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娟,阎晓军,刘 春(.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秦皇岛 066004;.大连大学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大连 66)



我国心理资本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曾晓娟1,阎晓军1,刘春2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秦皇岛 066004;2.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大连 116622)

心理资本是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积极转向后提出的新构念,近年来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话题。论文以CNKI数据库的2004~2015年的1068篇有效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可视化技术,绘制出国内心理资本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结果表明,我国心理资本研究热点主题有三:心理资本基础理论研究;心理资本对工作态度、绩效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心理资本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视角、本土化实践、个体和团体干预实验研究,将成为研究趋向。

心理资本;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心理资本理论是当代管理科学中的最新理论,是组织管理由“负向问题解决”向“关注积极方面”范式的重要转向。2004年,美国管理学家、积极组织行为学之父路桑斯(Luthans F.)首次提出以个体“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认为心理资本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是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力,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积极状态。[1]心理资本概念提出后得到学术界和管理者的关注,引发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热情。心理资本对工作态度和行为、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为国内外研究所证实,被认为是组织和个人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新型战略资源。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结合关键词分析和文献解读,对国内心理资本的研究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和热点主题分析,以期对国内心理资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心理资本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笔者以“心理资本”为主题检索词,使用CNKI中的文献高级检索项,在不限定任何条件情况下,粗检获得1672条数据结果,文献跨度从2004~2015年(数据获取时间2016.2.26)。我们对粗检结果逐一进行筛选甄别,剔除征稿启事、会议通知、基金项目介绍等非学术文献;此外,会议论文并发为期刊论文等重复文献统一合并处理,最后获得1068条有效文献数据。采用CiteSpace Ⅲ、Excel等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还对关键文献进行人工阅读、分析与总结,以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1.1心理资本文献的涨幅趋势

文献的时间分布反映该领域发表论文时间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历史与发展速度,预测其发展趋势。综观1068篇有效文献,2004年度仅2篇,2015年度已经达到269篇,整体呈明显增长的趋势(见图1)。我国心理资本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04~2009年),论文共59篇,这一阶段研究特点:

一是向中国学界和实践领域推介心理资本,强调心理资本对组织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如仲理峰的《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王雁飞等的《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二是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对象分类细化,从企业员工扩展到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柯江林等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三是对心理资本进行初步定量研究,并得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结论,如仲理峰的《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图1 心理资本研究发文数量增长趋势(2004~2015年)

第二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2010~至今),文献共1009篇,其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学术界对“心理资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组织管理的人本化和心本化趋势加强,研究者和实践领域都开始关注如何开发人的积极潜力。这个阶段我国心理资本研究的特点:一是心理资本的研究对象分类越来越细化,农民工等群体心理资本问题受到关注;二是对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探索增加,除组织因素外,开始探索人格因素对心理资本的影响;三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健康等角度探索心理资本的影响结果;四是心理资本作用机理研究更加深入,心理资本在不同要素间所起中介或调节作用研究增加;五是心理资本的本土化量表的开发研究增多,心理资本的开发更加注重不同职业或不同特征的人群,开始进行干预实验研究,为心理资本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1.2关键学者与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过程既是一个理智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过程;知识的发展不但是一个个研究者的认识和思想的深入,而且它亦有赖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2]。对论文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发现研究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核心研究群体。据统计,在1068篇文献的作者中,少数作者是多产的,大多数只发表一两篇论文,核心研究人员之间只有少许合作,尚未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进行作者分析,除了展示论文合着状况,还可以了解心理资本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进而挖掘作者研究情况,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

参与写作7篇及以上的作者有5位,其中,肖湘雄发文11篇、张焱发10篇、柯江林和田喜洲各发8篇、张宏如发7篇。发文量位于前十位的单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最多,达28篇;第2~10位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发15篇,湘潭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各发12篇;北京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各发11篇。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是心理资本研究的主要阵地,但研究力量分散,核心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形成合作网络。

1.3期刊及主要学科领域分布

对论文发表的出版来源进行统计,可以了解不同领域和不同水准的学术成果发表机构对心理资本研究的重视程度。根据统计结果,1068篇文献共发表在536份期刊上,排名前15位的期刊共刊载文献达到172篇,占发文总量的16%,说明国内心理资本研究已经形成稳定的核心期刊群。同时较宽的期刊分布范围和集中的核心期刊群,也说明心理资本主题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且形成了纵深研究。2004~2015,十二年里发文在6篇及以上的核心期刊有8家:《科技管理研究》发文最多,共12篇,第2~7位是《中国成人教育》发11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发9篇,《软科学》和《黑龙江高教研究》各发8篇、《统计与决策》发7篇,《心理学报》和《领导科学》各发6篇。非核心期刊中发文最多的三份期刊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发20篇、《人力资源管理》发19篇、《经营管理者》发18篇。对于心理资本主题,总体看,期刊论文发文比较分散,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心理、教育、管理、经济领域相对集中。各个领域虽相对独立,但始终存在着跨界、交叉的趋势。

