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丽,钱家树

足部外伤在急诊治疗时极为常见,通常由外界因素造成[1]。以往,临床中针对各类足部外伤患者主要采用足部清创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恢复时间,从而减少并发症的产生[2]。但足部清创术多采用常规局部麻醉,该麻醉方式虽具有一定麻醉效果,但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心率发生异常,从而对患者术中治疗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威胁[3]。此外,常规局部麻醉方式的应用可能导致患者术后疼痛较为剧烈,可能对治疗结局及预后造成严重影响[4]。近期,有学者指出,针对足部外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采用B超引导下踝关节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术中的血压及心率影响程度较低,镇痛效果较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5]。本研究探讨B超引导下踝关节神经阻滞麻在足部清创患者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足部外伤相关诊断标准[6],在入院后行多项影像学检查后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排除标准:(1)合并有术前严重感染;(2)存在严重禁忌证;(3)临床病案资料缺失;(4)研究依从性低。

1.2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足部外伤患者7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0~81岁,平均(40.08±5.12)岁;ASA分级Ⅰ级12例,Ⅱ级17例,Ⅲ级10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18~81岁,平均(40.15±5.03)岁;ASA分级Ⅰ级13例,Ⅱ级18例,Ⅲ级7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麻醉处理,取1%利多卡因在患者足部疼痛区域进行局部麻醉处理,后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踝关节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平卧位,下肢及足部自然伸直,选用tearson2000+便携超声仪进行辅助,后将探头频率设定为12 mHz,对患者足部神经进行细致扫描,后将耦合剂涂抹在探头上置入无菌套内,沿踝关节水平扫描,在内踝前方与大隐静脉伴行神经为隐神经;在内踝后方,与胫动脉伴行的神经为胫神经。后移动超声探头,使各神经更靠近探头的一端,并选用7号头针进行穿刺进针,促使针尖与超声探头的长轴保持在同一声像图平面内,通过超声图像辅助对进针的角度以及深度进行适当调整,在图像显示下接近神经端,后取1.0%利多卡因进行3~5ml注射处理,注射方法为两点法,从而使麻醉药物能围绕神经浸润,最终提升麻醉效果。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价疼痛程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两组在麻醉处理后血压水平均显着上升,对照组上升程度较观察组更加显着(≥2.88,均P<0.05),见表1。

2.2 心率、疼痛程度变化 两组经麻醉处理后心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17.81,均P<0.05);两组术中、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2、10.98,均 P < 0.05),见表 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观察组术后出现头晕1例,多语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13%;对照组出现头晕3例,多语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8.4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01< 0.05)。

3 讨论

清创缝合是外科急诊治疗时常见手术方式,该手术治疗足部创伤的治疗效果好,且患者术前无需进行长时间的手术准备,术后在院内停留观察半小时左右便可自行离院。也正是因为术前准备时间较短,导致麻醉医师无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前的细致评估及术后的相应观察,因而就该手术治疗前麻醉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7]。目前临床中针对需要进行清创缝合治疗的患者多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在实际临床应用时麻醉效果较差,常导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增加的情况发生;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虽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因阻滞范围较广,麻醉处理后患者肌肉张力受到较大程度阻碍,因而延长了患者留院观察的时间,增加其出院后跌倒事件的发生率[8-9]。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B超引导下踝关节神经阻滞麻醉在麻醉处理后血压、心率的异常变化程度均低于常规局部浸润麻醉的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冯超群等[10]研究结果一致。通常临床应用的踝关节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一定风险性,但通过B超图像进行辅助引导,从而使麻醉定位更加准确,根据隐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腓深神经以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在踝部解剖学相邻关系,可明确上述神经具体存在部位及其走向,从而在不伤及各类神经的情况下较好的进行麻醉处理,同时通过超声图像对进针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减少了患者麻醉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机会[11]。超声图像监测下,麻醉医师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在紧邻神经处取小剂量麻醉药物进行阻滞麻醉处理,从而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减少了麻醉药物进入血管的概率,从而减少药物应用下毒副作用的产生,提高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12]。此外,踝关节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可降低阻滞平面,从而减少麻醉处理对大腿、小腿肌肉张力的影响,降低术后患者跌倒发生率,保证其离院的安全性[13]。

表1 两组手术期间血压变化情况 mmHg

表2 两组心率与疼痛程度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