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春,陆洲,王人彦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既往多采用保守措施,如卧床、服用止痛药物等治疗[1],不仅疗程漫长,疗效不佳,且长期卧床会引发诸多并发症。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以其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及疗效确切等优点,已应用于中老年OVCF的治疗。临床实践显示,PVP、PKP各具优势与不足[2]。笔者采用PVP结合中医分期辩证治疗老年OVCF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OVCF患者110例。纳入标准:(1)符合 OVCF 的诊断标准[3];(2)年龄≥60 岁;(3)具备PVP的指征,拟行PVP治疗;(4)椎体后壁完整;(5)患者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1)脊髓、神经根损伤;(2)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上下终板及椎体后缘骨质不完整,炎性和肿瘤改变,穿刺部位皮肤感染者;(3)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以及其他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凝血机制异常),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者;(4)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者;(5)对造影剂过敏者;(6)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以抛掷硬币法,将受试者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60~76岁,平均(68.7±3.9)岁;病程 5~ 31 d,平均(17.2±5.6)d;受累椎体:T10者 2例、T11者17例、T12者15例、L1者13例、L2者7例、L3者1例;受累椎体前部压缩22%~57%,平均(32.7±8.5)%。对照组男 38例,女17例;年龄61~75岁,平均(67.9±4.1)岁;病程 3~ 29 d,平均(15.7±6.3)d;受累椎体:T10者 1例、T11者15例、T12者17例、L1者14例、L2者6例、L3者2例;受累椎体前部压缩21%~55%,平均(33.4±9.0)%。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PVP,术前X线或CT定位病损椎体。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术野常规消毒、铺巾,心电监护,C型臂X线机透视或数字减影(DSA)透视下操作。在损伤椎体右侧椎弓根外上缘处采用1%利多卡因予以局部浸润麻醉。作小切口,采取椎弓根入路,直到骨穿针的前端经过相应椎体的后缘,抽出针芯,装入导针,拔出穿刺针管,顺着导针置入扩张器,抽出导针,再依扩张器内芯置入骨钻,缓慢旋转至椎体前中1/3的交界位置;X线下查看位置适宜后,注射对比剂确定无泄漏,抽回骨钻,再把调配混匀好的低黏稠度骨水泥(PMMA)3~5 ml注入病损椎体,达到椎体边缘停止。注意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患者肢体神经节段的感觉与运动情况,等待至骨水泥完全充满椎体、全部固态化后一边缓慢旋转一边轻轻地抽出穿刺针,处理穿刺点后术毕。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情况,一般平卧24 h,术后1~2 d逐渐床上坐起、腰围保护下逐渐离床活动。

1.2.2 观察组 予以 PVP结合中医分期治疗,PVP同对照组。中医分期治疗时,将术后恢复期分为三个阶段,予以分期辨证施治。(1)初期:术后1~2周,患者瘀血形成,气机受阻,脏腑失调,治以活血化瘀、通腑排便,选用桃红四物汤(桃仁10粒,川芎、制香附、当归、赤芍、丹皮、延胡索各3g,生地黄、红花各2g),腹胀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各15 g,每日1剂。(2)中期:术后3~6周,患者仍有瘀血未尽之症,且处于骨愈筋生之期,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选用续骨活血汤(当归尾、骨碎补、续断各12 g,赤芍、白芍、煅自然铜、落得打各10g,生地黄15g,红花、土鳖虫、乳香、没药各6g),隔天1剂。(3)后期:术后7周及以后,患者处于气血耗损、肝肾亏虚之态,以坚骨壮筋、补益肝肾、温经通络为主,选用壮筋养血汤(党参、黄芪、当归、白芷、桑寄生、补骨脂、牛膝、丹皮各9 g,续断、生地黄各12g,红花5g,川芎、杜仲各6g),隔日1剂。在上述中医分期辩证汤药治疗的同时,辅以具有中医特色的腰肌康复功能锻炼,可选用五点或三点支撑法、弓桥支撑法、飞燕点水法等,循序渐进,以锻炼后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度。

1.3 评价指标 手术前后,通过X线片测量病损椎体前壁高度(AVBH)与椎体后凸角度(Cobb′s角);手术前、术后3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后观察椎旁、椎间隙、椎管骨水泥有无渗漏,记录有无术后腹胀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有无OVCF复发;术前、术后3个月时,测定病损椎体的BMD,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评定腰痛缓解程度。ODI共包括9项内容,每项分值0~5分,0分表示无任何功能障碍,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疗效判断 于术后3个月时复诊,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进行疗效评价:(1)治愈。损伤椎体基本恢复初始形态,骨折完全愈合,腰痛基本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好转。损伤的椎体形态较治疗前显着改善,骨折基本愈合,腰痛症状明显缓解,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未愈。损伤的椎体形态与治疗前比较,仅轻度改善或未见明显改善,腰痛症状仍然存在,功能活动受到限制,甚至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价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VBH及Cobb′s角比较 两组术前AVBH、Cobb′s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31、0.19,均> 0.05);两组术后AVBH、Cobb′s角差异均优于术前(≥6.23,均< 0.05);两组术后AVBH、Cobb′s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53、0.33,均>0.05)。见表1。

2.2 两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术后3 dVAS评分均低于术前( =4.96、7.05,均<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3,<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OVC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27、3.96,均<0.05)。见表2。

2.3 两组BMD及ODI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3个月BMD较术前均增高,ODI评分均降低(≥4.67,均< 0.01);两组术后3个月BMD、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9、4.50,均<0.05),见表3。

2.4 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愈35例,好转1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6.36%;对照组治愈24例,好转17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3.6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95< 0.05)。

表1 两组手术前后AVBH、Cobb′s角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OVCF复发率比较

表3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BMD、ODI评分比较

3 讨论

OVCF的传统保守治疗起效缓慢,效果差,且因长期卧床导致骨质更加疏松,骨折更加难以愈合而形成恶性循环;但开放手术创伤大,患者不易耐受,更主要的是由于患者骨质疏松易产生内固定松动而导致手术失败。PVP是在影像介导下经皮向压缩椎体内注入填充剂,增加压缩椎体的受力强度,进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因此 PVP被广泛应用于无脊髓及神经根损害的脊柱胸腰段单纯压缩骨折。基于此,本文中两组均选用PVP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老年性骨质疏松相当于中医“骨痿”,中医认为压缩性骨折的病机在于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所致。本文观察组即据此分期辨证施治,取自于“瘀去、新生、骨合”的理论基础[5]。中医认为,骨折初期筋骨脉络损伤而导致血离经脉,瘀积难散,气滞血瘀[6],继而郁则化热,热损脾胃,因此应治以活血化瘀、通腑排便。及至中期,瘀肿多数已消散、疼痛减轻,但骨伤尚未复原,应治以接骨续筋为主。延至后期,骨痂多已生长,多又见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活动后局部微痛,因此应采取滋补肝肾,强壮筋骨的治则[7]。另外,在中医汤药施治的基础上,特别是中后期还施以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措施,以发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的吸收和椎体的代谢,改善血供和微循环,阻止肌肉萎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软组织纤维化、粘连等作用,最终促进椎体间骨折愈合。

本文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两组均不同程度的缓解了疼痛,增强了骨密度,改善了运动功能;且术后观察组恢复效果更优,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OVCF复发率,提示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与文献[6-8]的结果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