1.4高被引文献

基于被引频次,可以挖掘某一主题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文献,通过对其进行内容计量和解读,展示该领域的研究主流和研究层次,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2004~2015年我国心理资本研究被引100次以上的文献有11篇(见表1),涉及心理资本理论述评、内容结构探索与量表开发、中介作用机制、对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等。概括来看,这些文章主要是关于心理资本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其中,仲理峰的《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一文被引频次最高,被引用557次。该文通过对198对直接领导和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3]。与关键词的发展演变相似,较早的文献多倾向心理资本的理论向中国的推介、本土化量表的开发。如柯江林等开发了二阶双因素结构的本土心理资本量表。

表1 2004-2015年心理资本高被引文献(大于100次)

2 我国心理资本研究的热点主题

2.1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是作者表达论文内容与方法的专业术语,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频次高的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因此,高频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以2004~2015年为时间单位,抽取单个时区为3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top30 ,运行CitespaceⅢ软件,绘制心理资本可视化图谱(见图2),得到心理资本研究的关键词175个,表2里列出大于等于15次的34个高频关键词。

在可视化图谱中,中心度是测量某一节点被其他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穿过的程度指标,节点的中心度数值越大,说明该节点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其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力较大。中心度位于前十位的关键词依次是:积极心理学(0.29)、员工心理(0.28)、组织承诺(0.26)、心理资本(0.25)、人力资本(0.23)、主观幸福感(0.17)、离职倾向(0.16)、心理健康(0.16)、思想政治工作(0.14)、工作绩效(0.14)、企业绩效(0.14)。

表2 心理资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15)

从图2看出,节点“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投入”“离职倾向”“组织承诺”“工作倦怠”等,围绕在节点“工作绩效”周围,形成一个节点群,标注为子域A,主要是心理资本对工作态度、绩效和行为的影响。节点“心理健康”“心理资本开发”等围绕在节点“大学生”周围,形成一个节点群,标注为子域B,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节点“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心理学”“人力资本”等形成了一个聚类,标注为子域C,主要是心理资本的理论来源研究。这三个聚类,在整个网络中最具有影响力。

2.2热点主题

热点之一,心理资本的理论来源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有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神经系统科学、资本价值论、创造心理学和团体动力等理论。我国心理资本理论研究,一是对国外心理资本理论进行述评。从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结构与测量、影响效应、作用机理、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如王雁飞等的《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何威风等的《国外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二是初步探索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赵曙明论述心理资本和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本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协同投资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4]。魏荣认为心理资本是驱动企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效用的内源性动力[5]。柯江林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之间具有中低度正相关关系,三者均对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6]。张红芳等提出了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相互作用的协同模型[7]。田喜洲论证了心理资本转变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正逐渐成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取向[8]。目前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管理过程与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无法从现有的理论中得到指导,人们只得通过经验寻求解决措施。管理实践的需要,心理资本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成为持续的热点主题。

热点之二,心理资本对工作态度、绩效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心理资本的影响结果研究,一是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探索心理资本对工作场所诸如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等方面的影响。如,仲理峰验证了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3];柯江林等、张宏如等分别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正相关性[9][10];惠青山研究了心理资本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11];骆宏等研究发现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显着相关性[12]。二是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张阔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子成分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着的相关,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潘清泉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性和乐观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正向预测作用[14]。陈桂兰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心理要素的个体能有效的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15]。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实验研究,依然是今后心理资本研究的热点主题。

热点之三,大学生心理资本

从研究对象看,“大学生”是仅次于“心理资本”本身的高频词汇,达到138次,说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主要围绕四方面问题展开:一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量与开发。张阔等、潘清泉等编制了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13][14];张烽、韩丹分别提出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高策略[16][17];熊猛等认为,团体干预活动能显着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18];方必基进行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干预试验[19]。二是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潘清泉等、陈桂兰等研究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的影响[14][15];张阔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总体情况良好[20]。三是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张阔、陈桂兰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总体心理健康呈正相关[13][15]。四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王雁飞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21];励骅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具有显着预测作用[22]。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将心理资本引入教育领域,拓展了心理资本的应用领域,为高校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3 思考与建议

