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孙文君 刘红丽

(宝鸡市中心医院手术室,陕西 宝鸡 721008)

外科治疗在临床占据较大比重,有关外科手术的质量评价,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其中关键指标[1]。本文研究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普外科患者200例,基于是否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分组。其中对照组142例,男73例,女69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53.10±6.83)岁;肝脏疾病38例,胃肠疾病36例,胆道疾病35例,其他33例。实验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2.37±6.46)岁;肝脏疾病16例,胃肠疾病15例,胆道疾病13例,其他14例。纳入标准:确诊疾病,具备手术指征,完成外科治疗;观察组经病原体、血常规检查,确诊切口感染;病案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严重全身性感染;妊娠、哺乳期女性;未成年患者。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与观察指标 遵循随机性原则,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病案资料,依照预后是否确诊切口感染进行分组,并基于循证医学指导[2-4],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60周岁)、性别、ASA分级、手术类型(急诊与常规)、手术耗时(>4 h)、切口类型与引流管数量(≥2根)差异。统计上述观察指标在各组中的占比,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2 结 果

2.1术后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观察组老年人口、ASA分级Ⅳ~Ⅴ级、急诊手术、手术耗时>4 h、Ⅲ类切口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术后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对单因素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周岁、ASA分级≥Ⅳ级、急诊手术、手术耗时>4h、Ⅲ类切口是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切口感染的危害在于,会延长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情节严重下,更会累及其他系统、器官,危重合并症有脓毒症等[5]。

本文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老年人群、高ASA分级、急诊手术、手术用时超过4 h、Ⅲ类切口为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分析原因:(1)高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器官老化,且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且老年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耐受不佳,医源性侵入性操作造成的创伤较为明显,此类人群属于术后切口感染高危群体[6]。(2)ASA分级用于评估患者体质情况及对本次手术危险性进行评定,分级越高表明患者体质状况越差,手术耐受越不佳;Ⅳ级以上患者,往往身体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易合并感染[7]。(3)急诊手术治疗追求时效性,抢救手术可能会因紧张的准备时间,导致术前准备不够充分,为术后切口感染埋下隐患。(4)较长的手术时间,无疑会加重患者的侵入性操作程度;且急诊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峻,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难抵抗致病菌侵犯,易引发感染;同时,较长的手术时间也会导致手术医师身体疲惫,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为失误,导致不当操作,引发切口感染问题。(5)Ⅲ类切口属于感染性切口,切口愈合难,且规格较大,相关无菌操作的开展较为被动,此类患者术后切口易合并感染[8]。

应对之策:(1)加强老年患者术前护理。(2)针对机体功能状态低下、免疫机制受影响的患病人群,术前强调营养支持,尽可能地恢复患者体质,同时对患者术前原发性疾病进行对症治疗,确保患者健康状态符合手术标准后,方予进行手术。(3)手术室无菌管理制度中,强调急诊手术室的清洁工作;开通备用的安全急诊手术室,并建立绿色通道,避免急诊患者收治下,单一手术室无法及时开展消杀工作的不足;并做好相关病情监测、追踪工作,保障手术室内应有器械能够第一时间到位。(4)加强手术团队的默契度磨合,院方周期性地为手术团队提供业务培训平台,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与手术熟练度,尽可能缩减手术用时。(5)重视Ⅲ类切口的无菌管理,严格遵照无菌手术制度开展手术,采取预防性抗生素给药的对策,尽可能降低外源性感染发生率[9]。

综上,高龄、高ASA分级、急诊手术、手术用时过长、Ⅲ类切口为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需要重视对此类因素的调控,加强护理,提升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