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璟, 王丹阳

老年痴呆为老年人群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仅次 于心血管病、肿瘤和脑卒中, 病人可表现出脑功能损害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轻度认知障碍为正常与老年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 也是公认的最佳干预期, 但目前, 轻度认知障碍疾病知晓率严重不足, 多发病于社区, 病人对疾病认知较少及就医行为并不普遍, 严重阻碍老年痴呆的早期发现和防控[1-2]。因此, 针对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可为临床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进一步为社区预防及健康教育、早期干预奠定基础, 进而改善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本研究抽取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下属社区老年人群560例纳入研究, 旨在分析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抽取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下属社区老年人群560例(共580例, 有效问卷回收即应答560例, 应答率96.55%), 根据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n=155)和认知正常组(n=405)。根据研究, 老年人群中的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在17%左右, 允许误差为5%, 故根据公式N=(Ua/δ)/P(1-P),δ为允许误差,P为患病率, 计算样本量至少为554例, 纳入580例。研究对象具体一般资料见表1。

纳入标准:年龄60岁以上者;可进行交流并完成问卷调查者;在本地居住6个月以上者;无帕金森病、癫痫、痴呆等神经疾病者病人。

排除标准:同期合并脑部肿瘤者;3个月内存在脑血管意外史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者;酒精成瘾、药物滥用史者;听力障碍、交流障碍者等。

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高中及以上)、婚姻(已婚, 未婚/离婚/丧偶/其他)、职业(体力劳动为主, 脑力劳动为主)、居住情况(独居, 非独居)、经济状况(≤3 000元, >3 000元)、是否吸烟(吸烟指每天吸卷烟1支以上, 连续或累计6个月)、是否饮酒(指男性日均酒精摄入量≥25 g, 女性日均酒精摄入量≥15 g)、睡眠时间(≤6 h, >6 h)、运动时间(≤1 h/周, >1 h/周)、阅读次数(≤3次, >3次)等。量表调查人员全部进行量表的标准化培训, 保证调查一致性, 设立质控员2名, 按5%对调查报告进行抽查。

1.3 观察指标

1.3.1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 通过蒙特利尔量表北京版(MOCA-BJ)测试了解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 根据姜沪等[3]研究结果, 截断值取23分, 以得分≤23分为存在轻度认知障碍, >23为认知功能正常, Cronbach'sα系数为0.858。

1.3.2 一般资料比较 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BMI、文化程度、婚姻、职业、居住情况、经济状况、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睡眠时间、运动时间、阅读次数等。

1.3.3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例(%)表示, 予以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为因变量,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情况分析560例社区老年人群发生轻度认知障碍155例,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率为27.68%(155/560)。

2.2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轻度认知障碍组年龄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职业体力劳动为主、居住情况独居、吸烟、饮酒、睡眠时间≤6 h、运动时间≤1 h/周、阅读次数≤3次/周的病人比例均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社区老年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职业体力劳动为主、居住情况独居、睡眠时间≤6 h、阅读次数≤3次/周为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人群的健康情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 老年痴呆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人可产生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萎缩,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人格衰退、社会功能下降等[4], Tonga等[5]研究, 临床干预难以改善痴呆病人神经精神症状或生活质量, 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作为老年痴呆临床前期, 成为预防及治疗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 560例社区老年人群发生轻度认知障碍155例,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率为27.68%, 与既往国内研究[6-7]及国外研究[8]中中老年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24%存在一定差异, 可能与调查对象为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群体, 整体受教育程度有限, 以及轻度认知障碍判断量表MOCA-BJ针对中国人群进行修订, 信效度更高有关, 临床亟需分析其危险因素, 进而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案以改善社区老年人群生命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轻度认知障碍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职业体力劳动为主、居住情况独居、吸烟、饮酒、睡眠时间≤6 h、运动时间≤1 h/周、阅读次数≤3次/周病人比例均高于认知正常组, 年龄高于认知正常组, 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职业体力劳动为主、居住情况独居、睡眠时间≤6 h、阅读次数≤3次/周为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部神经存在正常老化, 大脑结构、生化代谢以及多突触之间联系降低, 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降低, 可能增加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9-11]。高文化程度、脑力活动可激活大脑神经元, 增加突触的活性, 使大脑能够耐受一定数量及程度的脑细胞结构或功能缺失, 提高神经的再生能力及突触可塑性, 增强神经细胞存活能力, 最终增加大脑网络功能效率和神经代偿能力, 因此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职业体力劳动为主为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12-13]。Ramos等[14]研究显示, 接受教育超过8年的人相比, 受教育程度≤8年的人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更高, 与本研究结果相互印证。我国家庭养老传统历史悠久, 独居老人家庭功能可能较非独居老人下降, 进而影响其生理及心理功能, 既往研究显示, 睡眠可提高神经的可塑性, 而睡眠时间过短与整体认知能力下降更快有关, 睡眠的支离破碎可能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15-16]。相关研究发现, 经常阅读能够增加认知储备, 增强神经机制的作用, 从而大脑有能力耐受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和疾病相关的病理, 能够提供神经保护作用并减弱神经退化, 延缓认知障碍病人的认知下降或痴呆症的发生, 因此阅读次数≤3次/周的老年人群为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高危人群[17-19]。

轻度认知障碍发生后, 很多时候未能引起病人及其家属的重视, 多认为年纪大, 认知能力下降属正常现象, 进而未及时诊断并采取措施干预, 发展为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等认知功能丧失性疾病[20]。因此, 应帮助社区老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积极预防、诊断及治疗轻度认知障碍, 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群生命质量。为预防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 可针对性鼓励年龄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职业体力劳动为主的病人进行主动学习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 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 多看新闻、读报纸、听广播, 进而提高认知能力;鼓励老年人维持良好的作息, 保持充足睡眠时间;独居的老年人群可多参加积极有益的社区活动如唱歌、跳舞等, 进行规律性运动, 增加与外界的接触交流联系。

综上,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 与年龄高、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职业体力劳动为主、居住情况独居、睡眠时间≤6 h、阅读次数≤3次/周等因素息息相关, 应尽早采取措施阻止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地域性较强, 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行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