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军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疗法。方法: 在万方、知网、维普等诸多数据库中查阅大量资料,再回顾性分析临床经验,综合开展本研究。结果: 中医疗法包括辨证分型、专方论治、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结论: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一定要把握好本虚标实病机,健脾补虚,以治愈消化性溃疡。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回顾性分析

消化性溃疡即在十二指肠或者胃发生的慢性溃疡,临床发生率较高。溃疡诱因较多,其中最基本的因素为酸性胃液会消化性作用于黏膜,故而被称为消化性溃疡。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且具有周期性以及节律性。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纳入“痞满”“胃脘痛”以及“吞酸”等范畴,本文现回顾性分析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情况。

1 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病因病机认识

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纳入“胃脘痛”范畴,故亦称为胃脘痛。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病因主要关联于四个方面,分别为素体脾胃虚、外邪、情志不畅以及饮食不调。胃虽然为该病主要病变位置,但是密切关联于肝脾。而消化性溃疡发病关键则为中焦处存在气滞不畅现象以及脾胃在升降时出现功能失调现象。而气滞又会诱发火郁、积食、淤血以及湿阻等症状。现代中医经过长期研究后重新认识到消化性溃疡病机病因。

胃虽然为胃脘痛主要病变位置,但是由于肝的主要功能为疏泄,故而肝脾失调应是该病最重要的关联因素。疏泄功能失调会导致脾胃碍运,而肝又会受到脾胃病影响,致使气郁。同时,亦认为消化性溃疡多与烟酒过度、情志不畅、饮食失调以及刺激辛辣食物食用过多等因素有关。该病发生基础为脾胃虚弱,病机则为气滞血瘀,基本特点则为胃络损伤。此外,慢性胃病形成因素中最主要的为先天不足、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失调等,血瘀阻滞以及痰湿等症则为虚损继发症。依据该病病机,肝胃郁热多会导致实证、虚证,脾肾阳虚则会导致痰湿、虚寒,肝气过盛则会导致气滞郁结等,因此在辩证论治过程中应将肝肾与脾胃关系考虑进来。亦有研究认为不通则痛是胃脘痛主要病机,阳气失畅与脾胃虚寒致使气机逆乱。

2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进展

2.1 辩证分型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辩证论治属于基本原则。有学者随机将消化性溃疡患者12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三联疗法,为卡拉霉素、奥美拉唑以及阿莫西林,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疗法,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方治疗气滞血郁证,药方组成为炙甘草、丹参、枳壳、五灵脂、当归、砂仁、香附、延胡索以及蒲黄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肝郁气滞证,药方组成为柴胡、炙甘草、延胡索、白芍、枳壳、川穹、郁金以及香附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治疗脾胃虚寒证,药方组成为黄芪、炙甘草、延胡索、桂枝、大枣、白芍以及郁金等;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方治疗胃阴亏虚证,药方组成为佛手、麦冬、当归、白芍、沙参、川楝子、枸杞、生地以及甘草等;用化肝煎加减治疗肝胃湿热症,药方组成为陈皮、山栀子、白芍、吴茱萸、青皮、佛手、丹皮以及黄连等。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0d复查幽门螺杆菌及胃镜,12月后再接受胃镜检查,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且胃镜提示溃疡愈合率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均比对照组要高,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却更低,这提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高。

另有学者选取76例胃脘痛患者,划分为实热与虚寒两类,在辩证治疗中主要采用由甘草、苍白术、乌贼骨、麦芽、干姜以及陈皮等组成的温中溃疡汤以及由乌贼骨、陈皮、枳壳、半夏、黄连、大黄、苍白术以及香附等组成的解郁溃疡汤,结果总有效率在96.0%,说明辩证施治效果明显。

2.2 专方论治

有学者收集70例胃脘痛患者并使用养胃定散痛治疗,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则采用复方硫酸铝片联合养胃定痛散,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且有较低的复发率,由此可见养胃定散痛优良效果。亦有学者收集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则使用三联疗法,主要为甲硝唑、雷尼替丁以及阿莫西林,疗程均为30d,共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学者在治疗30例消化性溃疡时将乳没愈疡汤作为基本方,再结合患者证型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主要为痢特灵、雷尼替丁以及阿莫西林,结果对照组复发率高达90.0%,观察组为60.0%,说明乳没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明显,且有较低的复发率。有学者将胃得安汤作为基本方,治疗50例胃脘痛患者,同时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即甲硝唑、奥美拉唑以及阿莫西林治疗,结果总有疗效对比差异明显。

2.3 针灸治疗

针灸属于中医精粹,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针灸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胃酸分泌情况与自觉症状进行改善,而尚未有研究证实可有效杀灭患者幽门螺旋杆菌。当前针灸疗法主要包括穴位注射法、毫针针刺法、温针法、针药结合法、电针法以及艾灸法等。有学者经研究后发现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针刺疗法后其胃酸最大排量与基础胃酸分泌量有所减少。有学者在其研究中将胃脘、足三里作为主穴,若患者气滞则增加肝俞,若虚寒则添加脾胃。电针疗法主要是针刺得气后使用与人体生物电接近的微量电流,在针电双重刺激下有效治疗疾病。当前有诸多学者已经报道对胃脘痛患者采用电针治疗的效果,可将血液中超氧化物提升为胃粘膜提供保护。有学者主要收集32例胃脘痛患者,将中脘、胃脘以及足三里作为主穴,采用中医辨证联合胃电治疗仪,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则采用单纯中药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观察组为96.8%,对比差异明显,这说明中药可对临床症状与胃粘膜血供情况予以充分改善,有效抑制Hp。针刺则可对迷走神经兴奋性予以调节,改变植物神经张力,加快愈合。

2.4 中西结合辩证论治

2.4.1 基于西药治疗加用辩证施治 有学者收集120例胃脘痛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均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辩证实施,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证,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脾胃不和证,用一贯煎合化肝煎加减治疗火郁伤阴症,用失笑散加味治疗血瘀阻络证,结果观察组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有学者收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抗幽门螺旋杆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辩证施治,二陈汤治疗脾虚湿盛,柴胡疏肝散治疗脾胃不和,大建中汤治疗寒盛,甘草芍药汤合一贯煎治疗胃阴不足,胃热盛加用清胃散等,肝肾阴虚添加丹皮、山茱萸或者玄参,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瘀血停滞证,结果治疗组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且较少复发。

2.4.2 西药、固定方以及成药结合疗法

有学者收集68例胃脘痛患者,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为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以及阿莫西林,治疗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愈疡汤,结果治疗组效果更优。有学者收集23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胃肠康,治疗后复查胃镜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更低。某学者收集Hp为阳性且为胃虚寒症患者30例,采用三联疗法(甲硝唑、雷尼替丁以及阿莫仙)结合中成药温胃舒治疗,对照组纯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更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应将本虚标实病机把握住,在治疗时注重健脾补虚,结合脾胃生理功能对条达肝木、升清降逆等方法进行利用,对脾胃升降功能予以调畅,进而有效治愈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贾红英.中医辨证施护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232-233.

[2]蓝艺明,黄伟荣,王施君等.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J].医药前沿,2013,(31):136-137.

[3]邓文久.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