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叶清岚,李晶

出血性脑梗死(HI)系指脑动脉发生血栓或栓塞形成脑梗死,缺血区域血流再灌注引起缺血区内继发性出血现象,临床中HI发病急骤,多数为中老年患者,且致死率较高[1]。其发病机制为梗死部位脑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缺血性栓塞,血液从病变血管再通、侧枝循环建立等[2]。目前主要依靠CT及 MRI等协助诊断HI,病灶大小、出血程度与患者致死率预后程度呈正相关[3]。因此,临床中对于HI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本文为提高HI影像学诊断特点,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0例HI患者的CT与MRI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HI患者,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9~76岁,平均(54.3±6.2)岁;体质量 51~ 78 kg,平均(58.1±6.12)kg;病程4~40 d,平均(20.2±4.5)d;CT与MRI检查间距时间在 8 h至 15 d 内,平均(7.30±4.1)d。

1.2 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 GE公司生产Light speed4 CT以听眦线(OM线)作为基线连续向上实施仰卧位横轴位扫描,扫描参数: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mm,管电流为250 mA,管电压为120kV。其中CT增强扫描,给予患者浓度为300mg/ml碘佛醇50 ml静脉注射。

1.2.2 MRI检查 采用飞利浦公司PHILIPS 3.0T磁共振扫描仪及体线圈,扫描范围以前后连合连线为基线轴位。扫描参数:TR 275 ms,TE 3 ms(OP)、10 ms(IP);动态增强扫描采用LAVA序列:层厚6mm,层间隔3.5mm,FOV320mm×410mm,偏转角 20,TR 3 ms,TE 4 ms;平扫后行T1WI扫描,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流率1.5~2.8ml/s,剂量0.20 mmol/kg)注射后行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 HI分型标准[3]参照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所(ECASS)拟定的HI分型:HI-1型:梗死病灶边缘呈现小点状出血;HI-2型:梗死病灶内呈现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

1.4 分析指标 由两名影像学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诊断,记录两种成像对病灶大小、检出时间及检出病灶距发病时间,并总结比较HI不同出血分期。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HI的检出率及分型比较 两组HI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幕下与幕上HI-1型与HI-2型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 CT与MRI对病灶大小及检出时间比较 两组病灶大小、病灶检出时间及检出病灶距发病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CT与MRI检测HI部位与分型比较 例(%)

表2 CT与MRI对病灶大小及检出时间比较

2.3 HI的密度/信号特点及形态范围

2.3.1 CT表现 CT平扫出血性梗死区域有明显的斑片状高密度影,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梗死区域,CT扫描容易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域所掩盖,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梗死区域CT平扫可见团块状,形状呈不规则型,且有典型的占位表现(封四彩图4A);根据CT病灶梗死区域分为3种类型,(1)中心型13例:表现为梗死区域中心清晰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2)边缘型23例: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3)混合型24例:表现为梗死区域中心及边缘均有明显的不同程度出血灶。2.3.2MRI表现 MRI平扫显示为“脑回状”,梗死区域T1WI呈较低信号(封四彩图4B),急性期、慢性期出血灶主要以等或低密度信号居多;亚急性晚期、慢性期T2WI呈高信号(封四彩图4C~D)。出血范围:CT平扫没有清晰显示HI区域(斑点状出血),确在MRI图像上表现出小片状出血灶(HI-2);然而CT检测出的小片状出血HI,MRI检测清晰显现大片状出血灶。

图4 A:CT平扫可见团块状,形状呈不规则型,且有典型的占位表现;B:MRI平扫显示为“脑回状”,梗死区域T1WI呈较低信号;C~D:MRI显示亚急性晚期、慢性期T2WI呈高信号

3 讨论

HI患者早期可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偏盲及运动失调等相应部位出现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致残率与病死率极高[4]。溶栓及抗凝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手段,但也有报道指出溶栓、抗凝会加大脑梗死患者转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概率,因此,临床溶栓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各身体指标的同时,颅脑影像学检查更为重要[5]。早期MRI尚未推广,加之急性期的HI患者CT检出率较高,CT检查一直作为临床首选。随着MRI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对这两种检查手段颇为关注。

本研究发现,MRI对HI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CT,CT对各部位HI分型检出率幕下及幕上均显着低于 MRI检出率(均P<0.05)。MRI对HI诊断敏感性较高,对于幕上HI,CT显示的14例均为急性期HI,明显少于MRI显示的45例。结果提示CT对幕下及极微小出血HI影像诊断不敏感,而MRI对出血性梗死区域每个时期均较CT诊断敏感。CT敏感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应该为扫描图像参数少且单一。对于梗死组织周围低密度区域或是出血性小区域无法检出,MRI检测断层图像可贯穿HI所有时期,且对人体无创、无电离辐射及多参数序列成像技术等优点,尤其是对区分脑蛋白与脑灰质病灶软组织扫描成像。相同患者同一时期 MRI检测病灶明显大于CT检测结果,且检测病灶距发病时间显着低于CT(均P<0.05)。结果说明MRI对HI检出不仅敏感性高,检出梗死病灶区域大小也比CT更加一目了然,准确性更高。

HI患者MRI图像的信号特点与出血时期具有显着相关性。MRI显示梗死区域T1WI呈较低信号,出血灶信号急性期、慢性期以等或低密度信号为主;亚急性晚期、慢性期以T2WI呈高信号为主。CT平扫没有清晰显示的HI区域(斑点状出血),在MRI图像上表现出小片状出血灶(HI-2);然而CT检测出的小片状出血HI,MRI检测清晰显现大片状出血灶。提示CT对出血性梗死区域显示太小。

综上所述,MRI诊断HI较CT更为敏感,且可清晰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病灶梗死区域及出血形态,对HI患者及时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