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冬,宋 娟,史常旭,常 青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重庆400038)

199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了围绝经期的概念:围绝经期包括即将绝经前的时期和绝经后的第1年。即围绝经期包括了绝经过渡期、最后一次月经和绝经后的第1年,其本质就是从卵巢功能逐渐消退到完全停止其内分泌功能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期内,卵巢的排卵功能逐渐衰退,随后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卵泡不再发育及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不再生长增厚,月经便不再来潮,持续1年以上,即到达了绝经。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指女性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主要包括潮热出汗、生殖泌尿系统症状、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症状及神经精神症状等。围绝经期是绝大多数女性必然经历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分泌紊乱会带来一系列的临床问题,影响到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为了解重庆市城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技术,故对重庆市城区不同职业的围绝经期女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重庆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共计调查了重庆市城区1 680名围绝经期女性,年龄分布38~63 岁,平均47.32岁,其 中38~40 岁41 例(2.44%),41~45 岁436 例(25.95%),46~50 岁521 例(31.01%),51~55 岁475 例(28.27%),56~60 岁161 例(9.58%),大 于60 岁46 例(2.74%)。

1.2 纳入标准 无子宫卵巢切除手术史;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史;无精神心理疾病史;出现了月经改变或围绝经期症状或已经绝经;近期无严重的不良生活事件。

1.3 研究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所有对象的个人健康状况、婚育史、家庭经济情况、对更年期知识的认知状况等进行调查,采取改良Kupperman问卷调查,记录的内容包括:年龄、民族、体质量、身高、职业、文化程度、婚育史、月经史、月经情况、患躯体疾病情况,现主要不适症状等,用抑制自评法进行更年期抑郁评分。调查问卷均由医生讲解后,由研究对象自行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及简单相关分析,有序分类变量采用Ordinal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主要人口学特征

2.1.1 年龄、孕产次、体质量、身高、婚姻状况及民族 1 680例围绝经期女性年龄分布38~63 岁,平均47.32 岁;孕次为1~7次,平均孕次3.26;产次为0~4次,平均产次2.15次;体质量41~67kg,平均体质量54.23;身高146~166cm,平均身高156cm;婚姻状况:未婚者4 例(0.24%)、已婚者1 606 例(95.60%)、离异者38例(2.26%)、丧偶者32例(1.90%);汉族1 668例(99.29%)、少数民族12例(0.71%)。

2.1.2 文化程度博士及以上3例(0.18%)、硕士7 例(0.42%)、大学本科136例(8.10%)、大 专257 例(15.30%)、高中及中专362例(21.55%)、初中753例(44.82%)、小学129例(7.68%)、小学未毕业及文盲人33例(1.96%)。

2.1.3 职业 医生32例(1.90%)、护士149例(8.87%)、教师74 例(4.40%)、公 务 员63 例(3.75%)、工 人558 例(33.21%)、职员252例(15.00%)、个体31例(1.85%)、无业521例(31.01%)。

2.1.4 家庭人均月收入 所有研究对象的家庭人均月平均收入为476~6 217元,<500元的为96例(5.71%),500~1 000元为353 例(21.01%),>1 000 ~2 000 元 为845 例(50.30%),>2 000~3 000元为328例(19.52%),>3 000元为58例(3.45%)。

2.2 初潮及绝经情况 本次调查1 680例围绝经期女性的初潮年龄10~18 岁,平均年龄(14.71±1.95)岁;已绝经人数709例(42.20%),绝经年龄42~58岁,平均绝经年龄(47.24±3.13)岁。

2.3 性生活情况及对性生活态度 所有被调查者中现在有性生活的占1 495 例(88.99%),现在已无性生活的占185 例(11.01%)。各年龄组有无性生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被调查者中,关注性生活者为1025 例(61.01%),不关注者655例(38.99%)。各年龄组关注性生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年龄增大,对性生活关注程度降低。不同职业关注性生活情况也具有差别(P<0.01),医生、护士、公务员较工人及无业人员更关注性生活。另外,是否关注性生活以及是否进行性生活与多个更年期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相关。

2.4 对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的态度 参加调查的女性几乎均不了解激素替代疗法(HRT)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对围绝经期HRT 持积极态度的有286 例(17.02%),已经应用雌激素进行更年期症状治疗的有73例(4.35%)。

