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波

摘要我国农村覆盖面大,经济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差,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乡镇干部责任重大,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部分乡镇干部对公务员精神仍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只有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使基层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乡镇干部公务员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

1 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不足

乡镇工作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协调各方、统揽全局、驾驭局势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些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取得的,但基层对理论学习往往不够重视。首先,是学习安排的随意性。虽然许多乡镇都制订了学习计划,但是执行时随意性较大,基于理论学习的表面化。其次,是学习内容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基层理论学习内容基本上局限于报纸、文件和各种理论资料汇编,往往难以真正消化,极易使基层干部产生“无用论”的错觉。

弘扬公务员精神,必须强化理论学习,如何才能改变基层乡镇理论学习现状?笔者认为需摆脱“空对空”的传统学习模式,从根本上促动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是将说教式的学习转变为学习大讨论。大讨论充分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要深刻领悟理论知识的精髓;其次,是密切理论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理论学习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变。一方面要结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从我们党是如何根据中国实际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经验中,寻找基层工作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则需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目标,将每一次学习与如何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运用理论分析来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学习在基层工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足点。

2对苦熬的认识错位

乡镇工作责任重大,但条件却异常艰苦。但也正是这种艰苦,极易使基层干部们产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想,错误地将苦熬理解成苦干实干,完全悖离公务员精神。

在基层,为什幺乡镇干部们能够坦然接受艰苦的工作条件,却又滋生 “苦熬”的念头?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乡镇干部缺乏改变当前农村贫困现状的信心和决心。尤其在贫困地区,部分乡镇干部将农村长期遗留的各种问题人为放大,如生存条件差、教育水平低、交通闭塞等,从而否定了个人在其中所能作出的作用,转而变为期待国家能在政策实现重点倾斜,在经费上实现大投入。诚然,农村扶贫开发是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一方面是农村覆盖面大,贫困面广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则是群众渴望摆脱贫困,寻求致富的强烈愿望。因此,每一个乡镇干部都必须正视自己肩负的重任,重新树立信念,以积极的态度指导工作,因为越是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群众对干部越期盼越强烈,而乡镇干部的态度也越能决定最终的结果。

3 创新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创新是公务员精神的重要内容。由于对创新认识上的不足,乡镇干部的创新意识往往停留于模仿的层面,并将创新简单地理解为“求大”、“求新”,其结果必然导致国家和群众利益受到损失。以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为例,一直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面对在公路沿线建起的“移民新村”,群众宁愿住却宁愿住回茅草屋。根据调查,群众意见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1)新房屋离耕作区太远;(2)设计上存在漏洞。当地群众均养有牛或马,但房屋设计仅考虑到人的居住,却没有相应的牛圈和马圈的设计;(3)房屋不适用。群众的住房与城市居民住房有着本质区别,群众的住房不仅仅要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空间堆放粮食和劳动工具,而移民新村的住房虽然间数多,但空间小,不适用于农村。

是什幺造成了基层干部在创新上步入误区呢?关键在于创新认识出现错位。诚然,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是“新”,但这个“新”必须建立在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是对已经存在的、旧的、老的事物的否定或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如何才能改变盲目创新的现状?笔者以为需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否则创新只能停留于肤浅的模仿;其次,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创新也就不可能找到实实在在的落脚点;最后,深入研究当地情况,只有立足于本区域的实情,才能从最简单工作中实现创新。以贵州省福泉市藜山乡为例,乡长刘海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辣椒的特点,广泛动员群众进行辣椒种植,此外,还由农推站组织有种植技术的村民组成辣椒协会,及时解决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现辣椒已达到1900亩,2004年产值228万元,仅此项农民增收60万元。由此可见,相对于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只有针对当地现状,脚踏实地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而这才是公务员精神最真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