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赏析(集锦12篇)

艾青赏析 第1篇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诗人必须说真话》

人民不喜欢假话,

哪怕多么装腔作势,

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

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艾青赏析 第2篇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简介

《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语言凝练,采取烘托、比拟等手法,以冷静客观的描写手法,以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义或感情的阐发,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十分富于诗歌美。

《礁石》被选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的《大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

艾青《礁石》的赏析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只有两节八句,但是,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

从诗歌的声音语言层面分析,这首诗歌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就声音特点看,并不讲究对句、平仄、押韵等等旧体诗歌的规矩,但是,其声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奏,比如第一节第一句的两个“浪”字,可以算“同韵”,与接下来的第二节第二句句末的“样”,是同一个韵,与第四句句末的“洋”虽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个韵,这样,就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音韵的循环,增加了语音和谐,构成了歌一样的旋律。从诗歌的句式看,长短比较自由,但是最长的一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只有九个字,最短的一句“一个浪,一个浪”是六个字,其余几句觉得字数介于中间,显得相对整齐,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歌的建筑美”。这种分行、相对整齐的句式,使我们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散文、小说句式的区别,这既是诗歌的惯例,也是区分诗歌和其它文体的最表面的形式。

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

生活启示

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花何尝溅泪?鸟何尝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心意悲伤,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这首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仍然渗透在其间。这样的写法,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赋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

这首简短的诗歌,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并没有把事情说尽,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而对其内涵,则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做出什么说明,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在艺术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没有想象的余地,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

艾青赏析 第3篇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赏析: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诗歌一开始,作者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色彩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鲜明、和谐的画面。在以上静态描绘的基础上,又以“草原上流。”

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艾青赏析 第4篇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艾青赏析 第5篇

梦——艾青醒着的时候

只能幻想

而梦却在睡着的时候来访

或许是童年的青梅竹马

或许是有朋友来自远方

钢丝床上有痛苦

稻草堆上有欢晤

匮乏时的赠予

富足时的失窃

不是一场虚惊

赏析:就是若有所失 从诗歌风格上看,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而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一九八一年的诗歌作为“精神文明的花朵”,在不少篇章中还洋溢着对美好的事物的迷恋与向往,歌颂生活中的新事物,歌颂锦绣江山,歌颂温暖的友谊,歌颂一切在跃动与闪烁的生命。老诗人艾青写的《梦》(《人民文学》第3期),抒发了“钢丝床上有痛苦,稻草堆上有欢晤”的真情实感,表示了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生活的依恋与追求。

诗的意象有大多采取代表新生的物体,青梅竹马是美好的,来自远方的朋友也是美好的,即使生活中常常伴随着痛苦,常带有阴影,但是未来还是光明美好的。尤其是解放后歌颂大家热火朝天的建设新中国的诗歌,更是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美好的期待。

梦,是个虚幻的词。但是代表了希望,象征着的是新中国的崛起。

艾青赏析 第6篇

不像丢失的包袱,

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

失去的岁月,

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

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

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

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

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拣起来;

倒更像一碗水投到地面,

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

时间也像是气体,

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

失去了的岁月好像一个朋友,

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

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

早已离开了人间。

艾青赏析 第7篇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同着它,我曾在大西洋边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如今你的诗集“Alcool”是在上海的巡捕房里,我是“犯了罪”的,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我想起那支芦笛啊,它是我对于欧罗巴的最真挚的回忆,阿波里内尔君,你不仅是个波兰人,因为你在我的眼里,真是一节流传在蒙马特的故事,那冗长的,惑人的,由玛格丽特震颤的褪了脂粉的唇边吐出的堇色的故事。谁不应该朝向那白里安和俾士麦的版图吐上轻蔑的唾液呢—— 那在眼角里充溢着贪婪,卑污的盗贼的欧罗巴!

但是,我耽爱着你的欧罗巴啊,波特莱尔和兰布的欧罗巴。在那里,我曾饿着肚子把芦笛自矜的吹,人们嘲笑我的姿态,因为那是我的姿态呀!人们听不惯我的歌,因为那是我的歌呀!滚吧,你们这些曾唱了《马赛曲》,而现在正在淫污着那光荣的胜利的东西!今天,我是在巴士底狱里。不,不是那巴黎的巴士底狱。芦笛并不在我的身边,铁镣也比我的歌声更响,但我要发誓——对于芦笛,为了它是在痛苦的被辱着,我将像_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在它出来的日子,将吹送出对于凌侮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咒诅的歌。而且我要将它高高地举起,在悲壮的Hymne 把它送给海,送给海的波,粗野的嘶着的海的波啊!

