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祁 慧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心动”、“意动”、“情动”

⦿江苏/祁 慧

课堂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教学中的互动是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上若能加以合理的运用,定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人格的形成和和谐课堂的建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将更加生动、艺术,实效。

一、在书声琅琅中体验“心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如诗歌的朗读中的诵读就是一门关于文字的艺术。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例如《一株紫丁香》的课文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朗读的方式,直接倾诉给学生,表达学生与老师间深厚的感情。从缓缓地“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到引起老师的注意的“你听,你听”、“你看,你看”,再到最后“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深切地模仿学生的口吻,直接地把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表达学生对老师深切的关爱,然后再请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自由朗读。这样学生的“心”被老师牵动了,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老师的范读从此像一弯清泉涌进学生的心海。

二、教师的个人的演绎转化为学生的“意动”

新课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达到这种统一,就要将教师的个人的演绎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就是要将课堂上的教师的演绎转化为学生的心灵的“意动”,只有打动学生的意志,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主动接受课堂学习本身的美丽。

(一)生动的导入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接受新知 课前导入是用师生对话的方式,一步一步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雨后》这篇课文讲的是下雨天过后,以小男孩和小女孩为代表的一群小孩子在雨后在广场上玩耍的热闹场景。在导入的时候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下雨天?”有很多孩子大多都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是:“不喜欢。”作为新老师的我一下子就懵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接着很生硬的讲解课文的第一段。于是课后我问了同事,她们告诉我,可以继续深化这个问题,问一问小朋友们为什幺不喜欢下雨天,再有就是问一问喜欢的小孩子下雨天到底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以至于接着课文内容讲下去,被点拨一下,我就豁然开朗,反思自己当时怎幺没有这样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这种尴尬避免。所以说,课前导入也是课堂生动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演绎固然重要,还应当注意与学生对话之间的灵活机敏,这样才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愿意接受新知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母亲的恩情》这一课讲的是孟郊的《游子吟》,以太阳的光辉隐喻母亲的恩情,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比如孟郊离开家的时候和母亲的对话,就是老师创设的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想象,并且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以学生之间想象的对话呈现出来,煽起学生体验母亲对孟郊的担心和孟郊与母亲的惜别之情,从而切身地让学生体会母爱。

(三)课堂外问题的延伸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满足于课堂上学生对发现问题的解决,而且还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再提出问题留在课后,进一步对课文的挖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向情节角度去拓展延伸。这主要运用于对故事、寓言类的课文的拓展和延伸。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给了一个机会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谁的本领大》这篇课文,讲了风和太阳的比赛,在两次比赛中风和太阳各有各的本领,比赛的时候互不相让结果第一次太阳赢了,第二次风赢了,那幺可以有第三场相遇,不一定是比赛,可以让学生想象太阳和风第三次相遇所进行的场景和对话,并且写下来,这不仅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而且学生的写话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将教师的个人陶醉转化为学生的“情动”

师生互动的最好的境界重在情感的熏陶。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那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师生互动的共鸣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有声和无声的搭配 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学生学起来则有滋有味,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自然大有好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唤醒、激励、启迪、感悟,注重有声和无声的搭配,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信心等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显扬潜能创造机会,那幺课堂的生命就一定会呈现美的生机,情的意蕴。

(二)把师生共同经验的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经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老师和学生所共有的语文素养,然而老师的生活来源与学生的生活来源不同,有时候很难触碰到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沟壑。但是课堂上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越过沟壑,走向平川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师生共同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经验的过程。那幺怎样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在不同的生活漩涡中选择自己独特的价值体验呢?

而且“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而课外练习的设计形式也是可以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老师牢记“生活即语文”,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创新课外练习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很大程度上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龙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