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花,吴春梅,李加林,彭金年,李晓文,胡海波

(1.赣南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2.赣南医学院药学院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家中医药资源研究分中心;3.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地方志作为全面记载各地方情况的史志,对研究该地资源概况有重要价值[1],其物产篇往往收载当地中药资源的现存及发展情况,是考证地产中药的重要资料,在中药资源分布[2]、本草考证[3]、药市演变[4]、中医药文化[5]等各方面研究都有应用。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其行政区始载于秦朝,康熙时期置分巡赣南道,并于1914年设置赣南道,故简称“赣南”[6-7]。赣南修志史悠久,现可考最早方志为南朝刘宋时期邓德明所撰《南康记》[8],但可查地方志多为明清及以后时期,明代前赣南方志皆无保存[9]。赣南地产药材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部分中草药的资源和鉴定、微量元素等[10-20],尚缺少针对本地区的地产药材的系统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整理可查的62部民国及以前赣南地方志和18部近现代赣南地方志,系统梳理其中药物收录情况,分析赣南地产中药的历史演变情况,为赣南地产和特色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赣南地方志的收集电子资源:查阅文献掌握赣南地区相关历史,如赣州行政区划的演变等,在读秀、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查找关于赣南各地区的地方志相关研究概况,整理赣南地方志名录;通过读秀数据库、陕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各互联网数据库中通过文献传递获得地方志中记载的物产资源,通过中国数字方志库获得电子版地方志,截图保存和整理相关资料。

纸质资源:到访赣南医学院图书馆、赣州市图书馆、赣州市章贡区图书馆、赣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赣州市章贡区档案馆等,查找赣南地区现存的各地区地方志,将相关记载内容以图片形式收集。

1.2 地产中药相关信息的整理将已考证的赣南各地方志中的物产资源分别整理,列出记载药物名录;分类整理其收录书名、年代及分布地点;基于中药基源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等特征,甄别错误记载,鉴别其来源,并筛选出历代地方志记载中最为常见的地产中药,列出重点研究分析中药名录。

2 结果

2.1 赣南地区方志名录赣南地区的方志起源早,但现可考的最早记载为南朝刘宋时期邓明德所编写的《南康志》[3],之后各时期均有编写,但明朝之前所撰写的地方志均已佚。笔者根据赣州市章贡区档案馆所存《江西地方文献索引》《中国数字方志库》,同时参考福建师范大学黄璐所写《赣南地区明代方志考述》等,整理出民国及以前地方志108部(明朝14部,清朝83部,民国11部),及现代赣南地方志27部(见表1)。其中笔者基于可查资源的前提共考证83部地方志中的药物资源记载,包括62部民国及其之前地方志和18部现代地方志。需要注意的是,1931年及之前的《石城县志》为广东省廉江市,非赣南地区,其内容不属于本文研究对象。

表1 现存赣南地方志名录

续表1现存赣南地方志名录

2.2 1949 年以前收录药物考证结果通过整理各地方志物产篇中的地产中药记载情况,按药物名称分类,并依据各中药的生物学习性和资源分布区,考证记载药物的正误和具体来源(表2)。可知,在1949年以前的赣南地方志中,何首乌、菖蒲、黄精、仙茅、忍冬、益母草、土茯苓、香薷、旱莲草、金樱子、车前、艾、山药、葛、紫苏、蓖麻子、山栀子、薄荷、香附、五加皮、狗脊、苍耳草、谷精草、决明、南星、蒲公英、土黄连、骨碎补等药物收载较多,且在赣南各地均有分布。

