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安强等

摘要:用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广西资源晓锦遗址第二期出土的154粒完整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晓锦二期古稻属于倾粳稻类型的栽培古稻群。在判别函数和距离测定数据指标上都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最近于粳稻,与普通野稻最远,表明己是栽培稻。该群古稻与参照系差别较大,粒型大而重。

关键词:广西资源;晓锦遗址第二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栽培稻;考古

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5.011

晓锦遗址是桂北地区一处位于长江和珠江水系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重要遗址,为我们认识岭南与岭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路线提供佐证。该遗址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两大水系交汇处,因其文化遗物丰富、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和价值。晓锦遗址的炭化稻米,是广西地区首次发现的史前稻作标本,也是目前广西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史前稻作标本。还是我国岭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一批史前古稻标本。更是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向岭南传播的重要标志。

1 材料和方法

1.1 遗址概况与材料

晓锦遗址位于广西北面越城岭西麓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村后龙山山坡的一级阶地上,为低山丘陵地形,山峰海拔600-650米,其间有一条涧溪汇入资江。遗址就分布在阶地边缘的土丘上,海拔约600米,东经110。42'1'',北纬26。l'9''。考古工作者于1998年10月到11月、1999年10月到2000年1月、2001年12月至20002年1月对其进行了先后三次发掘,为期4年,揭露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共出土石器、陶片、炭化稻米和果核等各类珍贵文物2000余件,并发现墓葬和建筑遗址。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发现有炭化稻米,通过水洗法共选出炭化稻米13000多粒,这是目前为止广西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史前稻作标本。晓锦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000-6500年;该期没出土古稻,但有禾本科孢粉。第二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6000年;该期出土古稻,颗粒相对细长。第三期为新石器时代末期,最后阶段可能进入商周,距今4000-3000年;该期出土古稻,颗粒相对短胖,饱满[1][2][3]。

本文分析晓锦遗址第二期ZXNT7-3, ZXWT1-6, ZXWT1-7出土的古稻;这三份材料虽同属第二期,但之间仍有早中晚之分,前者晚,中者中,后者早。

3 讨论

3.1 晓锦遗址第二期出土古稻的属性问题

根据检测分析与研究,我们对晓锦遗址第二期出土的古稻得到以下初步认知:

第一,晓锦遗址第二期古稻属于粳稻类型。表现在判别函数和距离测定数据指标上。

第二,晓锦遗址第二期古稻与参照系的各个性状差异极显着,包括与粳稻亦然。表明晓锦遗址第二期古稻粒型与现代粳稻亦有不相同之特点。

第三,晓锦遗址第二期古稻的演化特点是:粒长极短,比粳稻短。长/宽很小,仅2.02,比粳稻小。但粒宽,粒厚,粒重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超过了参照系,表现为近圆形的重粒类型。

3.2 晓锦遗址第二期出土古稻的特点问题

晓锦遗址第二期古栽培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群古稻具有明确的粳亚种特征。其粒型判别88.9%为粳型,仅11.1%为籼型,没有野稻的粒型。故总体认知,己为粳稻(见表1)。从欧氏距离分析(表3),总体和3样方分别看,皆与粳稻最近。

第二,该群古稻虽己演化为粳型,但其性状的变异极大,与四个参照系的性状差异皆达极显着水平(表4)。这种“同”与“不同”的现象,正是该群古稻的历史特征之一。

第三,该群古稻性状演化量大。谷长极大缩短,谷宽增大,谷厚增厚,谷重极大地增重,长/宽比则大大变小,是一个大粒型古稻(表2)。这与城头山遗址古稻[10]有相似性,这可能是粳稻形成时期的特征之一。

第四,该群古稻同属第二期,在粒重上虽大致接近,但不同阶段存在一定差异,较早阶段相对校轻,较晚阶段相对校重,由早到晚粒重呈递增趋势。如ZXNT7-3粒重29.71mg,ZXWT1-6粒重28.63mg,粒重ZXWT1-7粒重25.95mg。为什么?可以研讨。

3.3 晓锦遗址第二期出土古稻的相关问题

3.3.1讨论与思考

第一,为什么不同样方古稻特征不同?

第二,为什么该遗址古稻演化为大粒特征?同时期的其他遗址是否也有类似现象?

第三,资源古栽培稻的演化历史如何定位?

3.3.2 晓锦古稻的来源与历史地位

有人推测,晓锦人来自湖南洞庭湖地区和长江流域中游原始人的南下。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洞庭湖地区原始人类中至少有一支古人类是通过资江逆流而上进入越城岭腹地,在这里生息繁衍,最后影响珠江流域土着文化,两地相互往来过程中,珠江流域先民的先进文化也通过这交通要道影响岭北,从而形成晓锦文化的多样性。”

考古工作者认为,桂林地区新石器早期没有稻作遗存,晓锦遗址的炭化稻米不见于该遗址属于新石器中期前段的第一期堆积,而在第二、第三期堆积中却突然大量出现,这清楚地表明,在晓锦一期和二期之间出现过一次较大的经济形态转变,即自二期始,稻作生产技术传入该地区,稻作农业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形态。而稻作技术的传播源则可能是北邻的湖南澧阳平原。晓锦遗址: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蒋廷瑜等. 资源县晓锦遗址发现炭化稻米[N].中国文物报,2000-3-15.