2.5 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 1 680例女性中1 571例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占93.51%,主要的症状包括有: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易怒,心慌,头痛,潮热多汗,性欲减退,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阴道干涩,骨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感觉异常,抑郁等,具体如下记忆力减退1 680例(72.98%),睡眠障碍1 178例(70.12%),易怒1 163例(69.23%),心慌985例(58.63%),头痛977例(58.15%),潮热多汗762例(45.36%),性欲减退743例(44.23%),性高潮障碍591例(35.18%),性交疼痛579例(34.46%),阴道干涩565 例(33.63%),骨肌肉关节疼痛424例(25.24%),皮肤感觉异常325例(19.35%),抑郁136例(8.10%)。根据国内改良Kupperman 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规定,对1 680例患者进行评分统计,Kupperman评分分布如下:0~10分1 322例(78.69%),11~20分234例(13.93%),21~33分124例(7.38%),总数1 680例(100%)。围绝经期症状与记忆力减退(P<0.01)、睡眠障碍(P<0.01)、是否绝经(P<0.01)、有无性生活(P<0.05)、关注性生活(P<0.05)、对绝经的态度(P<0.05)相关。由围绝经症状评分的平均值及分布情况可知,有性生活、对性生活关注的女性的症状评分显着低于现在无性生活及不关注性生活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有无性生活、对性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女性围绝经期症状。

3 讨 论

3.1 重庆市城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因素 本次调查的1 680 名围绝经期女性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4.71±1.95)岁,平均绝经年龄(47.24±3.13)岁,与南宁市统计的年龄相近(陆洪波等[1]统计4 112例南宁市35~65岁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7.71岁),与青岛地区统计的平均绝经年龄存在一定差异(初怡静等[2]统计1 240例青岛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44岁);国内北方其他地区统计的平均年龄集中在48~49 岁[3],而南方其他地区统计的绝经年龄集中于47~48岁[4-7],这说明不同地区女性人群平均绝经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重庆市城区女性绝经年龄接近于南方地区统计数据,较北方地区女性的绝经年龄提前了1~2岁,原因可能是与气候、地理环境、饮食及文化差异较大有关。

3.2 围绝经期综合征 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自然绝经指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不能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导致绝经。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单独切除子宫而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者,不作为人工绝经。而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的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或手术而引起的卵巢功能衰竭。卵巢功能一旦衰竭或被切除和破坏,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就会减少。目前公认的围绝经期主要不适为潮热、睡眠障碍、神经精神症状及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等。多发生于45~55岁,大多数妇女可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有人在绝经过渡期症状已开始出现,持续到绝经后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症状才有所减轻或消失。人工绝经者往往在手术后2周即可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术后2个月达高峰,可持续2年之久[8]。

本研究资料显示重庆市城区93.51%女性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的症状包括有: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易怒,心慌,头痛,潮热多汗,性欲减退,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阴道干涩,骨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感觉异常,抑郁等。而国内外文献报道约为90%的女性会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本研究还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较轻,78.69%(1 322/168)例的Kupperman 评分值小于10 分;而有7.38%(124/168)例的Kupperman评分值大于20 分,属于重度患者,这与Shea[9]的研究结果一致。

3.3 对围绝经期HRT 的认知现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较高,涉及广大女性,因此需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进行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本研究结果表明,围绝经期症状的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是否绝经、有无性生活、是否关注性生活以及对绝经的态度。参加调查的女性几乎均不了解HRT 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对围绝经期HRT 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86 例(17.02%)。而HRT 在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HRT 在美国和欧洲已趋于普及,但我国妇女对HRT 仍然缺乏了解,临床中并未有效推广HRT 治疗[10]。这说明我国妇女的更年期基本健康教育还不够普及,我们应加强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工作,合理应用HRT。

通过本调查发现,大多数重庆市城区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目前对围绝经期认知还不够,需加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合理地应用HRT。

[1] 陆洪波,杨晓钊,黄永兴,等.南宁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5):761-763.

[2] 初怡静,王福玲,娄艳辉,等.青岛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7):553-556.

[3] 李颖,郁琦,马良坤,等.北京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08,17(5):329-334.

[4] 杨金文,汤一平,许佑明,等.湘潭地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5):682-683.

[5] 毛红芳,陈莉萍,甘晓卫,等.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6):5135-5137.

[6] 王虹.更年期女性260例的抑郁情绪及更年期症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7):971-972.

[7] 田丰莲,詹新林,赵庆国,等.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67-70.

[8] 曹泽毅.中华实用妇产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30.

[9] Shea JL.Chinese women′s symptoms:relation to menopause,age and related attitudes[J].Climacteric,2006,9(1):30-39.

[10] Pokoradi AJ,Iversen L,Hannaford PC.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ge of onset and type of menopause in a cohort of UK women[J].Am J Obstet Gynecol,2011,205(1):e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