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华,曾勇明

(1.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4084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400016)

随着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进步,但这种疾病的总病死率仍达40%~50%[1-4]。近年来,神经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明显提高了该疾病的治愈率,但部分颅内动脉瘤的位置与周围血管重叠,这导致动脉瘤的结构显示以及导管、治疗材料的准确定位较为困难。作者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三维重建图像与实时二维透视图像融合,将DSA三维介入导航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介入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0~64岁,平均45岁。均为CT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均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

1.2 主要设备和材料 主要设备:血管机使用Siemens公司AXIOM Artis平板探测器DSA系统;图像后处理采用Siemens公司Leonardo三维图像处理工作站,在该系统的Syngo iPilot专业可视化软件工具内,将二维透视图像和三维DSA图像融合;Angiomat ILLUMENA高压注射器为联动泰科公司产品。主要材料:钛合金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Excelsior预塑形微导管及Transend导丝等。

1.3 三维导航方法 介入治疗医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引入至颅内血管后,即可进行DSA三维导航。使用Syngo iPilot前,通常先进行旋转DSA采集和三维图像重建,形成整个兴趣区域的血管树,如果只用于诊断,则制作三维血管图像后即完成,具体操作步骤为:(1)旋转三维成像,固定患者后,先行透视定位,将兴趣部位调至视野中心;通过系统位置键选择预置位置,按下机器操纵杆顶部按钮,向前推动操纵杆使机器C臂自动倾斜至停靠为止(旋转起始位为100°);在床边液晶触摸屏控制面板上选择DSA-5s三维程序;按下机器操纵杆顶部按钮,向后拉动操纵杆使机器C背自动倾斜至停靠为止(旋转终止位为-100°);透视确认;设置高压注射器参数(注射速率2mL/s、对比剂总量14mL、压力2 068.5kPa)。上述程序准备就绪,向患者发出指令并瞩其配合,按下手闸曝光开关,DSA机架进行2次采集;将采集的原始图像传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后处理,生成三维血管图像。(2)三维图像与二维透视融合,阅读生成的三维DSA血管图像,寻找拟治疗血管的最佳显示图像,将该幅图像传至检查室的悬吊参考显示器上,选择“AUTO MAP”功能,机架自动运动到产生该图像的机架位置;透视确认,按下床旁控制器上的“iPilot”按钮,系统通过计算生成一幅图像,然后将该图像发送至系统的参考资料存储装置中,通过消减叠加功能,使生成的一幅图像中包含二维和三维实时图像信息,医师还可以根据介入治疗的特殊需要,使用操作杆对图像进行叠加消减,从而帮助导丝或导管尽快定位,见图1~4。

2 结 果

本组86例CT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旋转DSA,在三维导航技术引导下,84例患者成功地接受了导丝、导管和治疗材料定位,完成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2例定位失败,未完成治疗,成功率97.67%。

图1 颈动脉瘤的旋转DSA三维重建图像(栓塞术前)

图2 颈动脉瘤实时二维透视图像与三维血管图像的融合

图3 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

图4 颈动脉瘤的DSA三维图像(栓塞术后)

3 讨 论

旋转DSA成像技术由Cornelius于1972年首先报道,1975年Voigt首先将其用于颅内模型,1996年Fahrig在旋转DSA的基础上行三维血管影像重建,同年,Tu探讨了旋转血管造影三维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技术要素[5-6]。近年来,三维旋转DSA技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被广泛认可[7-12]。旋转DSA的三维导航技术是一种新型介入定位技术,国内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与动脉瘤瘤颈的宽窄相关,瘤颈越宽,要达到完全栓塞越困难[13-15]。如果对动脉瘤颈的宽窄判断不准确,将宽颈的动脉瘤误认为窄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很难将其完全栓塞,如果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将增加手术并发症。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对于复杂颅内肿瘤血管的结构显示及导管、治疗材料的准确定位较为困难。以往必须在血管的相应部位注射对比剂以生成路径图,这种路径图的生成需要在每段血管多次重复,一旦C臂移动或参数变更都要生成新的路径图,重复注射对比剂。另外,以往显示的路径图不是三维立体图像,而是二维平面图像,不能提供详尽的信息。

三维导航技术是用于血管介入治疗最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它将二维实时透视图像与三维图像融合,从而在实时图像上显示额外的解剖信息。三维导航技术的三维DSA图像能够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毗邻关系。另外,三维DSA测量瘤颈大小比二维DSA测量更为准确[7]。使用该技术为颅内动脉瘤放射介入治疗提供了更多信息,对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Siemens血管造影系统的Syngo iPilot领航者是三维导航技术专一软件,提供了实时二维透视图像与相对应的三维图像的可视性融合,可以使用多种三维数据(如三维血管图像、类CT图像等),在任何投照角度、缩放比例、源-像距(source-image disdance,SID)值和治疗床位置生成Syngo iPilot图像(即融合图像),帮助了解载瘤血管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路径,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定位图像,以利定位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引导,解决复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问题。本组8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均采用了Syngo iPilot三维导航,84例完成治疗,2例复杂病例定位失败,成功率达97.67%。由于介入治疗操作时间缩短,间接地降低了医生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总之,利用三维导航技术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可提高定位准确率,降低介入手术的风险,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加快介入治疗操作时间,降低患者及医生接受的放射线辐射剂量。三维导航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辅助技术,在神经放射介入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 黄光富.脑动脉瘤诊治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1):77-79.

[2] 余泽,马廉亭,束枫,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6):721-722.

[3] 宋锦宁,刘守勋,鲍刚,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8):493-495.

[4] Koivisto T,Vanninen R,Hurskainen H,et al.Outcomes of early endovascular versus surgical treatment of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Stroke,2000,31(10):2369-2377.

[5] Anxionnat R,Bracard S,Ducrocq X,et al.Intracranial aneurysms:clinical value of 3D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the therapeutic decision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J].Radiology,2001,218(3):799-808.

[6] Missler U,Hundt C,Wiesmann M,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planning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Eur Radiol,2000,10(4):564-568.

[7] 高华,李安民,魏孔朋,等.旋转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5):331-333.

[8] 王帆,周石,徐国斌,等.数字血管造影三维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2):139-142.

[9] 李文华,穆民,刘晓.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2):119-121.

[10]李江涛,王朝华,谢晓东,等.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145-147.

[11]张金山.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7,5(4S):19-21.

[12]Anxionnat R,Bracard S,Macho J,et al.3Dangiography.Clinical interest.First applications in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J].J Neuroradiol,1998,25(4):251-262.

[13]李慧,王夏红,赵建民,等.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2):347-349.

[14]王大明,凌锋,李萌,等.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与动脉瘤瘤体和瘤颈的关系[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22-24.

[15]吴春红,陈左权,顾斌贤,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成像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5):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