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东,胡 钢,张 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400016)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性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达1%~2%[1]。患者除常见的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表现外,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夜尿增多等排尿症状(voiding symptoms,VS)也是PD常见并发症之一,且发病率不断增加。国外学者已对PD排尿症状的流行病学做了研究,但还存在争议[2]。为此,本研究对209例PD患者进行调查,以期获得PD患者发生VS的流行病学证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PD患者209例,男 116例,女 93例,年龄 52~78岁,平均(64±7)岁;其中小于或等于 60岁者40例,大于60岁者169例。平均病程(8±4)年。所有患者符合全国帕金森病协会的诊断标准;排除伴脑血管病、脑部肿瘤、脑炎、脊髓疾病、糖尿病、尿路感染等疾病的患者。按Hoehn和Yahr(H-Y)分级标准:Ⅰ期13例,Ⅱ期35例,Ⅲ期115例,Ⅳ期 39例,Ⅴ期7例;其中Ⅰ、Ⅱ期为轻度,Ⅲ期为中度,Ⅳ和Ⅴ期为重度。疾病程度采用Webster评分,轻度46例,中度131例,重度 32例。按有无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夜尿增多、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排尿症状分为:(1)VS组98例,排尿症状评估(IPSS)大于7分;(2)无VS组111例,IPSS≤7分[3]。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及IPSS评分。对调查员统一培训和进行预调查后,由调查员与研究对象本人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内容由受试者回答或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分类变量行χ2检验,连续变量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和95%CI。

2 结 果

2.1 单因素分析 VS组的年龄、吸烟人数、病情严重程度显着大于无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便秘、流涎、性功能障碍、体位性头晕等自主神经症状的PD患者比不伴上述症状的PD患者更易出现V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则不易出现VS,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喝茶、高血压、病程长短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年龄(OR=3.43,95%CI 1.41~7.15,P<0.05)、病情严重(Hoehn-Yahr分级 OR=5.29,95%CI 1.25~ 9.34,P<0.01)、Webster评分(OR=4.13,95%CI 2.02~ 8.81,P<0.01)、吸烟(OR=2.76,95%CI 1.33~5.46,P<0.05)是PD患者发生VS的危险因素。便秘(OR=3.54,95%CI 1.68~ 7.06,P <0.01)、体位性头晕(OR=5.35,95%CI 2.13~ 9.72,P<0.01)、流涎(OR=5.61,95%CI 2.71~10.41,P<0.01)为相关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高(OR=0.41,95%CI 0.28~ 0.94,P<0.05)是保护因素。

表1 PD患者发生VS的单因素分析

表1(续) PD患者发生VS的单因素分析

表1(续) PD患者发生VS的单因素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PD患者中,VS的发生率为46.9%,与文献[4-5]的研究结果接近。这些结果均表明,PD患者VS的发生较高。PD导致的VS常见有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夜尿增多,也可有排尿困难、尿潴留,很明显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说明防治PD患者VS是临床上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年龄是PD发生VS的不良因素,年龄越高越容易发生VS。有文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VS的PD患者明显增加[6-7]。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年龄老化引起PD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递质进一步减少,引起多巴胺与乙酰胆碱之间严重失衡,造成脑桥对排尿反射的控制减弱或消失。多数研究表明,PD的病情严重程度与VS发生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H-Y分级重度的PD患者VS发生率远远高于轻度PD患者,且重度患者常有更高的排尿症状评分[8];Wingea等[9]用SPECT研究发现,病情越重的PD患者,基底核具有更低的123I-TP-CI的摄取,表明DAT的配基体明显减少,造成多巴胺严重缺失,而多巴胺递质的减少是PD发生VS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中多因素分析也证实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是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表明防治VS的关键是控制PD病情。吸烟可对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吸烟者患PD的风险性明显增加。本研究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吸烟是PD患者VS发生的危险因素,考虑其机制可能与吸烟可诱导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影响神经毒物(MPTP)的代谢和解毒作用,促进神经毒性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从而增加VS发生有关。这表明PD患者戒烟或远离被动吸烟环境对其VS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该疾病和其危险因素的认识,也有助于患者个人对疾病的自我防护,本研究也显示PD患者受教育程度是VS发生的保护因素。

本研究还显示,PD并发便秘等自主神经症状者易发生VS,与近年的一些研究报道是一致的,目前认为PD患者除了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周围自主神经元也会出现损害。有研究表明,随着自然病程的进展,PD病情也逐渐加重,而在本研究中PD病程长短对VS发生没有影响,Araki和Kuno[8]的研究中也发现病程对PD排尿症状的发生没有影响,但Stocchi等[10]的研究中认为病程长于5年的患者更易出现VS。造成这些研究上的不同,可能与病例选择的纳入标准、服用抗PD药物等有关,故对病程长短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认为高龄、病情的严重程度、吸烟是PD患者并发VS的危险因素,并发便秘等自主神经症状是其相关因素,文化程度高是其保护因素,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干预及针对性的治疗,避免其严重后果的发生。

[1]周红杰,蒋晓江,李玮,等.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0):1163.

[2]Winge K ,Skau AM ,Stimpel H ,et al.Prevalence of bladder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urol Urodyn ,2006 ,25(2):116.

[3]Krygowska-Wais A,WeglarzW ,Szczudlik ZD.Micturition disturbances in Parkinson′s disease:clinical and urodynamic evaluation[J].Neurol Neurochir Pol,2002 ,36(1):25.

[4]Murnaghan GF.Neurogenic disorders of the bladder in Parkinsonism[J].Br J Urol,1961 ,33:251.

[5]Sakakibara R,Shinotoh H,Uchiyama T,et al.Questionnaire-based assessment of pelvic organ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Auton Neurosci,2001,92(1-2):76.

[6]Campos-Sousa RN,Quagliato E ,da Silva BB ,et al.Urinary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J].Arq Neuropsiquiatr,2003 ,61(2B):359.

[7]Lemack GE ,Dewey RB Jr,Rochrbom CG ,et al.Questionnaire-based assessment of bladde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Parkinson′s disease[J].Urology,2000,56(2):250.

[8]Araki I,Kuno S.Assessment of voiding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by the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8(4):429.

[9]Wingea K ,FribergL ,Werdelin L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igrostriatal dopaminergic degeneration,urinary symptoms,and bladder control in Parkinson′s disease[J].Eur J Neurol,2005 ,12(11):842.

[10]Stocchi F,Carbone A ,Inghilleri M ,et al.Urodynamics and neurophysiological evalu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7 ,62(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