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赵锐 徐杰 丁太龙 秦月芬 殷波

(1.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无锡 214000;2无锡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江苏 无锡 214000)



长期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对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军1赵锐1徐杰1丁太龙1秦月芬1殷波2△

(1.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无锡 214000;2无锡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江苏 无锡 214000)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对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因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入院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吸痰、平喘止咳以及无创呼吸机等对症治疗,通气模式:S/T 模式 , 吸气相压力:14~20 cmH2O, 呼气相压力:5~6 cmH2O, 以睡眠时治疗为主,治疗时间约12 h/d,使用呼吸机时保持床头抬高 30°,氧流量2~5 L/min。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应用无创呼吸机时给予低流量吸氧2 L/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的住院时间、出院后6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动脉血气以及肺功能状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再次入院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水平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动脉血气水平均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和患者的肺功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 慢性阻塞性肺疫病; Ⅱ型呼吸衰竭; 动脉血气分析; 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以进行性发展且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该病的主要特征,可以影响全身的各个系统,是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晚期的常见的合并症,COPD患者伴Ⅱ型呼吸衰竭,由于活动耐量明显下降而造成低氧血症,甚至会发生肺性脑病、呼吸性酸中毒乃至死亡[2]。有研究[3]发现,通过无创呼吸机的辅助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笔者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气水平、肺功能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发现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能够有效改善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引发的各种临床症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40例,患者均以COPD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为临床诊断,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5.57±3.25)岁,病程(7.54±2.18)年,APACHE Ⅱ评分(18.45±2.78);实验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17±2.88)岁,病程(7.74±3.17)年,APACHE Ⅱ评分(17.81±2.66)。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 FEV1<50%预计值,FEV1/FVC< 70%。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患者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在静息状态下,PaO2<60 mmHg 并且PaCO2>50 mmHg。患者入院前症状明显加重。排除标准:排除肺部感染、气胸及其他肺部栓塞疾病者;排除心、脑、肝、肾疾病的患者;排除呼吸道内有大量分泌物、入院期间重度呕吐以及消化道出血患者;排除近期接受过上呼吸道及面部手术者;排除严重的精神病变患者;排除拒绝接受治疗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吸痰、平喘止咳以及无创呼吸机等对症治疗,通气模式:S/T 模式 , 吸气相压力:14~20 cmH2O, 呼气相压力:5~6 cmH2O, 以睡眠时治疗为主,治疗时间约12 h/d,使用呼吸机时保持床头抬高 30°,氧流量2~5 L/min。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应用无创呼吸机时给予低流量吸氧2 L/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水平以及肺功能状况。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动脉血气分析:取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6个月的动脉血3 mL,取全血进行血气水平分析。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对pH、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指标的水平进行测定。肺功能检测:采用德国耶格电脑化肺功能仪,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6个月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用力呼气1秒量(FEV1)以及1秒率(FEV1/FVC)。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神志清晰,能够自主呼吸,PaO2水平升高,PaCO2水平下降,均接近生理值;有效:神志基本清晰,基本能够自主呼吸,动脉血气水平得到改善;无效:神志模糊或昏迷,不能自主呼吸,血压持续偏低,口唇发绀明显,血气分析指标无改善甚至指标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99±2.57) d,与对照组的(13.46±3.77) d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7,P=0.013),出院后6个月内的再次入院率实验组为21.49%,与对照组的35.84%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4,P=0.027)。

2.2 动脉血气分析水平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水平均得到改善,PaO2和SaO2与治疗前相比显着升高,PaCO2与治疗前相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3,6个月的动脉血气水平均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组动脉血气水平比较±s)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5。

2.3 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水平相比,FEV1、FVC和(FEV1/FVC)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肺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明显(FEV1、FVC和(FEV1/FVC)均有极大幅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各组肺功能水平比较±s)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5。

3 讨 论

COPD 是肺泡受损、呼吸系统慢性炎症以及自体免疫紊乱共同作用导致的肺部疾病。晚期的COPD 常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造成患者的活动耐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衰竭也会使COPD患者的肺功能显着恶化,最终导致死亡[5]。长期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能明显改善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和肺功能,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本文结果表明,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能够明显改善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和肺功能,抑制呼吸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会引起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液CO2浓度升高、胸内负压增高甚至影响重要脏器特别是心、脑的功能[7]。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原理是持续的气道正压通气,能克服气道的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缓解呼吸肌的疲劳[8], 通过呼吸机干预和吸氧能够改善气体的分布不均,促使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氧向血液布散。呼气末气道正压能够对抗人体内的呼气末正压,改善通气, 防止肺泡萎缩, 且能使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排出,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动脉血气的PaO2,降低 PaCO2。实验的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氧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着改善,缩短了住院时间并且降低了再次入院的几率。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并且能够接近正常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该方法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进而改善肺部的呼吸状况。患者经治疗后的肺功能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表明通过纠正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最终达到抑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1] 崔亚娟,党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8):4970-4971.

[2] 刘红菊,吴小侠.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6):41-42.

[3] 邹荣,张天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11)978-980.

[4] 林汉国.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12,40(3):355-356.

[5] 刘红菊,吴小侠.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观察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6):41-42.

[6] 刘全英,贺彩华,钱佳北.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呼吸机配合中减少人机对抗的护理[J].贵州医药,2014,38(10):955-956.

[7] 宋雅君,周新,周哲慧.无创正压通气对稳定期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生活质量、肺功能、动脉血气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185-186.

[8] 李继平,马国强,张明生.无创呼吸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6(11):1362-1363.

R563.8

B

1000-744X(2016)11-1152-02

2016-04-08)

△通信作者,E-mail:yinbo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