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平,杨 怡,梁 川,周维珍,杨 邺,牟 海,韩思静

(1.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都610300;2.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疼痛科,成都 610300;3.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 610300;4.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消化内科,成都 610057)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进展期CRC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我国CR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且诊断的CRC以进展期为主,早期CRC所占比例不到10%[2]。结直肠息肉中的腺瘤是CRC最主要的癌前病变,早期诊治结直肠腺瘤可以降低CRC的发病率[3]。右半结肠的腺瘤病变多呈平坦型,且结肠黏膜色泽单一。普通白光内镜下观察结肠黏膜无法呈现良好的对比,在结肠镜检查时病变难以被发现,对微小病变和平坦型病变的检出受到较大的限制[4-5]。靛胭脂染色可将病变表面形态及边界显示出来,从而使白光内镜难以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更易被发现[6]。本文旨在探讨靛胭脂染色与白光内镜在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中的差异,以期为结肠镜检查提供新的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在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内窥镜室行结肠镜检查的1 0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无结肠镜检查禁忌证;(3)无麻醉药物过敏史及其他麻醉禁忌证。排除标准:(1)肠道清洁度Boston评分<2分,影响观察;(2)家族性息肉病;(3)感染性肠病、炎性肠病或已确诊CRC;(4)内镜未能到达回盲部;(5)右半结肠切除术病史。将患者分为白光内镜组和靛胭脂染色组,每组52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年审[13]号)。

表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肠道准备

镜检前3 d低渣饮食。镜检前1 d 18:00后禁食。若上午检查,当天05:00将一盒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江西恒康药业有限公司;规格:A包,0.74 g氯化钾,1.68 g碳酸氢钠;B包,1.46 g氯化钠,5.68 g硫酸钠;C包,60 g聚乙二醇4000)兑800 mL温水,一次性饮完;15 min后将另一盒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兑1 000 mL温水,分次饮完。若下午检查,当天09:00将一盒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兑800 mL温水,一次性饮完;15 min后将另一盒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兑1 000 mL温水,分次饮完,直至排出清水样便。

1.2.2麻醉镇静

麻醉剂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等。麻醉师根据患者的体重确定麻醉剂量(丙泊酚通常为1.5 mg/kg)。在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和全身肌肉完全松弛后,插入结肠镜。如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的皱眉或身体动作,追加0.5 mg/kg丙泊酚以保持无痛状态。

1.2.3结肠镜检查

白光内镜组: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单人操作法进镜,在白光内镜模式下插入结肠镜,进镜困难时可由助手按压患者腹部或变换患者体位,待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插入完成后,先用清水冲洗肠道泡沫及黏液,吸净粪水粪渣后开始退镜观察,全面仔细地对每个结肠皱襞进行检查,退镜检查开始即由助手负责计时,完成右半结肠检查后计时结束。发现病变即取病理,活检标本置于甲醛溶液中,及时送病理科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靛胭脂染色组:以白光内镜组的方式进镜,到达回盲部后先冲洗肠道、吸净肠腔粪水粪渣,退镜时以0.2%靛胭脂黏膜染色剂进行右半结肠染色观察;靛胭脂喷洒采用喷洒管,喷洒完毕后吸净残存染液再次插镜至盲肠缓慢退镜观察,发现病变即取病理,并按前述方法计时。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右半结肠息肉、腺瘤、增生性息肉及广基锯齿状病变检出率。比较两组右半结肠息肉及腺瘤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次要观察指标:两组右半结肠息肉、腺瘤大小,肉眼形态巴黎分型、NICE分型,直径<5 mm息肉检出率、退镜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息肉病变检出率比较

靛胭脂染色组右半结肠腺瘤、增生性息肉及广基锯齿状病变检出率均高于白光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典型病例内镜检查情况及病理结果见图1。

A:白光内镜检查息肉轮廓不明显;B:靛胭脂染色后息肉边界清晰呈现;C:靛胭脂染色使色泽苍白的平坦型息肉病变边界清晰呈现;D:病理提示广基锯齿状病变(HE,40×);E:靛胭脂染色使微小平坦型息肉病变边界清晰呈现;F:病理提示为管状腺瘤(HE,200×)。

