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翠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了关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实际状况,创新性地从体育隐蔽课程这一新视点来探讨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方向,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纲要》还“以人为本”地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它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大部分。其中针对大多数学生制订的基本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它要求学生能够自觉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身体健康目标:要求学生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发展目标,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关于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方面的描述确实是非常书面化,但我们却也可以明确地看到国家对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要达到的目标的要求。而当前全国各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能达到此纲要要求的学校并不多。

要达到《纲要》中提出的体育教学目标仅靠当前各高校的体育工作中心——体育实践课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纲要》对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也指出了方向和要求: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纲要》中关于课程结构方面的要求在庞元宁教授《体育课程新论》里也有相关的理论出现,庞教授提出体育课程不仅包括体育课,还应当包括体育隐蔽课程(指除体育课以外,学生的全部校内体育参与活动),体育社会课程(指学生在校外的全部体育参与活动)。而学校体育课程主要由体育课和体育隐蔽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组成。

当前,关于体育实践课的开展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论专着中都可以看到。无疑,体育课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中的教学当然也显得至关重要。但我们要看到当前大部分高校体育课所能达到的体育教学目标与《纲要》中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当前的体育课中,教师基本上也只注重运动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渗透,更少会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理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隐蔽课程,很少受到学校体育部门的重视,但它的确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内容,并在各高校内部广泛存在。合理开发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完善学校体育隐蔽课程结构和项目设置,将成为未来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一个新方向。

当前各高校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体育社团,它们由学生兴趣小组自发组成,由学生会的体育部直接管辖,基本上是学生自主的团队。但这种由学生自主建立起来的团队,没有老师教练的专门指导,没有严谨科学的团队教育评价体系,也没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冷清,没有生机与活力,学生课外体育兴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保障。针对此种广泛存在的状况,学校体育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引导与监督,将其纳入体育隐蔽课程之中,使其朝着繁荣活跃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校内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部分普通高校内部确实存在着校运动队及有运动特长的学生,这类高校的体育部门应当把此类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隐蔽课程之中。

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1页)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各高校的体育部门也应发挥其纽带作用,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在确保学生相对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扩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综上所述,在各高校显性体育课程理论与机构已相对成熟的今天,对于体育隐蔽课程即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发将成为未来各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新方向,它将和体育课一起,成为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未来它也将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