我国心理资本的研究与应用尚属起步阶段,对国外观点的介绍和引用较多,作为积极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个新构念,心理资本理论研究应该采取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吸收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成果,并深入探寻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进行不同群体样本的心理资本干预实验,为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一,心理资本理论研究,应该采取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目前,心理资本研究分布在多个学科领域,在心理、教育、管理和经济领域相对集中,但学科研究之间尚未形成恰当融合,心理资本概念、结构维度的界定尚未形成定论。心理资本理论也刚形成不过十几年,路桑斯在《心理资本》一书中也鼓励研究者不要局限于已有框架,而要用整体性的、开放性的、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心理资本,从而不断完善理论体系。[1]心理资本的研究深化,必将吸收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生物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从这些发育程度较高的学科中寻求理论、范式、方法的支撑,作为心理资本研究的新视角。

第二,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方案探析。已有研究主要从组织管理角度关注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事实上,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还包括亚文化和整体文化环境,且各个因素之间还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探索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不但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因素,还要考虑塑造这些因素的环境和体制、教育因素。目前关于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虽涉及到组织支持、组织氛围,个体人格因素等,但研究不够深入。事实上,心理资本的形成是与文化背景、社会体制、教育价值取向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向度深入挖掘心理资本的形成根源,才能提出有效的心理资本协同开发方案。

第三,要进行心理资本的不同样本的干预实验研究,为心理资本开发和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目前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偏重于单一维度,缺少实验研究,而把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研究较少,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资本的测量、培训与开发为数不多。对心理资本的干预主要以个体干预为主,分别对心理资本子维度进行具体干预和开发。对心理资本的实验研究,尤其是团体干预研究还很缺乏。已有文献无论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心理资本的工作分析、招募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和报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对策,还是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提出心理资本的培养方法,多是定性的研究,验证和发展心理资本基础理论的干预实验却十分缺乏。我们应根据国情和不同群体特征(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农民工、大学生等),进行个体和团体的心理资本干预实验研究,并在实验和实践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低成本高效率干预方案,为心理资本开发和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Luthans,F.着,李超平 等译. 心理资本[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黛安娜·克兰. 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0-23.

[3]仲理峰. 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2):328-334.

[4]赵曙明. 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2):22-29.

[5]魏荣. 企业心理资本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前瞻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10(3):44-47.

[6]柯江林,孙健敏,石金涛,顾琴轩.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总效应、效应差异及调节因素[J].管理工程学报,2010(4):29-35.

[7]张红芳,吴威. 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J].经济管理,2009(7):155-161.

[8]田喜洲.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到心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业研究,2009(1):77-79.

[9]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 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9):875-888.

[10]张宏如,刘玉兰. 基于EAP的企业社工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2012(10):161-164.

[11]惠青山. 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论文,2009.

[12]骆宏,赫中华. 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10):933-935.

[13]张阔,张赛,董颖红.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58-64.

[14]潘清泉,周宗奎. 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4-846.

[15]陈桂兰.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0):82-83.

[16]张烽.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研究[J]. 学术交流,2009(9):195-197.

[17]韩丹.高校大学新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71-73.

[18]熊猛,叶一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9):1222-1224.

[19]方必基.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24]曹杏田,励骅,葛明贵.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现状与展望[J].铜陵学院学报,2011(1):109-111.

[20]张阔,付立菲,王敬欣.心理资本、学习策略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11(1):47-53.

[21]王雁飞,李云健,黄悦新. 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 高教探索,2011(6):128-136.

[22]励骅. 心理资本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J]. 中国高教研究,2010(3):73-74.

(责任编辑:张萌)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Focu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ZENG Xiaojuan1,YAN Xiaojun1,LIU Chun2
(1.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4;2.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

Psychological capital,as a new construct concept with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use 1068 valid samples from 2004 to 2015 in CNKI database to map out the research focus of domestic psychological capital knowledge mapping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ot topic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are threefold: the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attitude, job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erspective,localization,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interventions research,will become research trends.

Psychological capital;Research focus;Knowledge mapping;Visualization analysis

C913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6.03.0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规划2015年度课题(JG15CB171);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GH144006)

曾晓娟(1969-),女,辽宁凌源人,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阎晓军(1968-),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实验心理;刘春(1975-),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