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

摘 要 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由来与科学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要性、融入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让青年大学生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高校思政课 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29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of human being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ethods of integrating it, so as to let young college students know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though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he though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of human being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tegration path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其伟大使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关切的内在要求。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工作的题中之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使命所然。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由来及其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站在全新的历史高度提倡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反复强调了其核心理念。在之后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论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从理念到实践、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科学内涵也日益丰富与完善。 2017 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明确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具体言之,在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领域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经济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安全领域提出“以对话协商为核心,打造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领域提出“深化网络国际合作为核心,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文化领域提出“容互鉴为核心,打造人类文明共同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提出“崇自然、绿色发展为核心,打造人类生命共同体”,从而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透过理论与实践可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有利于凸显其中包含的社会主义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另一方面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明确了方向与方法。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新力,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2.1 理论方面

第一,能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播科学的主流思想,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社会整体、终极命运;第二,扩大高校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世界情怀;第三,实现学生理论知识构架的整合,所有主干课程整体性教学设计能够得到优化,将高校现有教育资源整合之后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一股正能量的教育传播合力。

2.2 实践方面

第一,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优化知识结构;第二,践行教育理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转化为个人信念,在实践活动中努力践行;第三,突出激励作用,将共同理想、民族与时代精神、道德理想等内容全部渗透至大学生思想当中,形成相同的目标、利益追求,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与建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丰富的现实关怀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1 坚持相互尊重与平等观念,提高学生协调合作能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表达。如今,所有国家与民族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均处于互相联系时间与空间,且各个时间、空间至今关联度逐渐提升。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观点,即资产阶级旧社会即一个完整的联合体,所有人自由发展都有相应的条件[2]旧在这个联合体中,要培育学生的尊重、平等观念,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学生在面对国际国内复杂问题时候,要站在世界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中美贸易、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等都需要全球视野。二是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人类社会个体无法离开个体单独生存与发展,尽管物质基础、精神素养等存在差异,但是彼此依然共同存在于相同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要将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三是师生彼此平等和尊重。师生共同处于共同体内部,彼此尊重,实现共同发展。[3]若师生无法做到这一点,便会影响团队之间的凝聚力,营造不信任的氛围;互信则是师生之间即便存在差异,也必须要彼此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便可以在团队之间亲密交流,实现协调合作,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长期发展。

3.2 提倡生态文明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遵循绿色理念,贯彻落实生态文明观念,从生态文明教育这一点入手展开教育。一是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尽管各个国家与地区存在于一个环境下,但是物质拥有量却有明显差别,尤其是资源占有份额。但是人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管身处何处,彼此均处于平等关系。人类与社会为了实现持久的生存、发展,务必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以及全球生态文明。鉴于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结合,向学生传播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的观点,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进入到保护生态的队伍中,从而形成绿色生态理念。二是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师生不仅仅要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而且还需要将理念付诸于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实现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3 树立团结合作意识,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合作共赢利益观,能够让各个国家明确团结合作与优势互补的重要意义,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认知,通过这种连带效益共同提升所有国家的效益。[3]一是树立合作意识。合作才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够够实现1+1>2,从党的十八大会议至今,我国的发展重点一直是以现有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代表合作共赢观念并不支持用于国家外交,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递合作共赢观念,重视广大群众利益,今后参与就业之后能够为群众提供服务。合作共赢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体现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二是树立共享意识。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期间,也要重点体现教学所带有的共享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实践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人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3.4 传承传统文化,发挥思政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文化优势

文化具有多样化特点,主要用于表达其个性、特殊性,同时也将人类特有的文化品质加以体现。一是尊重多样,包容并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文化多样性,肯定文明的多样性特点。所以,要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这一观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特点,深入理解不同国家文化,并利用优秀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二是汲取精华,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总结了大量优秀的中华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伦理、情感,尤其是思想道德爱国主义思想,这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将爱国主义于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思政教育需求相统一,培养现代大学生爱国意识,关注传统文化,树立民族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够充分开发大学生的个人潜力,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领下展示优秀文化成果,将其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其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功能,推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3.5 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度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一般会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践这两个途径传播文化,为了满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需要对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学生自主能力。大学生往往会先接受基础的素质教育,具备自主思考能力,如果始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导下,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理论探讨环节,由教师设置论题,由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比如课堂上教师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展开教学,可以设置实际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深入探究近代历史中的国际关系,立足于历史角度深入认知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同点、差异,以此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按照自主思想选择相应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加强学生自主思考意识。[4]

当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利用实践教学加以补充,设置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2页)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爱国、自主、合作等相关意识,从理性层面感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学校、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各个国家的思想动态,实现价值观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思想,掌握各个国家的国情,并且期间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明观念,尊重其他国家文明多样性,从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除此之外,全面应用互联网平台,展开在线实践指导,课堂上指导学生观看一些时事影片,能够了解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所获得的成绩,加强爱国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实践作业,结合时事制作短片,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剧本,或者组织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形成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实践教学,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

3.6 组建思政工作团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为了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充分融合,可以在高校内组建政治觉悟、思想素质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政团队。一是思政工作队伍要坚持深学。一是思政团队要善于学习。教师要想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思政教育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如何在理论教育中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关系到学生合作、开放、爱国、公平、共享等意识的形成,同时也与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培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高校思政政治理论教育人员要始终坚持学习这一主线,积极了解时代发展动向,掌握全新的治国理政理论知识,以团队的方式深入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 二是思政团队要提高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内容,深入把握理论逻辑,通过贴近学生喜爱的话语体系,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艺术,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追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加深入的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时也能够丰富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体系,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12-02.

[2] 吴晓梅,卢孔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02):13-18.

[3] 舒前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49-51.

[4] 阎静,冯天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学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7(2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