表2 两组右半结肠息肉病变检出情况[n(%)]

2.2 两组内镜下诊断和病理活检结果比较

靛胭脂染色组诊断和病理活检结果符合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内镜下诊断和病理活检结果比较

2.3 诊断效能分析

靛胭脂染色组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4.7%、88.2%,均高于白光内镜组的45.2%、75.3%(P<0.05),且与病理活检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28,P<0.001),见表4。

表4 不同检查方式对右半结肠息肉病变的诊断效能[%(n/n)]

2.4 两组右半结肠息肉病变巴黎分型比较

靛胭脂染色组右半结肠息肉病变巴黎分型0~Ⅱ型检出率高于白光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巴黎分型比较[n(%)]

2.5 两组右半结肠息肉病变NICE分型比较

靛胭脂染色组右半结肠息肉病变NICE 1型、NICE 2型检出率高于白光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NICE分型比较[n(%)]

2.6 两组右半结肠直径<5 mm息肉检出率比较

靛胭脂染色组右半结肠直径<5 mm息肉检出率(30.5%)高于白光内镜组(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74,P<0.001)。

2.7 退镜时间

白光内镜组退镜时间[(135.61±16.79)s]与靛胭脂染色组[(137.04±16.29)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7,P=0.160)。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CR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统计,大部分CRC的发生经历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到最终转化为CRC的过程[7-8]。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在通过内镜筛查结直肠息肉并及时处理后,可以有效地阻断腺瘤向CRC发展,并从根本上降低CRC的发病率[9-11]。 尽管大多数结直肠息肉是良性的,但约85%的CRC都是在多种机制和基因共同作用下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转化形成[12-13]。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该类恶性肿瘤方面,早期检查、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白光内镜很难检出一些早期、拥有不清晰界限、直径微小的息肉,导致误诊和漏诊的风险较高[14-16]。并且,白光内镜观察息肉的黏膜表面、大体边界、基底情况和外观等特征,对于确定息肉的病理类型也具有一定的挑战,通常需要进行内镜下病理活检[17-18]。对危险性较低的增生性或炎性息肉进行病理活检,增加了结肠镜穿孔和出血的风险,给患者增加了负担,同时也延迟了对患者的随访指导。

而靛胭脂黏膜染色剂可沉积在肠黏膜的皱襞沟壑内,更有利于勾勒出病变的轮廓,有利于提高病变检出率。有研究表明,全结肠色素内镜可以提高结直肠腺瘤、扁平腺瘤和锯齿状腺瘤的整体检出率,其中扁平及锯齿状腺瘤的检出率几乎是常规结肠镜的2倍[19]。虽然多数研究表明结肠色素内镜可以提高结肠腺瘤性病变的检出率[20],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是一样的。LE RHUN等[21]在203例受试者中进行一项比较高分辨率全结肠色素内镜与传统白光结肠镜腺瘤检出率试验,结果显示虽然前者检出的息肉总数较多,但平均每个受试者息肉总检出数二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可见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对病变检出水平的影响并不一致,其应用价值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和探索。

本研究纳入1 052例受试者,探讨靛胭脂染色对比白光内镜在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中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与白光内镜检查相比,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的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41.6%)、腺瘤检出率(20.9%)、广基锯齿状病变检出率(2.1%)、巴黎分型0~Ⅱ型检出率(38.0%)、NICE 1型检出率(22.2%)、直径<5 mm息肉检出率(30.5%)更高。靛胭脂黏膜染色剂使用方便,不被肠道黏膜吸收,在结肠镜检查中使用靛胭脂染色,可提高结肠息肉病变检出率,降低CRC发病率。

综上所述,靛胭脂染色技术具有更高的息肉检出率,可以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而且并不会延长退镜时间。与白光内镜检查相比,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对于直径<5 mm的微小息肉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可以减少临床漏诊率,同时可以清晰观察息肉腺管开口等情况,提高结肠镜下息肉病理分型的准确率,方便在短时间内指导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