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 余鑫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2)

随着磁共振检查的普及,垂体微腺瘤与Rathke’s囊肿的检出也日趋增高,为临床常见病[1]。垂体微腺瘤与Rathke’s囊肿(直径≤10 mm)病灶于MR平扫上信号多变,特异性较差,大多是通过T1动态增强扫描检出并诊断[2],但因扫描层厚(2~3 mm),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影响,会导致确诊困难。本文采用垂体常规平扫,冠状面T1动态增强后矢状面T1增强,在无或有平扫、增强T2 FLAIR下进行诊断,对比两者的诊断符合率,探讨增强T2 FLAIR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经实验室、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41例垂体微腺瘤与38例垂体Rathke’s囊肿(直径≤10 mm)患者(均为单一病灶,排除多发病灶)。4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男3例,女38例,年龄16~60岁,平均(33.5±5.8)岁,表现为血泌乳素高、闭经、溢乳者34例,肢端肥大者3例,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者1例,皮质醇增多者1例;因其他疾病检查偶然发现者2例。38例垂体Rathke’s囊肿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17~68岁,平均(40.2±8.3)岁,表现为头痛15例,垂体功能减低8例,垂体内分泌紊乱,血泌乳素增高2例,偶然发现无症状者13例。

1.2扫描序列和参数 采用 Siemens Verio 3.0T 超导型 MR 成像仪进行MR 检查,选取标准头部线圈并常规行矢状位T2WI、 T1WI成像及冠状位T2 FLAIR成像,T1WI 扫描参数:TR/TE 为 750/10 ms;T2WI 扫描参数:TR/TE 为6 000/98 ms,FOV为19 cm,层厚为2 mm,层间距:30%;T2 FLAIR扫描参数:TR/TE为8 500/94ms,重复采集次数为1,分次采集为2,FOV为24cm,层厚为3 mm;层间距:15%。MRI 增强检查,造影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流速2 mL/s。T1动态增强采用冠状面连续6组采集,在完成第1组扫描后,自患者外周浅静脉注入造影,冠状位 T1WI 薄层扫描参数如下:TR/TE 为176/2.6,FOV 为19 cm,重复采集次数为2,平均模式为长期,层厚为2 mm,层间距:21%,用时6 min,完成后行矢状面T1WI扫描,TR/TE 为 250/2.6 ms,用时1 min 44 s,,之后行T2 Flair冠状面扫描,用时1 min 59 s,参数同前。

1.3图像结果分析 所有影像资料分两组,将采集的影像资料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包括垂体常规平扫,冠状面T1动态增强,矢状面T1增强,乙组包括甲组图像资料,并增加了平扫、增强T2 FLAIR图像。由2名具有5年以上神经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分别阅读分析,有争议时协商解决。甲组诊断标准为, T1动态增强上呈渐进性强化的为微腺瘤,无强化的为Rathke’s囊肿。乙组诊断标准为,参阅T1动态增强,在增强 T2 FLAIR上强化者为微腺瘤,反之为Rathke’s囊肿。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信号特点 41个微腺瘤,常规平扫发现病灶36个,38个Rathke’s囊肿,发现病灶32个。将增强T1WI(包括冠状面T1动态增强及矢状面T1增强),平扫、增强T2 FLAIR资料各分为两组,以病灶邻近正常垂体为参照,病灶内存在信号强度高于邻近正常垂体的,为有高信号组,反之则为无高信号组,见表1。

表1 信号特点(n)

2.2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应用甲组及乙组资料同时诊断正确者63个。乙组诊断符合,后者误诊者12个。乙组误诊,甲组符合者2个。两者均诊断错误者2个。

表2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n)

3 讨 论

垂体微腺瘤是源于腺垂体的直径≤10 mm的腺瘤,多见于15~41岁女性,占鞍区肿瘤的30%~50%[3-4]。Rathke’s囊肿是源于胚胎时期的Rathke’s囊袋,发生率仅次于垂体瘤[1]。垂体微腺瘤与Rathke’s囊肿,均可无症状或导致内分泌紊乱,包括垂体功能低下及泌乳素增高等,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上有时很难区别。

MR检查是诊断垂体微腺瘤与Rathke’s囊肿的主要方法。常规平扫与增强T1信号多变,主要呈长T1、T2信号,亦可为等或短T1,长、等或短T2信号。信号的多样,微腺瘤多因缺血坏死或出血[5],Rathke’s囊肿则因囊内容物成分多样[6]。两者信号强度大都低于增强的垂体高信号,在增强T1W上大都表现为信号低于正常强化垂体[2],本组74个病灶为此表现;少数出血或蛋白成分T1高信号高于强化垂体时,则增强T1上表现为高信号,本组5个病灶如此。矢状面T1增强对于定性诊断帮助不大,矢状面T1增强与常规平扫显示的病灶范围变化不明显,无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渐进强化。但其对于显示病灶及定位上有所帮助,因此建议保留该序列。T1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渐进性增强,Rathke’s囊肿无强化[2],大部分病灶可以据此鉴别,本组诊断正确63个;但因扫描层厚(2~3 mm),容积效应或病灶内出血、坏死、囊变、蛋白成分等干扰常导致确诊困难,本组误诊16个。

T2 FLAIR序列因反转时间(TI)较长而具有轻微T1效应,少量对比剂的渗入缩短H质子的T1、T2驰豫时间,T1驰豫时间缩短程度较T2的明显,因此在T2 Flair表现为较明显的强化,对比剂量过多反而抑制其增强效果[7]。选择T1动态增强扫描(6 min),矢状面T1增强(1 min 44 s)后,再行T2 FLAIR增强,此时对比剂浓度<0.6 mmol/L,可以获得较好的强化效果[8]。本文T2 FLAIR增强上,正常垂体呈等低信号,微腺瘤呈明显强化。本文应用联合平扫、增强T2 FLAIR,极大提高了垂体微腺瘤与Rathke’s囊肿的鉴别诊断能力,诊断符合75个。需要注意:(1)对于增强T2 FLAIR上病灶是否存在强化,须对比平扫T2 FLAIR。病灶在平扫T2 FLAIR无高信号时,在增强T2 FLAIR上判断病灶是否强化比较直观准确;平扫T2 FLAIR存在高信号时[5-6],增强后亦为高信号,需要两者对比才能判断;尤其是平扫T2 FLAIR上呈明显高信号时,其成分所致高信号可能会掩盖了强化的高信号,导致判断失误,本组中2个出血微腺瘤误判为Rathke’s囊肿。(2)增强T2 FLAIR上,海绵窦边缘及垂体柄出现强化,提示该处存在低浓度造影剂,这会导致邻近垂体柄与海绵窦的病灶因容积效应而判断失误;本组中2个Rathke’s囊肿分别因邻近海绵窦及垂体柄,海绵窦及垂体柄本身的强化位于病灶边缘,导致误诊为囊变微腺瘤。本文存在的不足:T2 FLAIR信噪比较低,容易出现运动伪影;样本数量偏少,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