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静一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东升庙多金属硫铁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都清楚表明东升庙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沉积—构造环境(克拉通边缘裂谷系、断陷盆地)、岩相古地理(滨海一泻湖炭泥质碳酸盐岩相)和中元古代狼山—渣尔泰山同生断裂构造的控制,成矿作用以同生沉积作用为基础,成矿物质来源不是单一的。矿床的成矿作用分两期:前期为中元古代被动陆缘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后期为后续造山过程中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促使成矿物质的调整和重新组合。在东升庙矿床深部的区域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在层状硫化物原生矿体、多金属沉积层下部寻找根部矿体。

关键词:东升庙矿床;地质特征;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矿床成因;深部找矿

A discussion of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 Zn-Pb-Sulfur Ore Deposit in DongShengMiao,Inner Mongolia

ZHAN JingYi

Inner Mongolia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Institale of Chinda Chemical Geology and Mine Bereau,Hohhot010020,China

Abstract: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n-Pb-Sulfur ore deposit both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one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 in Dong Sheng Miao,Inner Mongolia. The ore deposit depended on sedimentary tectonic environment in Craton marginal rift system and down-faulted basin,lithofacies-paleogeography in BinHai-lithofacies of Carbonaceous carbonate of lagoons and contemporaneous fault structure in Lang MountainChaertai mountain of Mesoproterozoic Era.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ore deposit was based on Syngeneticprecipition,which involved two periods. The earlier period was sedimentary exhalative processes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Mesoproterozoic Era,while the later was magmatic hydrothermal superimposed during subsequent orogenic process,which made the adjustment and recombined. Therefore,to prospect the root orebody in the deep of Zn-Pb- Sulfursediments,primary orebody of stratiform sulfide,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Lang mountain-Chaertai mountain in the deep of ore deposit DongShengMiao.

Key words:DongShengMiao ore deposit,geologic characteristics,sedimentary exhalative processes,magmatic hydrothermal superimposed,ore deposit genesis,deep ore prospecting

引言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东升庙多金属硫铁矿床是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内最大的铜铅锌多金属硫铁矿床。1992年前的勘查在东升庙矿区(43-40勘探线)发现多层单硫、锌硫、单锌和铜锌硫矿体分布于渣尔泰山群增隆昌组二岩段、阿古鲁沟组一、二岩段,圈定主要矿体11个;阿古鲁沟组二岩段底部为②号富锌硫及富硫矿体,阿古鲁沟组一岩段底部为矿区最大的⑨号单锌矿体,增隆昌组二岩段底部为矿区最大的①号富硫矿体。前人认为其为产于碳酸盐岩中的海底喷气沉积型多金属硫铁矿床。2005年~2008年在东升庙矿区40勘探线以东(40-88勘探线)即东升庙矿区三贵口矿段阿古鲁沟组一岩段底部探明一个厚度大、层位稳定的⑨号单锌矿体,为东升庙矿区⑨号单锌矿体向东的延伸;批准储量达到超大型铅锌矿床规模,为老矿区外围就矿找矿取得突破的典型案例。2010年~2016年对东升庙矿区3-40勘探线深部(700m标高以下)勘探发现①号单硫矿体如盆底赋存在增隆昌组二岩段底部并含有多层单锌、锌硫矿体,其下部书记沟组顶部发现多层单锌、锌硫、单硫矿体,编为??号矿体;批准储量达到大型铅锌矿床规模,是老矿区深部就矿找矿取得的突破的典型案例。经多年的勘探和储量核实对该矿床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主要对该矿床矿体形态、矿石类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问题。