赏析:

1933年3月28日,正当明媚的春天,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1880—1918)而作。艾青当时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内尔的《ALCOOL》诗集(法文:酒),情绪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点燃起来。他引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 “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关于这首诗,艾青作过简要的解释:“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里骂了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斯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狱。”

艾青赏析 第8篇

雨下着

维森特.阿莱桑德雷(西班牙)1898年--1984年

黄昏,雨下着,我想象中的你也下着雨,这日子

记忆之门启开着。你走了进来

我听不到。记忆仅给我你的影象

那儿仅仅你的吻或是雨落着

你的声音下着雨,你哀伤的吻下着雨,

深深的吻

泡在雨水里,嘴唇湿润着

记忆。你的吻

在柔和的灰空哭泣。

雨从你的爱中下着,湿润我的记忆,

雨继续下着。吻

自远而下。灰色的雨

继续下着。

艾青赏析 第9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不安的年代,友谊像阴天的芦苇,在风中哆嗦着,发出听不见的哀叹。 --- 艾青

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祖国的山河处处都可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乡 --- 艾青【勘探队员之歌】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艾青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去问南来的燕子,去问轻柔的杨柳艾青《窗外的争吵》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最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艾青【盼望】

谁的泪水退回内心?谁的汗水落地成河!而谁在溯游在水之中央守住梦想的温床?生命的洪浪此起彼落。在川流不息的日子里我守住梦想。守住灿烂的阳光正如守住涉足远行的方向!艾青 【守住梦想】

艾青赏析 第10篇

梦——艾青醒着的时候

只能幻想

而梦却在睡着的时候来访

或许是童年的青梅竹马

或许是有朋友来自远方

钢丝床上有痛苦

稻草堆上有欢晤

匮乏时的赠予

富足时的失窃

不是一场虚惊

就是若有所失 

赏析:从诗歌风格上看,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而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一九八一年的诗歌作为“精神文明的花朵”,在不少篇章中还洋溢着对美好的事物的迷恋与向往,歌颂生活中的新事物,歌颂锦绣江山,歌颂温暖的友谊,歌颂一切在跃动与闪烁的生命。老诗人艾青写的《梦》(《人民文学》第3期),抒发了“钢丝床上有痛苦,稻草堆上有欢晤”的真情实感,表示了对物质贫困然而精神富有的生活的依恋与追求。

诗的意象有大多采取代表新生的物体,青梅竹马是美好的,来自远方的朋友也是美好的,即使生活中常常伴随着痛苦,常带有阴影,但是未来还殊明美好的。尤其是解放后歌颂大家热火朝天的建设新中国的诗歌,更是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美好的期待。

梦,是个虚幻的词。但是代表了希望,象征着的是新中国的崛起

艾青赏析 第11篇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简介

《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语言凝练,采取烘托、比拟等手法,以冷静客观的描写手法,以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义或感情的阐发,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十分富于诗歌美。

《礁石》被选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的《大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

艾青《礁石》的赏析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只有两节八句,但是,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

从诗歌的声音语言层面分析,这首诗歌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就声音特点看,并不讲究对句、平仄、押韵等等旧体诗歌的规矩,但是,其声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奏,比如第一节第一句的两个“浪”字,可以算“同韵”,与接下来的第二节第二句句末的“样”,是同一个韵,与第四句句末的“洋”虽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个韵,这样,就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音韵的循环,增加了语音和谐,构成了歌一样的旋律。从诗歌的句式看,长短比较自由,但是最长的一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只有九个字,最短的一句“一个浪,一个浪”是六个字,其余几句觉得字数介于中间,显得相对整齐,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歌的建筑美”。这种分行、相对整齐的句式,使我们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散文、小说句式的区别,这既是诗歌的惯例,也是区分诗歌和其它文体的最表面的形式。

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

生活启示

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花何尝溅泪?鸟何尝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心意悲伤,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这首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仍然渗透在其间。这样的写法,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赋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

这首简短的诗歌,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并没有把事情说尽,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而对其内涵,则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做出什么说明,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在艺术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没有想象的余地,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

艾青赏析 第12篇

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看着海洋……”(艾青《礁石》),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又将走向何方呢.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