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梅,金成梅,邵 妍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1.骨科一病区;2.骨科二病区 401420)

合理的围术期饮食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影响[1]。传统理论认为成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应于麻醉清醒后6 h再进食,以防止发生误吸。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随着手术量的增加,临床手术常需接台进行,导致大多数患者从术前至术后禁饮食时间更长,使得全身麻醉患者在禁食到恢复饮食期间出现口渴、饥饿等不适,甚至造成其他严重并发症。有资料显示长时间禁饮食,会加重或诱发消化道溃疡,这些问题给患者身心都带来不良影响[2]。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麻醉药物的改进,麻醉师能有效掌握麻醉药物剂量,使麻醉作用在手术结束时就基本消失。而且在最新的教科书中也指出非腹部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待麻醉清醒,无恶心、呕吐后即可进食[3];此外,2014 年美国门诊麻醉学会也建议患者术后早期进食[4],并且认为只要有胃肠道功能,就可进食[5]。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四肢骨折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进食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6]。因此,为进一步确定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首次进食的适宜时间,本组选择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室168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观察统计来确定出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适宜时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择在本院骨科全身麻醉下进行的脊柱手术的204例住院患者为入组研究对象,并且全部获得知情同意。纳入标准:择期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且无胃肠道严重疾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创伤、腹部损伤以及消化道障碍需胃肠减压并要求禁食者。经排除最终纳入168例患者,年龄39~64岁,其中男125例,女43例。按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编号,使用SPSS 19.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本试验无法采取盲法,但数据分析者不清楚入组患者的分组情况。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68例患者均完成全部观察。

1.2方法

1.2.1干预措施 所有患者术毕在麻醉科恢复室进行全身麻醉术后恢复,在达到全身麻醉术后出室标准后返回病房。观察组患者回到病房时由护士与麻醉科护士完成患者交接并安置妥当后,对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肠鸣音及健肢肌力情况等进行评估。并按照以下进食规范执行:(1)患者无头晕、恶心、呕吐,肠鸣音恢复,健肢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并有进食意愿,即予以首次进食5 mL温开水,如无不适即每间隔10 min在前1次基础上增加10 mL,以此类推直到饮水量增加至1次饮用温开水50 mL,并无不适者即予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2)患者在进食水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即停止进食温水,然后每间隔1 h如无恶性、呕吐,则重新按照进食规范进食。(3)患者返回病房即有头晕、恶心、呕吐,肠鸣音未恢复、肌力未恢复者即不予以进食温水,然后每间隔1 h再次评估患者是否达到进食标准,当评估达到进食标准后方可按照进食规范进食;对照组则按照护理常规在患者顺利返回病房且观察6 h后开始进食水。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2评价指标 由经培训后的专职(ICU或病房)主管护士评估记录两组患者进食后24 h内的评估指标,包括误吸、饥饿口渴、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情况。另外记录患者住院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

1.2.2.1误吸 本研究的误吸包括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7]。显性误吸是指误吸后患者即刻出现刺激性呛咳、气促甚至发绀、窒息等,以上症状中若不伴咳嗽则称为隐性。由病房护士严密观察记录患者误吸情况。

1.2.2.2恶心呕吐 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的次数,并采用 WHO关于恶心呕吐评级标准评估其严重程度:0级,无恶心呕吐;1级,只有恶心,无呕吐;2级,一过性呕吐伴恶心;3级,呕吐需要治疗;4级,难控制的恶心呕吐。1级为轻度,2、3级为中度,4级为重度。

1.2.2.3腹胀 询问患者的腹胀情况,有主观腹胀感受者,记录为腹胀阳性。

1.2.2.4饥饿口渴 患者的口渴/饥饿程度采用等级评分法评判:无口渴/饥饿为0分;略感口渴/饥饿为1分;明显口渴/饥饿但可以忍受为2分;非常口渴/饥饿,不能忍受或有脱水体征/有低血糖反应为3分。1、2、3分别表示轻、中、重度[8]。

1.2.2.5护理满意度评分 护理满意度评分采取本院自制评分表,由8个类别总共19个项目组成。评分表采取100分制,其中95~100分代表非常满意,90~<95分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一般,70~<80分代表不满意,70以下代表非常不满意。