1.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范围:东经107°02′30″~107°05′37″,北纬41°06′15″~41°07′55″;处于华北地台(Ⅰ级)北缘,内蒙古地轴西段,狼山—白云鄂博台缘凹陷(Ⅱ级),渣尔泰山—狼山褶皱束(Ⅲ级)。北侧以沃博尔铜格—川井—温都尔庙断裂为界与华力西晚期褶皱带毗邻,南与山西台隆及鄂尔多斯台坳相接。矿区位于渣尔泰山—狼山多金属成矿带内、成矿地质环境十分有利,与炭窑口多金属硫铁矿、甲生盘硫多金属矿同处于狼山至渣尔泰山南缘多金属成矿带上。该带内若干断隐盆地断续分布,盆内中元古界渣尔泰群主要形成Zn(Pb)-S-Cu炭泥粉砂—碳酸盐岩建造,本区层控硫多金属矿床均产于该建造类型。

1.1地层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东升庙矿床位于狼山地区产在华北地台北缘西段,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长城系渣尔泰山群,白垩系红层和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含矿岩系渣尔泰山群垂向上有明显的三分性,横向上较稳定,可比较性强,原岩属沙砾岩—炭质粉砂质泥岩—碳酸盐岩建造,下部夹较多的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层,代表一个海进—海退的沉积序列,多金属硫铁矿床产于特定的海进层位中上部的炭泥质,碳酸盐岩建造中,属海湾泻湖环境。白垩系红层为陆相碎屑岩建造。地层走向NE—SW,倾向NS。矿区渣尔泰山群自下至上分四个岩组九个岩性段,增隆昌组二岩段、阿古鲁沟组一、二岩段绢云石墨片岩、白云石大理岩为主要含矿层(表1),矿化类型主要有单硫型矿石黄铁矿+磁黄铁矿,锌硫型矿石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单锌型矿石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铜锌硫型矿石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构成,形成由多种矿石类型组合层状叠置的似层状矿体。此外在阿古鲁沟组二岩段普遍有小规模菱铁矿化。

1.2构造

在东升庙矿区范围内渣尔泰山群位于F1、F5两条区域性断裂之间,呈NE—SW向带状展布,总体构造形态为“西仰东伏”的不对称复式向斜褶皱;枢纽NE向倾伏,轴面倾向NW的褶皱构造和由褶皱作用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断裂构造以走向NE、倾向NW的逆断层为主,伴有NEE和NWW向和近EW向的次级断裂。矿区北部的F5逆掩断层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向SW逆冲,使三叠纪花岗岩推覆于白垩统之上。其余多分布在SE头部地段,对①、⑦号矿体南部扬起部分有破坏影响,矿体主要地段断裂稀少,对矿体破坏影响不大。

1.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除F5北部见大面积三叠纪花岗岩外,中元古代侵入变石英钠长斑岩脉、二叠纪花岗斑岩脉发育。多为顺层侵入,在岩脉和围岩的接触带上发育较强的矽卡岩化,蚀变带内未见金属矿化,岩浆活动对矿床影响甚微。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分布

东升庙矿床矿体从43线延展到88线。该矿床按照各岩段的基本构造形态、矿区基本控矿构造格架和各矿体的赋矿层位,自下而上由11个主要矿体组成,依次编号为??、①、⑦、⑧、⑨、⑩、??、②、③、④、⑤;??号分为??-0、??-1、??-2、??-3,③号分为③-1、③-2,④号分为④-1、④-2,共18个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局部透镜状产于中元古界长城系渣尔泰山群书记沟组二岩段、增隆昌组二岩段、阿古鲁沟组一、二岩段中,其中??号矿体赋存于书记沟组二岩段顶部(Chs2,该岩段主体为二云石英片岩),①、⑦、⑧赋存于增隆昌组二岩段(Chz2,该岩段主体为中厚层白云石大理岩夹含石墨白云石大理岩),??、①、⑦、⑧组成下部矿体群;⑨、⑩、??号矿体组成中部矿体群,赋存于阿古鲁沟组一岩段(Jxb1,该岩段主体为绢云石墨片岩夹(含)石墨白云石大理岩);②、③、④、⑤号矿体组成上部矿体群,赋存于阿古鲁沟组二岩段(Jxa2,该岩段主体为薄—中厚层白云石大理岩夹石墨绢云片岩)(表1)。矿体受地层控制与岩层产状一致并随围岩同步褶曲。各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的金属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存在明显差异。

