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谱,王晓阳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进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CT和MRI的应用可更好的认识颅内影像结构,清晰发现脑梗死灶的位置和大小形态,能够识别脑梗死超早期病变(6 h)。本文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患者376例的影像资料,比较CT及MRI在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76例,均符合中国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217例,女159例;年龄41~78岁,平均(58.3±6.1)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12例,冠心病史59例,风湿性心脏病史51例,脑梗死病史44例,糖尿病47例,房颤病病史42史,高血脂21例。根据病理改变将梗死类型分为:超早期(6h),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显;急性期(6~24 h)缺血区脑组织肿胀;坏死期(24~48h),脑组织肿胀明显。

1.2 方法 376例脑梗死患者均进行CT检查,其中121例进行了MRI检查。采用美国GE16排螺旋CT诊断仪进行全脑扫描,以眼外眦与外耳孔中心的连线(眶耳线)为基线向上进行横断扫描,层厚5mm,部分加以2.5mm重建。MRI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超导磁共振MRI扫描仪进行诊断,常规进行T1WI、T2WI、FLAIR及 DWI分层横断面扫描及T2WI、FLAIR及DWI矢状面图像扫描,脑梗死病灶为平扫头颅同一部位T1加权图像可见低信号灶、T2加权、FLAIR及DWI图像可见高信号。图像采集分析及诊断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和神经内科医师协同完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CT检查表现为脑实质局部密度轻度减低,局部脑组织肿胀,邻近脑沟变浅,脑室变形,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密度减低,白质和灰质之间界线模糊,在48 h内 CT扫描检出率为23.40%(88/376)。见表 1。

121例进行MRI检查,在基底节区、颞、额叶均有T1WI、T2WI信号改变,发病在48 h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率为95.87%(116/121)。CT及MRI检查在<6、6~24及24~48 h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0.05)。见表 2。

3 讨论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CT和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脑梗死,避免梗死范围扩大,保存脑功能,降低住院费用和缩短平均住院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颅脑 CT检查是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的必要检查手段,具有多种优势,如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价格低廉及禁忌证少等,可早期高效地排除颅内出血的诊断。脑梗死病理生理基础在于组织梗死早期细胞水肿,但是对于超早期发病时间短的患者,脑组织水肿和病情均较轻,病灶范围较小,检查可出现假阴性[2]。而MRI通过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变化来发现梗死病灶,局部梗死区脑组织含水量升高,核磁信号T1、T2像时间延长[3],其在脑梗死的诊断中较CT检查有更高的准确性。

表1 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段CT检查结果

表2 121例脑梗死患者CT和MRI诊断阳性率比较 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出现疑似脑梗死临床症状的48 h内接受CT检查,23.4%(88/376)的患者发现脑梗死病灶,而大部分患者未发现梗死病灶。在出现脑梗死症状的6h内,脑梗死组织超早期及急性期缺血改变在CT图象上很少有异常改变,CT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识别能力较低。而MRI对急性期及坏死期脑组织缺血改变敏感[4],能较好地发现脑梗死病灶,T1和T2的弛豫时间延长,T1加权像为等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T2WI可显示脑梗死灶的位置和大小,FLAIR可去除脑脊液的干扰,脑梗死病灶显示更为清晰;DWI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能对急性脑梗死作定量评价;MRI弥补了CT对比度差的缺点,图像信息量大,可超早期清晰显示病灶。但其价格昂贵,配备困难,大部分医院不能做到全天开机,扫描时间偏长,噪音大,限制了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急性脑梗死诊治水平的提高与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密切相关,CT的出现可直接观察到梗死灶,用于排除脑出血及颅内占位等病变,适合患者入院时初步检查。MRI在早期识别梗死灶时能清晰、精确地显示缺血性病变,特别是对发病在24h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CT扫描未能发现责任病灶时需进行MRI扫描,二者联合应用对诊断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价值。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2] 钟晓明,杨振坤,孙宏丽.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69-70.

[3] 解旭东,邵莹晖,张青娜,等.增强CT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11):41-43.

[4] 秦银生.脑缺血灶和脑梗死的CT、MRI图像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7):133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