU患者家属由于患者病情严重、与患者的隔离使其存在着多个心理症状,有些心理症状间相互伴发,相互协同,形成了症状群。本研究结果显示NICU患者家属主要存在4个心理症状群:紧张-焦虑症状群、精力不足症状群、信息缺乏症状群、怨恨症状群。紧张-焦虑症状群主要包括担忧、紧张、焦虑、不安,与余琼琼、彭素云[14]调查心脏手术术前患者的心理症状群时发现患者存在的紧张-困扰-焦虑-悲伤症状群类似,急危重症患者在入住NICU后,家属一方面由于对环境及患者病情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患者患病的应激,家属没有做好准备而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担忧、不安,而其中紧张和焦虑是发生率最高和最严重的症状,并且稳定存在,是群内的核心症状[15],因而将其命名为紧张-焦虑症状群,该症状群在患者入院早期比较明显,提示我们在患者入院早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信息支持力度,保证信息传递通道的畅通与多元化。

精力不足症状群包括疲倦、疲惫不堪、疲乏、无精打采、精疲力竭症状,与余琼琼、彭素云[14]在心脏手术术前患者中发现的精力不足症状群一致,一方面因为患者在入住NICU后经常需要进行头颅CT等检查,患者家属被要求在检查室外等候,较高频率的等候、长久的陪护以及医院嘈杂的环境使其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出现身体的疲乏、精疲力竭等表现,另一方面长期的精神压力使其身心能量有所耗竭,从而出现疲倦、疲惫不堪、疲乏、无精打采、精疲力竭症状[16]。

信息缺乏症状群包括不确定感、困扰、孤弱无助、慌张,该症状群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家属对患者的疾病转归、病情、资源获取途径等的不确定,归根结底还是信息的缺乏,使其出现上述症状,提示医务人员适时的给患者家属多一些信息沟通,增加家属信息获取的途径,例如微信群、QQ群等。

怨恨症状群包括生气、恼火、有怨气,家属的怨恨更多的是对命运感到不公,对患者的突然发病不理解,对于这种情绪,医务人员要做好解释与沟通,及时将这种情绪消除,防止其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医务人员,形成医患冲突的诱因。

3.2NICU患者家多心理症状群受应对方式等多因素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NICU患者家属存在着多个心理症状及心理症状群,这些心理症状受到应对方式、社会人口学及疾病因素的影响。紧张-焦虑症状群受到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负性影响,积极应对在生活压力事件和焦虑、抑郁情绪中起着调节作用,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17],消极应对作为一种不成熟应对方式,二者都能减轻家属的紧张-焦虑症状群,但由于消极应对不能正视压力,不能从根本上应对压力,因此在压力早期可能起作用,但不能长期使用。同时紧张-焦虑症状群还受着家属与患者关系的影响,关系为配偶者其该心理症状群相对更加严重,可能配偶与患者朝夕相处,感情更加亲近,更加关心患者的病情;GCS评分也影响着紧张-焦虑症状群,GCS评分是意识状态评估的常用工具,也是评估神经外科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得分越低则意识越差,家属也常将患者的意识状态作为病情好坏的最直接指标,评分低者,患者家属会认为患者病情更加危重,其该症状群相对较重;精力不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应对方式,积极应对较消极应对者该症状群更重,积极应对能够正视压力,想方设法应对,消极应对则回避压力,但不能减轻压力反应,最终会耗竭自身能量;信息缺乏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家属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者该症状群相对较轻,文化程度高者其信息获取的途径更加多样,信息判断能力更强,因而信息可靠性更强,能减少因信息缺乏所导致的的不确定感等症状;怨恨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家属文化程度与消极应对,家属文化程度高者则该症状群症状相对较轻,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高者对疾病能够给出理性的认识、正确的归因[18],较少怨恨,消极应对者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合理,将压力积累,压抑到潜意识,更容易对疾病原因作出错误的归因。

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调查了NICU患者家属心理症状群,发现应对方式及一些人口、疾病因素影响着其心理症状群,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入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症状的认识,可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中由于配偶与父(母)子(女)者占绝大多数,因此仅分析了这两种关系对心理症状群的影响,可能分析得不够全面,未来在扩大样本量的前提下分析其他关系对家属心理症状群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仅将应对方式及一些人口、疾病因素作为家属心理症状群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能会存在影响因素纳入不全面的问题,未来可在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纳入多因素进行分析。

N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症状应该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模式,减轻其心理症状。

[1] 贺英.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家属心理需求及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5):24-25.

[2] 李丽,赵继军.外科ICU患者家属心理压力主要来源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6):15-17.

[3] GHOLAMZADEH S,ABDOLI R,SHARIFF F,et al.Immediate needs and level of anxiety of familie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admitted to ICUs[J].Critical Care,2012,16(S1):494.

[4] YAGODA D,HWANG DY,CURRIER PF,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families of survivors in A US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CU).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ay 18-23,2012[C].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12.

[5] KIM HJ,MCGUIRE DB,TULMAN L,et al.Symptom clusters:concept analysi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nursing[J].Cancer Nurs,2005,28(4):270-282.

[6] DODD MJ,MIASKOWSKI C,LEE KA.Occurrence of symptom clusters[J].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aphs,2004 (32):76-78.

[7] DODD MJ,CHO MH,COOPER BA,et al.The effect of symptom clusters on function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J].Eur J Oncol Nurs,2010,14(2):101-110.

[8] 张卫,耿小平,章新琼,等.症状群管理:症状管理的新视角[J].医学与哲学(B),2016,37(1):5-7,19.

[9]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1.

[10] CURRAN S L,ANDRYKOWSKI M A,STUDTS J L.Short Form of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POMS-SF):Psychometric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5,7(1):80-83.

[11] CHEN KM,SNYDER M,KRICHBAUM K.Translation and equivalence: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Short Form in English and Chinese.[J].Int J Nurs Stud,2002,39(6):619-624.

[12]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53-54.

[13] 程秀梅,王霞,谢伦芳,等.初发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药,2015,19(7):1294-1297.

[14] 佘琼琼,彭素云.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症状群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2):1-3.

[15] AKTAS A.Cancer symptom clusters:current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J].Curr Opin Support Palliat Care,2013,7(1):38-44.

[16] 王芹,王秋萍,张卫,等.癌症化疗患者自我隐瞒和自尊特点及其与负性情绪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6):424-426.

[17] MENG XH,TAO FB,WAN YH,et al.Coping as a mechanism linki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dolescents[J].Biomed Environ Sci,2011,24(6):649- 655.

[18] 王纯,张宁.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