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维,褚晓红,冯晓林

迄今为止,血液是无法运用科学技术制造的珍贵医疗资源,全世界的血液都来源于无偿献血者的捐献。其在血液病、大出血等急危重症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1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后,各地采供血机构血液库存处于紧缺状态。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血液保障,成了各地采供血机构的重要事件[1]。浙江省海宁市中心血库结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防疫部署,将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血液安全、保障临床用血相关应对措施和相关人群分析作如下介绍,以供其他基层采供血机构做参考。

1 血液安全和临床用血的应对措施

1.1 确保血液安全应对措施

1.1.1 血液采集全程防控 建立献血前、中、后的安全防控措施,完善采供血过程中突发COVID-19疫情的预案及演练[2]。在此基础上增加支付宝精准预约,分时段献血。增加献血者的二次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测温,查看“浙江健康码”。献血者首先在支付宝上填写《新冠疫情调查征询表》,再手工填写第2次COVID-19流行病学调查表,并签名。献血后发放“24 h爱心联系卡”,告知COVID-19保密性弃血回告内容及电话。

1.1.2 工作人员防控 中心血库工作人员每2周进行核酸检测。每天“钉钉”健康打卡,实时监控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并加强学习培训和考核等。医务人员全员接种新冠疫苗。

1.1.3 加强质量检查与监督 加强内审频次,每月1次。审核重点突出疫情防控要点,在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整改,形成闭环,持续改进确保落实到位。

1.2 保障临床用血的应对措施

1.2.1 建立预警体系、维持血液库存动态平衡 成立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常态化防控组织,组织架构详细,职责分工明确,制定常态化防控制度、应急预案并演练,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监督与检查。建立健全COVID-19疫情下的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在各医疗机构与采供血机构之间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建立血液库存预警量:A、B、O血型各上调30 U,AB型上调10 U。与上级血站及周边采供血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如出现血液库存问题随时调剂。

1.2.2 制定采供血计划 制定COVID-19常态化防控下的年供血计划:团体单位(占70%)、街头(占30%)。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招募策略。突发事件后,会带动很多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市民参与无偿献血,短时间内血站的献血人次会急剧增多。为避免短时间内献血者的聚集,与当地主流媒体保持紧密联动,引导市民合理选择献血时间,实行支付宝精准预约献血。

1.2.3 扩大招募力度,减少初筛不合格率 招募宣传特别注重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宣传,减少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率。采用互联网+有针对性的宣传模式,各种人群采用电话、微信公众号、短信等精准推送。疫情期间团体采集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村、社区全民参与的方式。

1.2.4 指导临床合理、科学用血 建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开展自体血回输、储存式、稀释式自身输血。可暂停慢性贫血或择期手术的血液供应,将抢救用血放在首位。建议医疗机构在输注隔离期未满14 d的血液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注明“该血液隔离期未满14d,有感染COVID-19的风险”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字。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20 年采集人次较2019仍呈现正增长,见图1。疫情初期的1、2月份采集人次较2019年减少,后期处于增长状态。

图1 2019年与2020年海宁市中心血库全血采集情况

2019 年接待全血献血18 183人次,不合格4985人次,不合格率为27.42%;2020年接待全血献血19807人次,不合格5688人次,不合格率为28.72%。2020年不合格率高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64<0.05)。

2019 年全血初筛16197人次,乳糜人次为1 244人次,乳糜率为7.68%;2020年全血初筛17551人次,乳糜人次为1604人次,乳糜率为9.14%。2020年乳糜率高于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596<0.05)。

2019 年和2020年海宁市成功捐献全血的总人次为26921人次,2020年与2019年男女性别占比相仿,见表1。

表1 海宁市中心血库2019年与2020年成功捐献全血人次性别比较 人(%)

3 讨论

采取常态化防控下确保血液安全和临床用血的应对措施后,血液供应正常,未发生因血液紧缺而延误临床救治事件。这不仅依赖于工作人员防控措施到位,更是采供血机构和医院能紧密联动的成果。

在2020年1、2月份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市用血量减少,通过减少团队采集来控制采供平衡。3月份开始全市用血情况逐步增加,通过线上线下精准招募,采血量也随之增加。这说明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并没有因疫情而退缩。

2020 年体检、初筛不合格率为28.72%,与2019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献血者的体检、初筛淘汰率增加,在预测不合格率时需要考虑疫情的影响,招募时应更多地强调献血前注意事项,多宣传献血前注意事项,提高献血前体检、初筛成功率。

2020 年初筛乳糜率9.14%,明显高于成都2013―2014年[3],且高于本市2019年。2020年初筛乳糜率明显高于2019年,说明疫情期间献血者饮食结构与习惯有所变动[4]。在宣传招募时要注重疫情防控和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并重的告知,必要时可在团体献血前准备献血餐,以低油脂为主。

本市2020年无偿献血男女比例为1.71∶1,低于李莉华等[5]的2.82∶1,高于宁波地区[6],说明常态化防控并不会改变本地区男性、女性对献血的认知度和行动力。男性仍是献血的主力军,这可能与男性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有关,当然女性献血者也未因疫情而退缩。所以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在招募时无需改变招募人群性别的策略。

总之,新冠疫情是采供血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次重要考验[7],将持续较长时间。常态化防控期间血液安全不能松懈,建立长效可行的工作机制;确保血液采供更智能化、精准可行,以便在应对下一次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基层采供血机构能轻松、快速、全面热情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