2.2矿体形态

(1)上部矿体群

由②、③、④、⑤号矿体组成,赋存于阿古鲁沟组二岩段(Jxa2),③、④位于该岩段中~上部,⑤号矿体位于该岩段顶部(图2),②号矿体为矿区最大的锌硫矿体产于该岩段底部。③、④、⑤号以单硫型为主,锌硫型次之,单锌型少量,多为发育较好的层状、似层状矿体。②号为高锌中硫矿体,是矿区上部勘探的主要目标,以锌硫型为主,单硫型次之,矿体形态简单,多呈连续的单一层状产出,为矿区锌品位最高,锌金属量最丰富的矿体,这是②号矿体的特殊成矿位置所致。

(2)中部矿体群

由⑨、⑩、??号矿体组成,赋存于阿古鲁沟组一岩段(Jxa1),??号矿体位于该岩段上~顶部,⑩号矿体位于该岩段中部,⑨号矿体位于该岩段底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以低锌低硫单锌型矿体为主。??号矿体以一个矿体群出现,多层相互间密切联系,其中以??-1号铜矿体为特征标志,层位稳定;矿石类型有锌硫型、单锌型、单硫型、铜硫型;特征是:储量丰富,硫矿石量、锌金属量很大,铜金属量最多。⑨号矿体为矿区深部勘探的主要目标,低锌低硫单锌型矿体为主,矿体形态简单,以单层的层状、似层状产出;⑨号矿体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1992年前勘探已经延伸到48线,当时东升庙矿床以硫铁矿床进行勘探,勘探目标主要为上部矿体群高硫的单硫型、锌硫型矿体,对中部矿体群的低锌低硫单锌型矿体并不重视;2005—2008年后在矿区东部外围三贵口矿段40—80线南部进行勘探,使⑨号矿体从48线延伸到80线,发现⑨号单锌型矿体在40线以东40—88线厚度、品位(平均厚度18.60m、平均品位Zn2.39%)要比40线以西8—40线厚度、品位(平均厚度10.72m、平均品位Zn1.91%)大。矿区矿体由西向东倾伏,⑨号矿体在40—88线赋矿层位最低。东升庙矿床前期为中元古代被动陆缘海底喷流沉积作用成因,⑨号单锌型矿体40线东部要比西部厚大富集,矿体向西品位(Zn)有逐渐降低趋势,矿体厚度不稳定,有断开、分支复合和夹石增多现象;通过研究认识到中部矿体群的这一锌喷流口(主体在40—88线南部⑨号矿体下部)[17]。

(3)下部矿体群

由??、①、⑦、⑧号矿体组成,赋存于书记沟组二岩段(Chs2)和增隆昌组二岩段(Chz2),??号矿体位于书记沟组二岩段顶部,①号矿体位于增隆昌组二岩段底部,⑦号矿体位于增隆昌组二岩段中下部、⑧号矿体位于增隆昌组二岩段中部。①号矿体为矿区最底部的主要矿体,硫矿石量最大、品位最高,2010年~2016年在东升庙矿区3-40线深部勘探中发现①号矿体赋存有多层单锌型、锌硫型矿体,锌(Zn)品位最高达5.60%。矿体呈单层、稳定、连续、延伸长赋存矿区底部。??号矿体是矿区深部勘探新发现,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连续性差,以锌硫型为主,其次为单锌型、单硫型。

2.3矿床规模

经统计,矿区查明资源储量锌金属量657.17万吨、铅金属量49.82万吨、硫标矿矿石量12861.16万吨。达到了超大型锌铅矿床规模,超大型硫铁矿床规模,大型(伴生)银矿规模。

