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芬,胡湘明,张莉滟,李晓明,廖火生,喻志宏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平洲分院综合内科,广州 528200)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中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菌,常引发患者腹泻、肺炎、尿路感染、胆囊炎等疾病,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临床耐药性的检出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了解其分布规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有助于早期制定治疗方案。为此,本研究分析了本院1 11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2011~2012年本院住院患者(同一患者剔除重复标本)各科室送检的临床标本,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对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选择经鉴定为大肠埃希菌的1 110份样本纳入研究。

1.2观察指标

1.2.1标本分布 分析大肠埃希菌在标本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痰液、尿液、创口分泌物、脓液、血液、胆汁、咽拭子和腹水。

1.2.2临床科室分布 分析大肠埃希菌在临床科室中的分布情况,包括肾内科、儿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血液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心内科、心胸外科。

1.2.3药物敏感分析 大肠埃希菌从本院2011~2012年送检的各类微生物标本中分离,由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所用试剂为其配套试剂。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MIC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菌株对1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判读执行CLSI标准[2]。质控菌株为ATCC700323、ATCC25922,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2 结 果

2.1标本中的分布情况 1 110株大肠埃希菌中,分别来自痰液、尿液、创口分泌物、脓液、血液、胆汁、咽拭子、腹水及其他,其中2011年检测出525株,2012年检测出585株;痰液、尿液检出729株,占65.68%。2011、2012年各标本类型检出株数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1 110株大肠埃希菌在标本中的分布情况[n(%)]

2.2在临床科室中的分布情况 1 110株大肠埃希菌中,分布于肾内科、儿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血液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心内科、心胸外科及其他。其中肾内科、儿科、普外科检出株数排在前3位,各科检出珠数及构成比见表2。

表2 1 110株大肠埃希菌在临床科室中的分布情况[n(%]

2.3对19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分析结果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最低,耐药率分别为1.53%、1.89%;哌拉西林/他巴唑、头孢哌酮/舒巴坦次之,耐药率分别为15.59%、14.86%;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在30.00%~60.00%,见表3。

表3 1 11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分析结果[n(%)]

续表3 1 11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分析结果[n(%)]

2.419种抗菌药物耐药变迁分析 通过对2011~2012年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类药物的耐药性分析发现,2012年19种抗菌类药物耐药株数5 337株,检出率(48.02%)明显高于2011年(39.83%)。其中头孢吡肟、头孢他定、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不敏感性明显增加,见表4。

表4 大肠埃希菌19种抗菌药物2011~2012耐药性变迁情况[n(%)]

3 讨 论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致病菌,属于肠杆菌科。2012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示大肠埃希菌占革兰阴性杆菌培养总数的27.2%,占第1位[3],而广东省2012年细菌耐药检测报告示大肠埃希菌占革兰阴性杆菌培养总数的29.13%[4]。该类细菌主要寄居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也可随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在土壤、水和腐物中有广泛分布。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内环境紊乱等病理调节下,大肠埃希菌可造成感染,属于条件致病菌[5]。

临床中,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常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肺炎、脑膜炎、创口化脓、菌血症等[6]。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肠埃希菌在痰液、尿液和创口分泌物中的存在比例最高,且多分布于肾内科、小儿科、泌尿外科和普外科。这就说明大肠埃希菌是引起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报道一致[7-8]。

发生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患者多存在机体抵抗力低下、内环境紊乱、严重的原发疾病、有创治疗等,在发生感染后会进一步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原发疾病,影响整体的治疗过程和患者的生命安全[9]。因此,在临床中针对可能存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或已经出现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患者,主张给予积极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10]。目前,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最有效的方式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择药物,但是这一检查过程的周期较长,若仅依靠药物敏感结果进行治疗会耽误疾病[11]。

因此,临床工作中针对可能存在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患者多根据菌种分布规律及临床经验来制定早期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对院内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分布规律及药物敏感性特点有准确的掌握。本研究对1 11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制定早期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分析可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最低,耐药率分别为1.53%、1.89%;哌拉西林/他巴唑、头孢哌酮/舒巴坦次之,耐药率分别为15.59%、14.86%;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为30.00%~60.00%。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是侵袭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随着细菌耐药率的增加,可供选择的药物在减少,目前认为碳青酶烯是治疗ESBL肠杆菌感染的首选单药[12];但因为碳青酶烯耐药的出现,需要考虑治疗ESBL抗菌药物的选择。新近研究表明,如果体外有活性,AMC和PTZ是替代碳青酶烯类治疗ESBL大肠埃希菌所致BSI的合适选择,特别是用于目标治疗[13]。陈宏斌等[14]提出,治疗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措施主要为: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单药治疗、联合治疗,增加剂量或者延迟输注时间。当然,除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外,还需关注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标本多来自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科室分布较为广泛,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最高,临床上可选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作为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单药首选。近年来,由于KPC-2酶的产生,我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已达20.00%以上,其原因与本地克隆株传播有关[15-16]。因此,必须加强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防控,临床医师应与微生物室紧密联系,了解当地的细菌流行病学,对多重耐药菌应积极做好防控措施。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3-134.

[2]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M100S15 Performancestandards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Fifteenth informtional supplement[S].Wayne,Pennsylvania:CLSI,2005.

[3]王启,赵春江,王辉,等.2012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8):1390

[4]林倍州,夏淑,肖书念,等.广东地区2012年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M].北京:第四届中华感染与微生物治疗论坛,2013:225-226.

[5]周晓峰,宋欣颖,李翠兵,等.252株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分析[J].中南药学,2011,9(5):394-397.

[6]Edrington TS,Macdonald JC,Farrow RL,et al.Influence of wet distiller′s grains on prevalence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Salmonella in feedlot cattle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generic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J].Foodborne Pathog Dis,2010,7(5):605-608.

[7]孙午,熊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330-332.

[8]Gottfredsson M,Erlendsdóttir H,Gudmundsson A,et al.Different patterns of bacterial DNA synthesis during postantibiotic effect[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5,39(6):1314-1319.

[9]邸春阳,王爱华,朱保权,等.某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1):1277-1279.

[10]陈圣高,刘洋,李向阳.不同标本来源大肠埃希菌分布菌毛及基因分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45-247.

[11]张丽,张小兵,张丽华,等.890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204-1206.

[12]Pitout JD.Infections with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changing epidemiology and drug treatment choices[J].Drugs,2010,70(3):313-333.

[13]Rodríguez-Bano J,Navarro MD,Retamar P,et al.β-Lactam/β-lactam inhibitor combin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bacteremia due to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a post hoc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s[J].Clin Infect Dis,2012,54(2):167-174.

[14]陈宏斌,赵春江,王辉,等.2011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3):203-212.

[15]桌超,朱德妹,张泓等.2009年中国CHINET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6),430-435

[16]Yang QW,Wang H,San H,et al.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with de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carbapemems;results from large hospital based surveillance studies in Chin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0,54(1):57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