表2 古代地方志收录药物表

续表2古代地方志收录药物表

续表2古代地方志收录药物表

续表2古代地方志收录药物表

续表2古代地方志收录药物表

2.3 现代赣南地方志收录药物概况现代赣南地方志收录中药种类明显增多,其中《兴国县志1982》记载兴国县药材358种,但未列出名录;《赣县志1986》载“县内药用植物约500种,较重要的300种,野生变家种有二十余种”,仅列出东南、西南、中部、北部各地方的主要品种,另外在其土特产篇种植类的药材篇详细介绍了金银花和黄栀子两种药材;《南康市志1986》中记载南康曾有地产药材347种,包括家种中药50种、家野兼有中药46种、野生中药251种,未全部列出品种名称;《崇义县志1989》收录中草药材262种,并列出所有品种;《信丰县志1985》载“境内草本野生植物中可供药用的,据1985年普查有135种”;《于都县志1991》收录中药205种;《石城县志2009》记载该县中药110种;《会昌县志1989》(第一册)中记载“据1960年野生资源普查和1985年中药材资源普查表明植物药材161种,动物药材5种,其中道地药材15种,引进药材18种”;《赣州市志1999》中记载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中草药材40余种;《瑞金县志1985》则是简单列取43种主产药材名称;《赣州市医药卫生志1997》的中草药篇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类药666种,毒药饮片26种,其市场销售的市郊出产有533种药材,邻县出产56种,名称均全部列出;《上犹县志1992》记载药用植物284种,名称全部列出;《上犹县志2004》记载药用植物280种,全部列出名称;删减了葨芝、葎草、琴叶榕和瓜蒌四种;《定南县志1990》分为家种药材及野生药材两类列出,其中家种药材有白芍、茯苓、丹皮、薏苡仁、枣皮、杜仲、巴戟、桔梗、杞子、白芷、穿心莲11种,野生有列出92种药材名称;《龙南县志1994》列出药用类药材12种;《寻乌县志1996》中记载其野生中草药材品种繁多,列出其中69种主要药材名称;《安远县志1991》列出药用树种89种,药材草本植物记载有109种,列出30种。《全南县志2011》记载县内野生药用植物150种,并列出其中32种药材名称。

根据各地方志列出的药材,其中记载较多的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算盘子、山苍子、淫羊藿、蕲蛇、马勃、青黛、夏枯草、槐花、鸡内金、地耳草(田基黄)、金樱子、乌药、百部、天冬、桑、厚朴、夜交藤、鸡血藤、路路通、杜仲、辛夷、仙鹤草、枇杷叶、皂角、月季花、前胡、白茅根、石斛、何首乌、天南星、香薷、栀子、金银花、牛膝、枸杞、益母草、土茯苓、蒲公英、车前、独活、百部、郁金、菖蒲、五加皮、香附、山药、泽兰、茱萸、茵陈、薏苡、葛、茴香、白头翁、土黄连、骨碎补、旱莲、女贞子、仙茅、薄荷、谷精草、草决明、艾、半夏、紫苏、黄精、桑寄生、乌梅、木通、苦参、玄参、石斛等。

3 讨论与小结

3.1 来源存疑药材白头翁在《赣州府志1873》和《兴国县志1872》中记载“白头翁,山谷田野处处有之,可治热毒血痢”,在《瑞金县志1822》和《瑞金县志1875》中记载“白头翁,药软者佳治无名肿毒血热下痢要药”,其生长环境与功效主治均与中药白头翁相似,都长于山谷田野,治热毒血痢。但据《中药大辞典》和《中国植物志》收载,白头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不产于江西,因此在赣南地方志中记载的白头翁极可能是另一品种,由于生境和功效相似,因此被误认为是白头翁。

《大庾县志》收录的“大枫子”同样存在分布区域不一致的情况,《中药大辞典》载“大枫子”为中药“大风子”别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因此可知赣南大枫子并非中药大风子。另外乳香也主要产于热带地区,赣南地区方志关于乳香的记载也只在崇义县有见,而且现代编写的《崇义县志》也并没有关于乳香的记载,故之前关于乳香的记载可能有错。

此外,如《会昌县志》记载的三七、《定南县志》记载的山漆,古代本草中记载山漆多为三七,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江西有三七同属植物竹节参及漆树科野山漆两种植物分布,因此该地方志记载的山漆具体是哪一品种还有待考证。《信丰县志1751》中记载“射干,即仙人掌”,对比可考的古今赣南地方志(如《南康县志1872》)仙人掌为本地常见药材。现今仙人掌一般作为观赏植物,少药用,射干为常用中药。此二物的记载应视为一种混淆。《中国药典》中记载的前胡为白花前胡,而赣南有分布紫花前胡,两者是在古代认为是同一品种,现代才将其分开,故地方志收载的前胡可能为紫花前胡。还有《宁都县志1741》收载的龙胆草,《中国药典》收载来源于龙胆科植物,《中药大辞典》记载龙胆分布于东北三省及江浙地区,在赣南地区并无分布,故关于龙胆还需进一步考证。另外黄芩在赣南地区也无分布,故《南康县志》记载的黄芩可能为栽培品,或是本地分布的锦鸡儿。

