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杨伟明,邬江华,王超宇,唐 聃,贺新媛,骆礼波,石 磊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甲乳外科,贵州遵义 563099)

乳腺增生症是女性常见疾病,患病率占乳腺疾病首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经济水平提高,患病逐渐趋于年轻化,以每年2.7%速度递增[1]。为了解遵义市女性乳腺增生症患病情况,现对2009年1至12月16606名妇女进行了规范性普查,统计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遵义市两城区及各县城所辖职工单位公会组织或/和居民委员会统一组织的16606名妇女进行乳腺普查。包括未婚和已婚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75岁,中位年龄43岁。16606名受检者均做临床体检,近红外线扫描检查4133人,彩色超声检查6305人,钼靶X线检查2034人,核磁共振检查18人,病理检查157人。

1.2 方法 对参加乳腺普查的妇女采用上门科普讲座、答疑或统一填写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乳腺癌家族史等,由三甲医院乳腺专科≥中级职称专家询问病史,对乳腺进行体格检查,观察乳腺的外形、皮肤有无异常改变,按顺序逐一触诊乳腺、乳晕、腋窝淋巴结,对触及结节、肿块或可疑者行乳腺近红外线扫描(北京龙兴医疗设备科技开发公司制造 LX-767E型)、彩色B型超声(TOSHIBA-APLIO-80型及SEMENS-ACUSON-CV70型彩超仪,线阵变频探头、频率7-10M Hz)、乳腺钼靶(美国GE公司Senographe DS全数字化平板乳腺机)、核磁共振(日立公司AIRIS-Ⅱ0.3T永磁型开放式磁共振设备)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等方法明确诊断。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由专业人员记录并审核后进行数据录入,利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女性乳腺增生症患病情况 不同年龄组之间乳腺增生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39岁组检出率最高,≥6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低(见表1、图1)。

表1 不同年龄女性乳腺增生症情况

图1 不同年龄女性乳腺增生症患病率分布情况

2.2 乳腺增生分布情况 普查结果显示乳腺增生患者中,轻度乳腺增生有5081人,占78.45%,中度乳腺增生1238人占19.11%,重度乳腺增生158人占2.44%。单侧乳腺增生3822人占59.01%,双侧乳腺增生2655人占40.99%。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非炎症也非肿瘤的慢性良性增生性疾病。其命名繁多,如乳腺增生、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纤维囊性增生病等。1829年Astley cooper首先描述该病,1931年Cheafle将该病命名为mazoplasia(乳腺增生),1948年Geschickter将其称为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 dysplasia),美国常称其为纤维囊性乳腺病(fibrocystic breast disease)。我国临床医生一直沿用乳腺增生症。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由于机体内分泌失调和卵巢功能紊乱,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增加、孕激素分泌减少或雌激素比例失调[2],和/或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加致乳腺腺体增生过度或复旧不全[3]。

普查显示本地区乳腺增生症患病率为39.00%,好发于30~50岁,可能为该年龄段性成熟后雌、孕激素较高,属孕产、哺乳高峰期,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等原因。其中30~3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60岁年龄组最低,≤29岁高于50以后年龄组患病率,可见乳腺增生症患病年轻化。

本次普查以三甲医院甲乳专科≥中级职称专家手检为核心,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触诊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95%[4,5]。乳腺增生症主要症状为单侧或双侧乳房不同程度疼痛,多为胀痛、刺痛,偶可向腋窝、上肢或肩背部放射。查体时可触及乳房内局部腺体增厚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多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形状有团状、结节状、串珠样、条索状等,质地韧或偏软,边界常模糊不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伴压痛。部分患者有周期性月经前疼痛加重,经后疼痛减轻、消失或肿块变软,少数患者可有乳头自发性溢液,呈草黄色、棕色浆液性。根据乳腺增生症的病情发展分为轻度(乳痛症型)、中度(结节型)、重度(肿块型)三种类型,本次普查中以轻度乳腺增生最多见,占78.45%。

本次普查中对查体阳性(触及结节、肿块)或阴性但属高危者,在乳腺体格检查后予以进一步辅助检查,乳腺彩超检查因具有无创性,简便易行,能清楚显示腋窝及锁骨上下淋巴结、乳腺腺体层次及内部增生结节或肿块大小、边缘、形态、血流信号改变,并对囊性和实性鉴别有较大意义,故在本次普查中使用较多。但对微小钙化(“砂粒样”和“针尖样”)及<1.0 cm肿块敏感性较钼靶检查差。钼靶具有良好的对比度、高空间分辨率是临床乳腺疾病检查首选方法[6],但存在对致密腺体X线不易穿透,接近胸壁小肿块易漏诊,对肿块大小估计不足,因放射性损伤<35岁年轻患者不作为首选等局限性[7]。此次普查部分受检者在检查时不能耐受疼痛而终止检查。近红外线扫描简便、经济、重复率高,近红外线对人体组织有较强穿透力、及清晰显示血管分布情况,本次乳腺普查中使用频率仅次于乳腺彩超,但近红外线扫描难以确定疾病性质且误诊率较高,尤其当良性疾病伴局部炎症时血流丰富或血肿形成易误诊为乳腺癌[8]。近年来近红外线扫描在乳腺检查中作用逐渐被超声多普勒替代。本次普查中对早期乳腺癌和恶性肿块可疑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肿块大小、数量、边界、周围组织间关系,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但对钙化灶检出率较钼靶差,费用昂贵在乳腺普查中难以实施。普查中对肿块明确诊断或不能排除恶性者,予以手术或空心针穿刺等活组织病理检查,Rosen按乳腺增生症的病理变化类型分为普通性增生(单纯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两大类[9],其中不典型增生虽仍属良性病变,但在促进因素作用下可逐渐加重最终发生癌变。乳腺增生症的癌变率为2% ~4%[10]。因此,需加强规范妇女乳腺普查,并指导妇女定期进行自我乳房检查,提高乳腺保健意识,做到该病的早期防治。

[1]Qian L Q,Pei XH,Xu ZY,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by lirukang granul[J].Chin J Inter Med,2007,13(2):120 -124.

[2]Ader DN,Browne MW.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cyclicastalgia in a United Seates Clinic - based sample[J].Am J obsbet Gynecol,1998,177(1):126.

[3]蒋蓓琦,张一楚.乳痛症的诊断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307-309.

[4]邬江华,杨伟明,程晓明,等.妇女乳腺普查5000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3):3267 -3268.

[5]陈秀英,杨伟明,王超宇,等.2009年红花岗5004例妇女乳腺普查结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451-5452.

[6]雷益,朱嘉英.乳腺疾病的钼靶X线与MRI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8):864 -867.

[7]邓秋香,吴仁荣,孙圣香,等.钼靶结合超声对乳腺癌检出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7):2074-2076.

[8]杨伟明,程晓明,谢铭.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85例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1985,8(11):503-504.

[9]Rosen PP.Rosen's breast pathology[M].2nd ed.Lippincott Philadelpia:Williams &Wilkins,2001.201 -251.

[10]Harvey HA,Kimura M,Hajba A.Toremifene an evaluationg of its safety profile[J].Breast,2006,15(2):142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