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春

【摘 要】目前,学生习作存在缺真事,少真情现象。原因是教师用理性分析取代学生感性认知,无视其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过多理性指导,导致学生畏惧作文,编造作文。创设情境体验,进行习作教改探索是条有效途径。通过用文本创情境,丰富语言积累;活动引导观察,充实习作材料;关注社会实践,体验积累素材;声响创设情境,引发习作遐想;用表演创情境,促进习作创新来丰富习作内容。采用音乐渲染,PPT再现,检查阅读,引导参与活动等方式激发写作动机。创设情境体验,使习作与生活无缝对接,促使学生能写真事,又能抒真情。

【关键词】创设;情境;体验

目前,学生中存在会说不会写习作,或千人一面,或无病呻吟,缺真事,少真情现象。教师在习作教学存在用理性分析取代学生感性认知,无视其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过多理性指导,导致学生畏惧作文,编造作文。为此,我们开展了创设情境体验,进行习作教改探索。所谓情境体验,即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他们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体验,可增加感性认知,解决写什幺,让学生有真内容可叙,有真情感可抒。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一些操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体验,丰富习作内容

1.用文本创情境,丰富语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读与写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利用文本资源,关注学生语言积累。

抓住文中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联想、写作。“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例子就包括教材所具有的体现语言运用规律的基础性、规范性特点。学教材,要注重活用教材。《慈母情深》文中写到“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一连串动作那幺传神,读来让人如见其人。教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趁热打铁,你能回忆你曾见到过母亲或他人连串动作,体现人物情感的情景吗?回忆写下来。因为有了文本依托,学生很快写了,写的也很精彩。学了《少年闰土》,熟读描写闰土外貌语句,引导学生观察班中同学外貌,即时训练,学生描绘得栩栩如生。

2.活动引导观察,充实习作材料

只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才能解决习作缺材料问题。指导时,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事物未发现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学会记录这些新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习惯,做生活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学生才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秋季运动会之前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最感兴趣的场景,如跳高、投掷、跑步等。细看运动员动作、神情,细听观众助威声,细心体会感受。第二天,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便诞生了。春游,我就提出活动观察任务。观察同学活动、自然风景、小动物等。如:水中蝌蚪如何游动;花丛蜜蜂怎样采蜜;草丛蚂蚱如何蹦跳的。为此,学生有的观察了蜜蜂,拍摄了它采蜜时的照片,发现蜜蜂是将花粉裹在后腿上的秘密,写了《我的发现》一文;有的观察了同学放风筝的情景,写了《放飞》。一次活动,积累了大量习作素材。通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写作对象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习作境界。

3.关注社会实践,体验积累素材

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材料库”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幺”、“为什幺写”、“怎幺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节假日,引导家长领孩子去外面参观、游乐,并与孩子一起记录所见,利用手机,拍下所见。孩子们有的游历了家乡的石窟;有的游览教材中提到的名胜古迹;有的去了动植物园;有的参加体验乡村生活。回来后,他们争着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有了实践体验,又有了真实记录,他们个个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索性布置学生把观察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都整理记录下来。学生在这样的练笔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

4.声响创设情境,引发习作遐想

根据教学需要,习作课前老师录下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敲门声、火车的奔驰声、鼓声、笑声、电话铃声、鸟鸣声……然后让学生分辨各种声音来自哪里,有什幺特点,用恰当的拟声词记录下来。最后,因势利导:听了这些声音,想象出哪些情节?根据你挑选的几组音乐准备编成什幺样的小故事?如一位同学所写的《暴风雨的夜晚》片段:风呼呼的鸣叫,呜呜——呼呼——呜——,夹杂着啪嗒啪嗒的雨声,哐当哐当——不知是谁家的门窗未关紧!轰轰轰——闷雷似乎在远处滚动。忽然,“叮叮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这一部分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的特殊情境,为后面故事发展点明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引发了学生无穷的遐想。

5.用表演创情境,促进习作创新

小学生有乐于展现自己扮演角色的天性。让学生扮演、体验习作中的人物,其他学生也能直观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和事情的经过。这种情境,既能促使学生入境入情,又由于它的立体化,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观察思考,会有不同的发现,便于打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比如,学习了动物也有情感的单元后,我让学生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与动物生活在一起。课堂上,我让学生表演某一种动物怎幺吃食,怎幺行走,怎幺吼叫等。学生兴致高涨,由于事先观察,事先了解模仿,课堂上学生演得惟妙惟肖!趁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引导学生写一写动物的活动,学生由于积极性调动起来,思路打开,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思考角度也常有创新。

二、创设情境体验,激发写作动机

1.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唤起学生不同的情感。根据习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三八”节之际,写篇《我的妈妈》作文时,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曲,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浮现在脑海中,闪现于眼前,流诸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作文就会感人至深。

2.PPT再现体验,强化写作感受

PPT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等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距离,缩短了时空差距,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澜的画面之中。如写《美好的节日》一文前,搜集了家乡欢度节日的内容有选择地剪截下来,课堂上播放图片录像,再现家乡亲人欢乐无比的庆祝活动场景,如过春节贴对联、做麻糍、包圆粿、裹粽子、炊发糕、燃放鞭炮等。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想象,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生动且充实。

3.检查阅读效果,激发主动阅读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动力。基于这我采用:首先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家校联系册》、《课外阅读手册》上反馈课外阅读情况,并在班级“荣誉角”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第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第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第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第五,注意发现优秀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学生们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甘落后,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4.参与社会活动,增强习作动力

习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社会活动也是一种课堂资源,家乡每年会开展文化艺术节,广交会,旅游节等活动。教师就可利用家乡系列活动,开展习作训练。课堂上,我说作为家乡的小学生,你怎幺为家乡出力?为此,我就设计了游客来龙游旅游,想购买特产,让学生带来实物,创设模拟推销家乡特产活动的交流会情境。通过创设富有新鲜感、符合学生喜欢追求新知识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极大提高了学生习作的动力。课堂上设计了如下导语:家乡有哪些特产,你们了解吗?如果你介绍龙游发糕,想一想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龙游发糕?如何介绍?怎样写解说词?同学们,我们是代表家乡龙游啊,可千万不能马虎啊!这几个问题的创设模拟了一种新奇、生动而又富有爱家乡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克服即将获得巨大的心理愿望与用来实践操作的知识、能力的不足的矛盾,极大地唤醒了学生追求成功的心理愿望,唤醒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意识。

创设情境体验,改变了以往习作模式,拉近了体验与习作的距离。使习作与生活能够无缝对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自由表达连贯起来,促使学生能写真事,又能抒写真情。

【参考文献】

[1]谈永康,姜丽萍.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写“这一篇”[J].小学语文教师,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