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桃香,杜姹,汤海燕

通常情况下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其身高、体质量、器官功能及抵抗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差,需要尽早对其进行营养补充及持续监测[1],但目前重症监护病房(NICU)多为封闭管理,若进行常规母乳喂养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加上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缺乏及无规范的母乳保存制度及送奶制度,导致早产儿母乳喂养成为现阶段的棘手问题[2]。因此,各级医院也开始重视母乳喂养的健康宣教,但仍缺乏一种针对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整体管理措施,林建雄等[3]研究显示持续质量改进(CQI)管理模式能通过改进腹膜炎处理措施及预防流程,降低革兰阳性菌腹膜炎的发生率[4],但在早产儿及母乳喂养中却少有文献报道。本研究将CQI管理模式用于早产儿母乳喂养中,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55例。纳入标准:(1)均为单胎妊娠,胎龄<37周;(2)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身体器官构建及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3)产妇乳房发育良好,无其他疾病;(4)产妇无精神意识障碍,能进行正常沟通交流;(5)新生儿未进食其他食物或饮料(除医学指征外)。排除标准:(1)早产儿疾病和母亲疾病不能进行母乳喂养;(2)产妇依从性及配合意识差;(3)中途退出研究者。根据是否进行CQI管理将其分为3组,未进行CQI管理20例为A组,单纯母乳喂养健康宣教14例为B组,进行CQI管理21例为C组,各组产妇及早产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各组产妇及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CQI管理模式:(1)计划阶段:由3~4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专科人员成立CQI小组,集中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及CQI管理培训考核,其中1、2级护士增加培训次数,由护士长评估后成绩达到90分以上即可,小组成立后一对一分析不同早产儿导致母乳喂养率低下的因素,提出相关整改措施。(2)执行阶段:对于护士母乳喂养知识缺乏的情况,需要定期进行科内知识培训及考试,扩大母乳喂养的宣教,提高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的知晓度,同时制定母乳管理制度及相关执行流程;对于医师对母乳喂养意识不强的情况,应全科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及考试,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对于符合母乳喂养的产妇应开母乳喂养医嘱,并向家属普及相关母乳喂养知识,使其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对于家长母乳喂养知识缺乏的情况,应以产妇及其家属为中心,进行强化指导,发放母乳喂养知识手册,规范母乳喂养操作流程,告知喂养时应优先母乳,同时通过电话等方式将患儿情况告知家属,以免家属担心,对于家属提出的问题应随时给予指导;对于母乳喂养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应制作母乳喂养宣教资料对外大力宣传,并将有关母乳喂养的资料上墙展览,供其他家属观看;对于无母乳保存制度及送奶制度的情况,首先应标准化送奶流程,制作母乳喂养及送奶须知资料,同时,还应加强母乳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建立母乳接收记录,准确记录每天每时刻的采集时间、收到时间、母乳性状及病房信息,并按照采集时间先后冷藏,以保证母乳质量。(3)效果评价:按月统计并计算早产儿母乳喂养率,观察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由专人收集信息并准确录入电脑保存。(4)再改进及评价:护士长抽查并落实情况,讨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保持改进后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制度、方法、流程,随后再进行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1)记录各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即新生儿室2个月早产儿母乳喂养人数/新生儿室2个月早产儿总人数×100%。(2)分别于出生时、出生后30 d对早产儿体质量及身高进行记录,观察各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增长情况。(3)采用医院护理质量量表评估各组护理质量,包括病房管理、护理文书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重点环节管理4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分为差、一般、良好、优,总分30分,得分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好[5]。(4)随访各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疸溶血症及营养缺乏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母乳喂养率比较 A组母乳喂养率为10.00%,B组母乳喂养率为42.56%,C组母乳喂养率为71.43%,3组母乳喂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896,P<0.05)。

2.2 各组早产儿身高及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 3组早产儿身高及体质量增长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各组早产儿身高及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

2.3 各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3组护理质量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各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分

2.4 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随访发现A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高疸溶血症2例,营养缺乏症5例,总发生率为60.00%;B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高疸溶血症2例,营养缺乏症1例,总发生率为35.71%;C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高疸溶血症1例,营养缺乏症2例,总发生率为19.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327,P<0.05)。

3 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由于其身体器官功能不全,与正常新生儿相比其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能量摄入能力更低,机体营养不足导致其无法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严重者还会出现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加上近几年早产儿发生率越来越高,如何进行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已成为现今的研究热点之一[6]。母乳作为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天然食物,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易消化吸收,能最大限度的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母乳喂养已成为目前早产儿的首选营养补充方式,不仅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对于产妇自身还能促进宫缩,可见母乳喂养的营养价值比普通奶粉更高,目前已提倡NICU早产儿进行母乳喂养,可以达到减少早产儿疾病发生率的效果[7]。但目前仍有一部分医院及NICU还未有母乳喂养制度及执行流程,相关医护人员及家属缺乏对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健康宣教,加上NICU多为封闭式管理,产妇与新生儿分离导致产妇心情低落,抑制了母性行为的发展,进而导致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低下,进而影响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对母乳喂养的积极倡导,相关喂养流程及管理结构也逐渐成熟,对于新生儿来说,若不采用母乳喂养,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并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或者死亡,大大增加了治疗费用,还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产生经济赔偿。因此,采用母乳喂养对于患儿来说,可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家属经济负担,降低死亡风险;对于医院来说,还可提升治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提升科室影响力。因此,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来说是最为重要的[8],但目前仍缺乏一种针对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整体管理措施。鉴于此,本研究将CQI管理模式用于早产儿母乳喂养中,本研究结果发现C组母乳喂养率及早产儿体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A、B两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其他两组。这表明CQI管理模式用于早产儿母乳喂养中能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因为该模式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原因分析、真因选择、改进措施、效果评价等步骤,更注重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通过不同影响因素给予改进措施,不仅能加强知识宣教,扩大产妇及家属的母乳喂养知识面,还能标准化送奶流程,完善收集、接收、储存、记录等制度,在保证母乳新鲜质量的同时还能提升母乳喂养率[9]。此外,CQI管理模式还能通过管理措施的改进,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优化流程,不仅能提高护理效率,还能改善护理质量,对于医院本身而言也具有较大的益处。但仍然存在部分早产儿未实现母乳喂养,可见,促进母乳喂养的提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家属反馈逐渐完善制度[10]。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未对储奶袋的材质及使用的安全性进行分析;(2)未与产科共同协作;(3)未制作宣教视频及建立家属微信群。为此可根据上述不足不断完善制度及流程,以期为临床提供更规范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早产儿母乳喂养尽早实施CQI管理模式,可显着提升母乳喂养率,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同时其在降低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护理质量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