3.2 古代赣南优质地产药材地方志中记载的“军姜”可能是“均姜”别名,即“干姜”,均姜产于湖南均州,是为佳品,而早在唐朝《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产于虔州(今赣南)的姜曾作为贡品,可见当时赣南所产的干姜是为优质品种。只是干姜作为药食同源品种,大多地方志将其归属为药类。还有菖蒲、仙茅在古代也视为优良品种,《大庾县志1923》中记载:“按庾地所产药材皆它处所有唯菖蒲庾领仙茅独擅名…张东海诗云庾领仙茅旧有名随时采服可长生”。另外宁都县、石城县都有关于中成药三黄丸的记载,《宁都直隶州志》写到“其方自石城能念五得之太极观徐王二仙遂世付其业以黄连黄柏黄芩合以药取县木井塘水制就小丸或成条泊者热病多效远方来石城货者甚多”,可见当时石城县的三黄丸极负盛名。

产于赣南的何首乌、山药、葛根、骨碎补等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显着,颇受好评。据笔者考证的赣南地方志中,发现何首乌在明朝就已收载于地方志中,且作为中药材在使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载了何首乌“本出虔州,江南诸道皆有”,亦说明赣南何首乌药用已久。骨碎补在安远、大余、赣县、会昌、瑞金、信丰等地方志中皆有记载,并且在《宁都县志1824》记载较为详细,包括骨碎补的生长环境、形态、俗称及功效等;在唐朝陈藏器所纂的《本草拾遗》记载骨碎补产于岭南的虔、吉州。山药为薯蓣科薯蓣的干燥根茎,故有时又名“薯蓣”,在崇义、定南、龙南、于都、宁都等县均有分布,在唐朝的《新修本草》记载薯蓣内容时就说“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同时《新修本草》里还记载了产于南康、庐陵的葛根最佳,多肉少筋而且味甘美,并且在《本草品汇精要》也称葛根的道地产区为南康、庐陵,说明赣南地区所产的葛根质量优良。

另外,《赣县志》将金银花和黄栀子作为该地的特产资源,说明赣县所产的金银花和栀子质量优良;还有定南县家种的药材如白芍、丹皮、茯苓等,也表明定南的生境特点适合该药物生长。可以研究赣南地产药材生长特点,结合赣南地区地理环境,发展赣南道地药材。通过考证赣南地方志,同时结合本草着作,可以发现古代赣南优质的地产药材,为本地区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3.3 小结对比民国以后赣南各地方志,现代方志收录的中药资源种类更多,白茅根、前胡、皂角、七叶一枝花(地方志记载为独脚莲/七叶一支莲)、枇杷叶、乌梅、木通、石斛、天冬等药材记载多且分布广;麦冬、蓖麻、蝉蜕、瓜蒌、牵牛、刘寄奴6种药物收载较少;算盘子、淫羊藿、蕲蛇、蜈蚣、蚕沙、马勃、鸡内金、田基黄、百部、马齿苋、金钱草、山苍子、桑、夜交藤、鸡血藤、路路通、杜仲、紫金牛、辛夷、仙鹤草、月季花、伸筋草、十大功劳、独活、百部、郁金、白花蛇舌草等约27种药物在古代地方志没有收录在药类而在现代地方志中作为药用较多。此外,白果、山楂、月季在民国及以前很少被地方志作为药物收载,多归于果类或花类,因此在考证中值得注意。地方志中记载的药物利于对赣南中药资源和基源鉴定等研究,通过整理地产药物和优良品种记载演变,可为发展本地域的优质地产或道地药材提供参考。本文梳理结果表明,仙茅、何首乌、骨碎补、山药、葛根等药材历史悠久,在赣南分布区域广,可作为重点研究和发展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