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董湘玉 陈颜

摘要: 总结董湘玉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的经验,并阐述用和胃法治疗失眠的病因病机。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节奏加快,给人们带来了胃肠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负担,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的“胃不和”型失眠成为临床常见病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病变影响睡眠的总病机,虽然历代医家各有阐述,总不出虚证与实证两个方面。董教授立足临床,以经典为指导,善用经方治疗失眠,并强调有是证用是方,审证求因。

关键词: 失眠;经方;名医经验;董湘玉

不寐在《伤寒论》称其为“不得眠”、“不得卧”和“卧起不安”等,是指睡眠不足或睡不深熟的一种病症。临床屡见不鲜,治疗亦较棘手。中医历来注重睡眠,从古至今,中医医家各有其不同的对不寐的认识。早在《素问·逆调论篇》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景岳全书·不寐》分析:“不寐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而。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有调查发现有 9%~15%的人受某种慢性失眠的困扰[1]。由于失眠,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受到了影响,另外它还可能导致其他一些心理障碍,比如抑郁和焦虑[2]。在跟师临证中发现,部分患者除了失眠的同时,还伴有“胃不和”的表现如嗳气、脘腹不适、反酸、呕逆、大便不调等。对于此类临床表现的患者,董教授在常以经方治疗,使得“胃和而卧安”。

当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饥饱失常,产生了诸多胃肠病变。一方面工作压力大,人们精神负担较重,焦虑、抑郁多发,另一方面或暴饮暴食,或饥饱失调,脾胃受损,致虚成实,而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而造成失眠。这就是胃肠道病变影响睡眠导致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3]:“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此处的“卧不安”即有不能平卧之义,也有不能眠之义,后世认为胃的虚证或实证,只要不舒畅就会导致睡眠的异常。董湘玉教授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从医数十年,善用经方治疗神志疾病,笔者有幸跟师临症,现将导师用经方和胃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

1案例举例

1.1 小柴胡汤验案

患者伍某某,女,65岁,见反复失眠半年,大便不成形,晨起加重,口苦,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多次服用中药方效不佳,遂就诊董老师,董老师四诊合参后指出,该患者适合用小柴胡汤加减拟方如下:炒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姜半夏12g ,生姜3片,厚朴12g,佛手12g,苍术10g,延胡索12g,炒谷芽12g,陈皮10g,姜黄连6g。6剂后患者失眠明显改善,口苦,胃痛、腹胀较前有所减轻,大便2次/天且基本成形,仍食欲欠佳。原方再进6剂获良效。

按: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此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喜生闷气,致肝胆气郁兼脾胃湿食痰邪郁滞,故而口苦、胃痛、腹胀、纳差,治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疏透少阳经中邪热,黄苓清泄少阳胆腹邪热,两者合用经腑同治,生姜与半夏则和胃降逆,因而小柴胡汤可疏利气机、通达三焦、调和上下,能使胃中湿化食消而脾胃升降复常,枢机开阖有度则气机出入有序,该患者口苦、情绪抑郁,不寐兼有少阳证,故而见效。

1.2四逆散验案

患者许某,女性,65岁,不寐,梦多,易醒,入睡困难,醒后不易入睡,每晚可断续睡4h左右,伴胃脘痞闷,不思饮食,嗳气,头晕,乏力,矢气频频,口干不欲饮,畏寒,大便干燥,日1行。病后曾予诊治,曾内服补益中药治疗,疗效欠佳,舌暗红,苔薄白,脉弦而有力。辨证属少阳病,以四逆散加味治之。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茯苓30g,苏梗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3年6月16日):睡眠较首诊好转,入睡时间增加到5-6小时,嗳气,胃脘痞闷、症状改善,头晕、心烦消失,大便调,仍乏力、汗出、口干不欲饮,舌暗苔薄白,脉弦。上方加沙参12g,麦冬12g滋阴清热。颗粒剂,7剂。

按: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4味药组成,载于《伤寒论》少阴篇中,治疗因阳气郁滞而四肢逆冷,后世认为是疏理气滞的基本方,以调畅气机为主,所治四逆是因气机不畅,患者胃气郁滞,气机不畅,以四逆散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达气血,芍药平肝养营、疏利血脉;柴胡疏肝利胆、透达阳郁;枳实降胃导滞;同时加茯苓、苏梗、生龙骨牡蛎助四逆散和胃安神。可使阳郁得达、气血和调,则自然安寐。

1.3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减验案

患者何某,男,44岁,2014年8月14日首诊,患者眠差,多梦,易醒,胃胀,口苦,便溏,一日两次,舌苔厚腻,黄白相间,脉弦。方以半夏厚朴汤合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减,如下:半夏12g,厚朴15g,茯苓20g,黄连5g,黄芩10g,甘草6g,川芎10g,苍术10g,陈皮12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8月21日):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失眠较前明显缓解,可入睡6小时,但梦多,感胃胀较前均好转,口不苦,舌暗苔白腻微黄腻,脉弦。上方加炒枣仁15g,7剂,水煎服。

按: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调和肠胃的经典方剂,又是“和”法的代表方,治疗少阳病误下致脾胃寒热错杂 ,痞塞不通 , 而出现的心下痞满而不痛的代表方剂。具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补气和胃、固摄中焦的功效。而半夏厚朴汤是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因脾之升 ,胃之和降功能失调导致阴阳上下不和, 阳不入阴出现失眠之症。为此本方治疗之旨在于用人参 、大枣甘草温补脾阳 , 以助升降之功,用半夏 、干姜辛温开结以消痞,用黄连 、黄芩苦泄清热以降胃气之逆 ,七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和解心下寒热、温补和中之能。脾胃的升降枢纽功能如常则阴阳上下调和,如此不治失眠而失眠自治。

2 体会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不和则营卫失调、阴阳失交则失眠。不寐治疗关键在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灵活加减是其精髓。临床董教授提出是证用是方,并指出需灵活选用经方,才能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指出应针对不同证候选用相适宜的经方。火热证里痰火证失眠者,热重则以半夏泻心汤、温胆汤,痰重而热轻则用半夏厚朴汤,如案例3;实热证失眠,则常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栀子鼓汤;腑热证则常用大承气汤;阴虚证者用甘麦大枣汤、甘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酸枣仁汤;阳虚证致失眠者心阳虚喜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脾阳虚用补中益气汤,肾阳虚则以附子干姜汤、金贵肾气汤、附子汤;虚劳证则喜用酸枣仁汤。董教授并强调经方应用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药量也应因人因证而异,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而且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结合随证使用,能取较好的疗效。经方还可配合时方、土方,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3个案例中均有完美的体现。

失眠症的治疗是复杂且长程的治疗,不能偏执于某个方药的作用,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治愈。

参考文献:

[1] Edinger JD, Means MK.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imary insomnia[J]. Clin Psychol Rev. 2005 ,25(5):539-558

[2]Espie CA,Broomfield NM, MacMahon KM,et al. The attention-intention-effort path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hysiologic insomnia: a theoretical review[J]. Sleep Med Rev. 2006 ,10(4):215-245.

[3] 何永,马君,何敬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