3.东升庙矿床的研究

东升庙矿床是超大型Zn、Pb、Cu硫化物矿床是狼山造山带的重要代表性矿床之一。1980年以前认为东升庙矿床的含矿建造渣尔泰山群原岩是浅海—滨海相的砂页岩+白云岩(黑色页岩)+石英砂岩的冒地槽型沉积建造,将东升庙矿床归为“中温热液”“沉积变质”“沉积变质+热液叠加”类矿床。随着研究工作深入发现这种观点很难解释矿床的多矿种、储量大及矿质来源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研究工作深入、测试资料的积累,对东升庙矿床成因的认识产生了飞跃,研究者根据东升庙矿床的硫、碳、氧稳定同位素、铅同位素、矿石矿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资料,相继提出了“海底火山喷气沉积—变质矿床”[4]、“海底火山喷气—沉积—后期改造矿床”[6]、“海底(火山)喷溢沉积变质矿床”[7]、“后期充填—交代作用是东升庙矿床的主要成矿方式”[18、19]。共同认识到渣尔泰山群中东升庙矿床的形成与海底喷气(流)作用有关,属于以沉积(变质)岩石为容矿岩石的海底火山喷气(流)—沉积(变质)矿床即热水沉积(SEDEX)型(变质)矿床[9、17],与国外元古宙同类矿床(如澳大利亚的Broken Hill、Mount Isa、McArthur River、加拿大的Sullivan、朝鲜的Komdok等矿床)有许多相似之处。

已有研究成果对东升庙矿床成矿地质背景[4、6]、同沉积期火山岩夹层[8、9]、同生断裂活动及其控矿作用[9]、矿床特征与成因[11、12]进行了研究,确认东升庙矿床是在华北地台北缘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内形成的含有少量火山岩夹层的非典型SEDEX型矿床[9]。近年通过进一步研究,在东升庙矿床深部发现了具有岩浆热液成因特征的裂隙脉状构造由黄铜矿组成的单一黄铜矿体(脉)[13],但前人在东升庙矿床并未发现成矿时代在中元古代裂陷槽闭合以后的造山运动中后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矿体(脉)。因而可以有依据的认为有中元古代裂陷槽闭合后造山运动中有后期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发生,但未找到叠加成矿具体矿体,其发生的具体时代与叠加成矿规模还不清楚,进一步研究查明这些问题,对于全面认识东升庙矿床形成的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过程,在狼山地区的找矿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4.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特征

东升庙矿床与狼山—渣尔泰山热水喷流成矿带的炭窑口、霍各乞和甲生盘等矿床的形成一样,其形成受到地层层位、岩性、同沉积火山活动和同生断裂等多种因素控制。

4.1层控与岩控特征

勘查与研究资料表明,狼山地区各矿床具有鲜明的“层控”与“岩控”特征,矿体多数产于含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与凝灰岩夹层的增隆昌组、阿古鲁沟组中。矿体总体呈层状,矿石多具有微细层纹状、条带状同生角砾状或块状构造,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等矿石矿物多是以细粒结构为主。

从表1可以看出,东升庙矿区渣尔泰山群自下至上分为四个岩组九个岩性段,总体属于绿片岩相,局部达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岩系。矿体产于增隆昌组二岩段(Chz2)、阿古鲁沟组一、二岩段(Jxa1-2)和书记沟组二岩段顶部(Chs2)的绢云石墨片岩、白云石大理岩和二云石英片岩中。与下伏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4.2同生断裂系统控矿特征

狼山—渣尔泰山裂陷槽的同生断裂活动在渣尔泰山群地层沉积过程中活动频繁,同生角砾岩和同生角砾状矿石发育。东升庙矿床三级构造盆地的形成与同生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在其含矿岩系中不含矿的岩组同生断裂活动不明显,容矿岩组中同生断裂活动特征显着(表1),往往伴随着在其紧邻的上盘出现线状分布的滑塌堆积。层间砾岩、滑塌堆积岩和角砾状矿石发育,角砾成分多样并与下伏地层岩性相同[8、9]。矿区中具有特征的角砾状矿石,呈层产出;角砾成分以岩石为主,偶见矿石(早期);成分混杂、大小悬殊与下伏地层的岩性相同,具次棱角—撕裂状构造,以磁黄铁矿和闪锌矿为胶结物构成角砾状矿石。同生断裂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生断裂是深部成矿(岩)物质、火山物质进入古裂谷盆地的通道,导致海底成矿流体(含矿热水)进入海盆制约了一些矿体的形成与空间分布。在下降盘有矿种多、矿化度高、含角砾状矿石的厚大铅锌复合矿体形成(图3);角砾状矿石是由于海底喷气爆炸导致围岩和矿体(原生)碎裂,并沿海底斜坡滑动到海盆洼处,由金属卤水沉淀出硫化物胶结而成。这是深部含矿热水不断顺同生断裂上升喷流至海盆在下降盘一侧卸载、沉淀富集的结果。

