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超

摘 要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属于简化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各种物体的形态、自然现象、社会活动等创造的。经历了秦时期的文字统一以后,汉字被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所掌握。汉字还广泛影响着中国周边国家的,其中日本文字至今仍大量的使用汉字。

关键词 汉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繁体字 简化字 日本汉字 万叶日语 汉字申遗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汉字是古代汉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表意文字。在远古时代,处于“夏”(一说“商”初代,因“夏”时代是否存在仍未定)时代后期的古代汉人,为了方便交流,记述事件,根据各种物体的形态、自然现象、社会活动等,创造了一种表意为基本目的的象形文字刻录在动物和金属器物表面,分别叫着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于记载祭祀和政治活动。数量很少仅几百字,只作为记事符号使用,表达的意思也很晦涩,所以有人推测过,要用甲骨文写一篇一百字左右的文章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就算写一句话,也要花几天的时间。

在进入“商”以后的奴隶时代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文盛行一时,汉字的字数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字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金文所记述的活动、事件也更丰富具体。因此金文提供的信息是现代对夏商周时代考古的主要依据。

进入周后的600年风雨间,汉字家族日益兴盛,字数得到极大的补充,用汉字书写的文章也更优美、内容更丰富,东周后期出现了大量思想丰富的经典名着,汉字的功能已远远超越了最早记事符号的作用,成为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工具。

秦统一中国之前汉字的书写形式混杂,给列国的交流、物品的流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小篆成为官方唯一的书写文字,对汉字的规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汉以后汉字逐渐成为大众掌握的文字,在此以前汉字主要为社会中上层阶级所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逐渐趋于简化,极大的方便了普通人群的学习和认识。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一步简化汉字的书写形式,在繁体字基础上,正式推出了简体书写形式。现如今汉字在港澳台仍以繁体书写为主,新加坡政府今年已全面实行了简体书写政策。繁体字虽然书写繁琐,但体现了汉字象形文字的特征,这一点在推行简化汉字后被许多汉语言专家认识到。台湾当局目前为调整繁简字体交流带来的不便,提出了“识正书简”的文字方针,或许能为汉字的发展和统一两岸文化开辟新的途径。

汉字不只是中国使用的文字,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及海外华人群体中也同样使用汉字。在现在朝鲜半岛的官方文件和法律条款仍大量使用汉字。在日本目前使用的汉字多达2000余字(官方统计数据为1945字)。大约在“商”后期,朝鲜人(历史上称为“东夷人”,居住在山东半岛)就开始学习使用汉字,近代以前朝鲜官方文件一直用汉字书写。因历史原因,越南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通用汉字,直到近代法国的殖民统治,才改变了越南黎人使用汉字的历史。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官方来往。日本在古代并无文字,因此汉字由中国一经传入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汉字刚传入日本时,仍用以汉语读音,意思也没有太大变化。因语言差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便出现了以汉字表意为基础,结合日语发音的原始日语文字——万叶日语,着名的日本经典名着“万叶集”就是以这种方法写成。但仍以汉字的表意功能为主。因为“万叶日语”主要应用汉字的表意功能,使用万叶日语需要对汉语熟练的掌握,因此也给“万叶日语”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随着日本平安时代的结束,日本由王政时代进入了幕府时代。伴随着遣唐使的结束和遣宋使规模的减小,日本文化开始了独立成长的历程,日本文字也从数百年的推广汉文化沉淀中衍生了出来。以汉字草书字体为模板的平假名结合汉字称为古代日本的民间书写形式(叫做女字,之流行于妇女之间,也就是现代日语的雏形),经典名着《源氏物语》就是有这中书写形式写成,但直到明治初年,官方文件仍以汉字书写。

明治维新以后,日语成为唯一的正式官方文字。战后日本政府对日语中汉字进行了大的变革,汉字相对于以前作为日语主体的作用被逐渐淡化。同时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对日语汉字的简化,使得日语汉字更具特色。

十九世纪中期以前,琉球地区官方和民间通用汉语,但民间口语受日本语言影响较大。琉球作为日本的领土从未得到法理上的认同和联合国的承认。现在台湾仍把琉球看着中国的宗主领土。(联合国承认琉球的行政权在日本,主权地位未定)。

朝鲜半岛因与中国特殊的关系,一直使用汉字。甚至二十世纪初日本吞并朝鲜以前,朝鲜官方文字仍是汉字,宫廷朝议仍用汉语。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根深蒂固。

目前,在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之后,汉字又称为其剽窃汉文明的又一目标,早在2002年韩国就做出了汉字申遗的动作,中国台湾政府也于近年开始了汉字申遗的准备。汉字是华夏文明宝库中的靓丽瑰宝,是汉民族先民的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加强保护,两岸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团结起来,加强合作,共同守护这一民族非物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