2 结 果

2.1进食时间 观察组患者进食中位时间为术后60 min,按照术后早期进食干预措施,其中具体进食时间在10 min的7例、15 min的23例、30 min的24例、60 min的11例、120 min的7例,其余最晚进食也在180 min;对照组按常规6 h开始进食。

2.2胃肠道反应 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误吸、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胀发生率与饥饿口渴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其他指标 两组患者在院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略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观察指标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全身麻醉术后禁饮禁食6 h是传统理论的全身麻醉术后常规,其依据为患者在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进食可能引发恶心、呕吐,从而导致患者误吸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然而随着现代麻醉技术逐渐成熟,在麻醉过程中予以最小的麻醉剂量即可得到最佳的麻醉效果。患者的全身麻醉用药已经不断进行种类调整和剂量调整,因此非胃肠道手术全身麻醉术后的护理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常规来实行,似乎并不适合目前现代医学的发展。

3.1全身麻醉术后提前进食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误吸和增加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误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提早进食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口渴和饥饿感,这与欧洲麻醉学会2011年发布的《成人及儿童围术期禁食指南》结论一致。并且现如今随着麻醉学的快速发展,麻醉药物的综合应用,许多麻醉医师能准确掌握药物剂量,控制药物作用时间,使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缩短[9-10]。另外骨科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极小,针对胃肠道的恢复时间也相对比较少。有研究表明,骨科全身麻醉和椎管麻醉的患者术后评估达到进食标准,即早期进食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增加肠道蠕动,也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11],因此全身麻醉术后提前进食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误吸和增加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3.2全身麻醉术后提早进食可以减少患者饥饿口渴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两组患者的饥饿口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轻度5例(6.0%)、中度1例(1.2%)、重度0例;对照组出现轻度12例(14.3%)、中度5例(6.0%)、重度2例(2.4%),说明提早进食可改善患者术后出现饥饿口渴感受。其次从患者满意度来看,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为91.7%,对照组非常满意为75.0%。因此麻醉清醒后早期进食不仅可以缓解患者饥饿、口渴症状,还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同时能及时补充营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焦虑、烦躁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

3.3全身麻醉术后提前进食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在如今的快速康复理念下,对骨科不同麻醉方式患者术后如无特殊饮食要求,鼓励患者早期进食饮水,有助于增加患者舒适度,并促进机体术后快速康复[12]。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术后可能因为长时间的禁食导致饥饿、恶心等不适症状而拒绝配合快速康复措施。而有学者在骨科围术期的快速康复措施中有提到术后早期进食进水在快速康复实施中的作用[13],表明术后早期进食水可预防患者恶心、呕吐等可让住院时间减少,其次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入院方面无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进食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院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数据略优于对照组。因此术后早期进食对骨科推行快速康复措施有促进作用。

3.4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进食可体现现代医学人文关怀护理 临床工作中,手术量的增加及麻醉药物的改进,手术常需接台进行,全身麻醉术后清醒时间不一,导致大多数患者从术前至术后禁饮食时间更长,而且禁食过久使患者由于没有食物消化提供热量,术后还易出现体温过低,尤其是平时对饮水需求较多或糖尿病患者长时间禁水可造成强烈的烦躁焦虑等不适感及其他并发症,这给患者生理心理都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使得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没有得到体现,增加了患者痛苦。因此有学者提出需要加强对护士进行统一学习和培训,提高大家的认知水平,加强人文护理[14]。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建立实施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15]。在本研究中,结果显示术后早期进食并不会对患者造成危害及不良并发症,反而能明显地减少患者的焦虑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保障了患者安全,可实现建立现代化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新趋势。

本研究对骨科脊柱手术全身麻醉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进行了探讨,结果说明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进食中位时间为术后60 min是安全可行的,并不会增加患者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反还能刺激胃肠道蠕动,减少了腹胀的发生及术前禁食带来的饥饿口渴的痛苦,并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早下床活动时间,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提升患者满意度。因此,本研究结论值得临床医务人员参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