(2)同生断裂在喷流—沉积成矿期内的持续间歇性活动导致含矿岩段岩性、地(矿)层厚度急剧变化。冠部矿体(即除①号之外的其他上部矿体)中存在大量的同生滑塌沉积角砾,含矿品位较高,矿体的厚度明显受矿体与同生断裂位置的影响。这些同生滑塌沉积角砾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南部,走向与矿体走向一致,地层厚度、容矿岩石、矿体厚度在同生断裂两侧产生突变(图3)。

(3)东升庙矿床同生断裂活动时限长,贯穿整个含矿增隆昌组、阿古鲁沟组含矿岩段沉积的全过程即从含矿的增隆昌组二岩段开始沉积同生断裂就已活动(表1),海水在盆地内下渗加热形成环流,成矿热卤水带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可能是东升庙矿床成为超大型、多矿种的重要原因。这表明赋矿盆地同生断裂的活动规模、频率与持续时限控制着矿床规模和矿体的时空分布,这也可能是同一古大陆边缘的不同赋矿盆地在同沉积过程中存在同一性和不均一性的原因之一。

4.3同沉积火山活动对成矿的影响

4.3.1同沉积期火山活动与矿体的空间关系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典型SEDEX型矿床的容矿建造中并无火山岩夹层[1],近年来已先后在狼山地区的东升庙、霍各乞、炭窑口三矿区及外围找到了同沉积火山岩夹层[2、8、10],表明在区域渣尔泰山群地层中不同程度地发育有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火山凝灰物质。在东升庙矿床发现变质“双峰式”火山岩夹层[9],其中基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767Ma±2σ~1867Ma±2σ(5个样品),平均1805Ma±2σ,表明火山岩为元古宙同沉积期海相喷溢产物。含矿地层中火山岩有稳定的产出层,矿体产于火山岩夹层的上部地层中。在东升庙矿床含矿增隆昌组二岩段顶部找到了具有变余斑状结构的变质“双峰式”火山岩,可以更直接地证明矿床在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间歇性的海底火山喷发,矿床形成与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同沉积期的火山活动为维持一个稳定的发育完整的热水对流循环系统提供了热驱动力,还可能直接提供了部分成矿(岩)物质。含矿岩组中同沉积期火山岩层的确认,为东升庙矿床成因的解释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东升庙矿床含矿地层中有厚度在0.5m~1.2m左右呈灰色—灰白色的石英钠长片岩和呈灰褐—暗褐色的含白云石黑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在正常沉积地层中呈薄夹层产出界线截然,有时可以见到二者互层产出,经原岩恢复一些样品落在火山岩区,结合镜下研究,可能含有酸性次火山,基性火山物质,岩(矿)石中钾、钡含量普遍较高,并有重晶石出现,表明含矿沉积建造与海底喷气作用有关。

4.3.2同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成矿的贡献

一般认为,被动陆缘无火山活动,典型SEDEX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海底火山喷发活动也无直接关系。但通过研究认为,东升庙矿床同沉积期间歇性的海底火山活动直接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与矿化类型、强度密切相关,对东升庙矿床热水喷流成矿起了重要作用。

(1)直接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①间接标志:来自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证据