[2] 广西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资源县文物管理所. 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 2004,(3):7-30.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资源县文物管理所.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101-153.

[4] 张文绪, 裴安平. 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的研究[J]. 文物,1997,(1):36-41.

[5] 赵笃乐, 裴安平, 张文绪. 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再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139-143.

[6] 张文绪, 裴安平. 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2, 28(1):90-93.

[7] 张文绪.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A].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头山与八十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44-561.

[8] 张文绪, 裴安平. 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 26(5):579-586.

[9] 张文绪, 裴鑫德. 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 5(3):41-44.

[10]张文绪, 顾海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古稻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5, 26(6):79-86.

[11]梁耀懋, 陈成斌, 陆岗, 等.关于资源县晓锦遗址出土炭化稻米的初步鉴定意见[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51.

[12]佐藤洋一郎.中国广西出土炭化米的DNA分析[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53.

(责任编辑:王保宁)

Abstract: 154 complete carbonized rice grains from Xiaojin ruin II of Ziyuan County in Guangxi were restored by calculation and compared with O.rufipogon, other ancient rice, indica and japonica in grain shape, character difference and Euclidean distance coeffici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Xianjin ruin II ancient rice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trend-japonica type ancientric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data indicators belong to japonica. These rice are closer to the character of japonica, but far from common O.rufipogon; which indicate that they are O.sativa. This group of ancient rice differs much from the reference systems, because every rice is big and heavy.

Keywords: Guangxi Ziyuan; Xiaojin ruin II; Late Neolithic; Ancient O.sativa; Archaeology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资源县文物管理所.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101-153.

[4] 张文绪, 裴安平. 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的研究[J]. 文物,1997,(1):36-41.

[5] 赵笃乐, 裴安平, 张文绪. 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再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139-143.

[6] 张文绪, 裴安平. 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2, 28(1):90-93.

[7] 张文绪.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A].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头山与八十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44-561.

[8] 张文绪, 裴安平. 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 26(5):579-586.

[9] 张文绪, 裴鑫德. 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 5(3):41-44.

[10]张文绪, 顾海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古稻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5, 26(6):79-86.

[11]梁耀懋, 陈成斌, 陆岗, 等.关于资源县晓锦遗址出土炭化稻米的初步鉴定意见[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51.

[12]佐藤洋一郎.中国广西出土炭化米的DNA分析[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53.

(责任编辑:王保宁)

Abstract: 154 complete carbonized rice grains from Xiaojin ruin II of Ziyuan County in Guangxi were restored by calculation and compared with O.rufipogon, other ancient rice, indica and japonica in grain shape, character difference and Euclidean distance coeffici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Xianjin ruin II ancient rice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trend-japonica type ancientric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data indicators belong to japonica. These rice are closer to the character of japonica, but far from common O.rufipogon; which indicate that they are O.sativa. This group of ancient rice differs much from the reference systems, because every rice is big and heavy.

Keywords: Guangxi Ziyuan; Xiaojin ruin II; Late Neolithic; Ancient O.sativa; Archaeology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资源县文物管理所.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101-153.

[4] 张文绪, 裴安平. 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的研究[J]. 文物,1997,(1):36-41.

[5] 赵笃乐, 裴安平, 张文绪. 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再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3):139-143.

[6] 张文绪, 裴安平. 澧县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J]. 作物学报, 2002, 28(1):90-93.

[7] 张文绪.八十垱遗址古栽培稻[A].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头山与八十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44-561.

[8] 张文绪, 裴安平. 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 26(5):579-586.

[9] 张文绪, 裴鑫德. 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 5(3):41-44.

[10]张文绪, 顾海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古稻研究[J]. 作物学报, 20005, 26(6):79-86.

[11]梁耀懋, 陈成斌, 陆岗, 等.关于资源县晓锦遗址出土炭化稻米的初步鉴定意见[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51.

[12]佐藤洋一郎.中国广西出土炭化米的DNA分析[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53.

(责任编辑:王保宁)

Abstract: 154 complete carbonized rice grains from Xiaojin ruin II of Ziyuan County in Guangxi were restored by calculation and compared with O.rufipogon, other ancient rice, indica and japonica in grain shape, character difference and Euclidean distance coeffici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Xianjin ruin II ancient rice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trend-japonica type ancientric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data indicators belong to japonica. These rice are closer to the character of japonica, but far from common O.rufipogon; which indicate that they are O.sativa. This group of ancient rice differs much from the reference systems, because every rice is big and heavy.

Keywords: Guangxi Ziyuan; Xiaojin ruin II; Late Neolithic; Ancient O.sativa; Archa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