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巧妮 吴祥芝

(泾阳县医院超声科,陕西 咸阳 713700)

研究[1]显示,不孕症的出现和排卵障碍、输卵管异常、精液异常、免疫因素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相关。约有25%~30%的不孕症是由于女性排卵障碍,占不孕症的主要原因[2]。本文主要分析经阴式超声周期性分时监测不孕症患者卵巢发育及内膜增殖变化对临床诊断不孕症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中接诊的82例新入院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收集80名来我院体检健康且无生育障碍的女性设为参照组。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不孕症诊断标准[3],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意识清醒,自愿接受配偶精液常规检查无异常。已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不孕症;患有炎症性和肿瘤性疾病;近3个月内服用性激素类药物;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异常、智力障碍者。研究对象年龄25~38岁,平均(32.51±5.28)岁,不孕时间1~9年,平均(5.02±2.14)年;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32例,大专及以上25例。另选取该时间段内来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人群设置为参照组,年龄18~37岁,平均(31.78±5.15)岁。两组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选择飞利浦HD-5与200°EUP-V53阴道探头,探头的频率在4~9 MHz。取膀胱结石卧位,后置入患者阴道内,对子宫进行常规扫查,反复探查测量3次,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周期第8~11天、第13~16天及第20~24天开始监测,随访直至受孕成功,由同一人操作记录。当卵泡最大直径>15 mm时,改为每日监测,直至排卵完成,并指导排卵障碍患者口服克罗米酚,当卵泡成熟(≥18 mm)时肌注HCG,诱发排卵。

1.3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观测指标:(1)卵泡分布(周边分布/均匀分布);(2)子宫内膜类型(三线型/均质型);(3)子宫内膜厚度;(4)优势卵泡侧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

2 结 果

2.1卵泡分布及子宫内膜的类型比较 研究组卵泡以周边分布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参照组,内膜类型以均质性的人数占比高于参照组(χ2=21.598、74.08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卵泡分布及子宫内膜的类型比较[n(%)]

2.2不同时段子宫内膜厚度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不同时段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小于参照组(t=4.1082、4.434、21.598,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段子宫内膜厚度情况对比

2.3不同时段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 研究组不同时段PSV较参照组明显减慢,而PI及RI值较参照组增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段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

3 讨 论

关于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与排卵障碍有关,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作为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当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功能失调或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均可造成短期或永久性的排卵障碍[4]。同时子宫内膜容受性也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明确不孕症的发病机制,将对不孕症的成功受孕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经阴道超声的探头频率相对较高,图像分辨能力强,能显示盆腔内结构,相较于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在不孕症人群中可获取相对更清楚的影像,较好的反映子宫及附件区情况[5]。本研究尝试利用经阴式超声周期性分时监测不孕症患者的卵巢及内膜状况后发现,不孕症患者的卵泡以周边分布为主,内膜类型以均质性为主,而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表明[6],多层内膜及三线内膜胚胎种植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内膜。说明不孕症患者发病于卵泡及内膜类型有关。另有学者[7]指出,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在6~10 mm之间时受孕概率最高,尤其当子宫内膜厚度<8 mm时,其受孕几率则明显降低,这与本文结果中不孕症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子宫内膜均集中在5~9 mm的结论相符。此外,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8],子宫内膜与内膜下局部血流的重要性将超过子宫动脉,随着COH周期的进展,人体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将会增强从而为受精卵着床提供有利环境。但本研究发现,研究组不同时段的 PSV较参照组明显减慢,而PI及RI值较参照组增高。说明不孕症患者由于激素缺乏周期性变化,子宫动脉血流纤细,血流灌注量减少,PSV减慢,PI、RI 明显升高,无法为受精卵着床及发育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不利于胚胎种植。上述结论与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相符[9],除此之外,阴道超声距离盆腔距离更近,干扰相对较低,无需叮嘱患者检查前憋尿,同时经阴道超声具有良好的图像分辨能力,可早期、确切的显示患者子宫及子宫内膜血流信号,同时还可检测血流动力学各参数,从而为医生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