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科,吴 峰,魏 巍,周 勇,张 弓

(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肿瘤科,湖北十堰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诊断学教研室,湖北十堰442000;3.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放化疗科 430071)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最为常见[1-3],骨转移发生率通常为30%~85%[4]。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疼痛、神经压迫症状,甚至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7]。部分骨转移癌疼痛患者如果得到合理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并获得长期生存。现将本院198例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联合阿片类药不同给药方法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价效比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 4月至 2010年4月本院收治的骨转移癌重度疼痛患者198例,男109例,女89例;年龄19~75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肺癌79例,乳腺癌 42例,鼻咽癌27例,胃肠道癌16例,肝癌11例,其他恶性肿瘤23例。入选标准:(1)经证实的骨转移癌重度疼痛的患者;(2)近两周内未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1)该药物过敏者;(2)有阿片类药物或乙醇滥用史;(3)消化道溃疡者;(3)心、肝、肾功能不全,难以完成本试验者。试验中止剔除标准:(1)未用药或试验期间合并应用其他阿片类止痛药者;(2)未能按方案执行者。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入组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以上标准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87例,其中脱落1例(随访小于2周者),完成试验86例;B组63例,其中脱落10例(未能按方案执行者8例,随访小于2周者 2例),完成试验53例;C组 48例,其中脱落17例(未能按方案执行者或严重不良反应自行退出者15例,随访小于2周者 2例),完成试验 31例;符合方案数据分析者为170例。

1.2 给药方法 3组均每天双氯酚酸钠缓释片75 mg,每12小时1次。A组临时加用吗啡即释片,B组每4小时吗啡即释片5~10 mg;C组每12小时30 mg控缓释吗啡片,连续观察2周。

1.3 疗效评估 疼痛强度(Pain Intensity,PI)采用0~10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NRS)记录。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缓解度(Pain Relief,PAR)0度:未缓解(疼痛未缓解);Ⅰ度:轻度缓解(疼痛减轻约1/4);Ⅱ度:中度缓解(疼痛减轻约1/2);Ⅲ度:明显缓解(疼痛减轻约 3/4);Ⅳ度:完全缓解(疼痛消失)。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组间治疗后第7、14天各项指标见表1~3。

表1 3组治疗后第7、14天的各项指标比较

表2 3组不良反应类型比较

表3 3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 论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是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有效药物之一,如果长期、大量使用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阿片类药物是癌症晚期镇痛的基本用药,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使大多数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明显器官毒性。本研究观察发现,治疗后第7、14天3组患者的疼痛强度均明显减轻(P>0.05),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提示以上3种给药方法均为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有效方法。3组治疗后第7、14天平均阿片剂量和平均阿片价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1可见A组给药方法医疗成本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A组依从性均较B组和C组升高明显,提示A组给药方法,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有助于癌痛的成功治疗。

本研究显示,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中、重度不良反应最低,C组中、重度不良反应最高。提示合理使用即释吗啡片,可准确滴定吗啡初始剂量,提高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以上3种给药方法均是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有效方法,而双氯酚酸钠缓释片75 mg,每12小时1次,必要时加吗啡即释片5~10 mg是一种安全、有效、低成本、高依从性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2周观察,未发现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1] Riccio AI,Wodajo FM,Malawer M.Metastatic carcinoma of the long bones[J].Am Fam Physician,2007,76(10):1489-1494.

[2] 方伟岗.对肿瘤骨转移的新认识及其临床意义[J].前沿科学,2009(4):7-14.

[3] 陈立杰.骨转移癌放疗止痛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6):73.

[4] 殷蔚伯,余子豪.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194-1195.

[5] 冯燕国,张贺龙.肺癌溶骨性骨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1):84-87.

[6] 李艳萍,高宏.恶性肿瘤骨转移相关生化指标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3):279-280.

[7] 陈晓钟,张鸿未.骨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06,15(3):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