据李兆龙等(1986)的数据Co为一般为20ppm~ 790ppm,个别最大2560ppm,Ni为45ppm~220ppm,个别410ppm,Co/Ni比值为0.1~12.2,平均2.8。据缪远兴和冉崇英(1992)采自东升庙矿区的黄铁矿样品分析数据中Co含量为5.91ppm~285.7ppm,平均96.07ppm,Ni含量为6.73~ 73.68,平均35.79。Co/Ni比值为0.88~5.41,平均2.31。两套数据Co/Ni比值都是部分大于1,部分小于1。大于1一般认为是热液成因所致,而小于1,则说明是沉积贡献的;这样和东升庙矿床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的特点一致。

东升庙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Co/Ni比值明显不同,条带状黄铁矿矿石Co/Ni<1(0.2500—0.6667),块状闪锌矿—方铅矿矿石和块状黄铁矿矿石Co/Ni值介于1-5之间(1.471—4.500),角砾状闪锌矿—方铅矿矿石Co/Ni>5(5.500—7.730)。据国外同类矿床黄铁矿Co、Ni含量比值研究,沉积成因的黄铁矿Co/Nil;火山热液或变质热液改造的层控矿床黄铁矿中Co/Ni<5;而与火山喷气—沉积有关的矿床中黄铁矿Co/Ni> 5;东升庙矿床黄铁矿Co/Ni比从<1到>5均有出现,这种“沉积”与“火山”兼有的特点与典型海底喷气矿床相类似。此外东升庙矿床黄铁矿中S/Se比值平均大于20万,反映了沉积特征。各类矿石中Ba含量普遍较高,Sr/Ba比<1,矿石中Ba的高含量,显示了热液作用影响,Ba应有深部来源。

②直接证据:近年来在东升庙矿床深部钻孔黄铁矿石矿心中,见到已高岭土化的变质酸性(凝灰)岩块与岩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具有明显的受挤压变形后产生的塑性流变现象,小的岩屑在黄铁矿集合体之间定向排列,大的岩块发育明显的劈理(有的变形后呈W形)(图4),这类矿石受挤压定向排列现象十分明显,与上、下地层发育相同方向的劈理,表明与地层经历过相同期次的构造挤压作用,是同(沉积)期形成的产物,这有力说明同沉积期海底火山喷发活动直接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2)与矿化类型有关

狼山地区的东升庙、霍各乞矿床含矿岩组中都含有变余斑状结构的变质火山岩夹层时,则除了铅、锌矿之外,还都有铜矿体。铜矿体的存在也暗示着成矿温度相对偏高。渣尔泰山地区的甲生盘矿床含矿岩组中只有少量凝灰岩岩石缺少具有变余斑状结构的变质火山岩夹层时,就只有铅、锌矿而没有铜矿体。这说明同沉积期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与热水喷流成矿有密切内在成因关系。

(3)与矿化强度有关

东升庙矿床同沉积期火山活动最明显,含矿岩组中既有“双峰式”火山岩,又有多层凝灰岩且在矿石中还见有火山碎屑与晶屑(图4),其矿化程度最高,主要有用元素及其组合在垂向上具有分带趋势,自下而上为S-Cu、S-Zn(Pb)、S。其硫铁矿、Zn、Pb、Cu都可以单独形成矿体或形成复合矿体,矿床规模为超大型。

(4)有利于海底热水对流系统形成

东升庙矿床含矿岩组中同沉积期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持续时间长,为赋矿盆地提供了热能,是维持东升庙矿床形成的热水对流系统循环的热驱动力之一。有持续稳定的、发育完整的热水对流系统,又是热水喷流沉积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显然东升庙矿床(包括狼山裂陷槽内的炭窑口、霍各乞矿床)同沉积期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为该裂陷槽内这些矿床的热水喷流成矿做出了间接贡献。

5.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与复合成矿系统

前人对东升庙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元古代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方面的研究,而对包括东升庙矿床在内的整个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在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受到叠加、改造产生的变化,尤其对古生代以来造山作用对中元古代喷流—沉积矿床是否产生了叠加作用,则是仅有涉及但还没有明确回答,也是很难研究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