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 范林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

0 前言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重重困难,若想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就需要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分析

1.1 创新心理素质

创新的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以及检验阶段这四个阶段。而创新心理素质包括创新意识素质、创新思维素质、创新情感素质、创新意志素质、创新动力素质以及创新人格素质[1]。第一,创新意识素质。创新意识即人们进行创新的意图与愿望,本质上是问题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可以将创新技巧转化为个人习惯与行为。第二,创新思维素质。思维是人们对食物内部本质与规律的反映,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由形象思维、动作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能力形成的。人们应当摆脱思维习惯的束缚、借助直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第三,创新情感素质。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现象,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欲望。第四,创新意志素质。意志可以促使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并克服困难。第五,创新动力素质。创新活动需要动力的激发,例如需要、目标、兴趣、竞争以及环境等都属于动力。第六,创新人格素质。创新人格素质包括人的能力、气质以及性格,会影响到创新活动。

1.2 创业心理素质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活动当中应当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受环境与后天教育等因素形成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创业驱动力、创业意志力、创业行动力与创业自控力等内容。第一,创业驱动力。创业驱动力即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兴趣、动机以及理想等因素,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内部动因。第二,创业意志力。创业意志力即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创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整自身与创新行为、不断克服困难,达到创新目标的心理素质,具有坚毅性、自觉性以及果断性等特点。第三,创新行动力。创业型动力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展现出的稳定的行为特征,例如待人接物的风格、工作的态度等。第四,创业自控力。创业自控力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可以调整自身心态、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质量及原因

2.1 质量

近年来,我国愈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与高职院校提高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多项政策的支持下,很多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2]。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相对较低,这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仍然有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认为自己毕业只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即可,没有创新创业的意愿。其次,部分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欲望,但是缺乏行动力与资金支持,并没有开展实际的创业活动。此外,少数大学生开展了创新创业活动,但是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碰到问题与困境就会想要退缩。

2.2 原因

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较差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未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多数高校仍然以文化课教育为主,只是在大学期间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且课时较少,基本一周就一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当中,教师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心理素质。第二,未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作重点内容。相比于创新创业心理素质,高校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第三,教育方式单一。高校只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没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或自主创业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校园教育内容有限,学生需要通过创业或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更多知识。因此,应当借助国家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会,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性[3]。

3.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大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创业或就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与心理打击,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就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等情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潜能,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4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4.1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

高校是人才培育基地,应当根据专业教学的特点渗透创新创业思想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动机。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情况以及相应的原则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教育时,应遵循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培养[4]。

4.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都是大班授课且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方式,一般都是选修课,存在缺乏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且心理健康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够了解,没有将针对创新创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改善这一现状,高校需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良好人际关系树立技巧的培养、情商培养、良好心态塑造,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其次,可以利用卡特尔16PF测验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增进学生对自身优势的了解,帮助学生判断自我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品格。

4.3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思政教育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积极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在思政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塑造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人文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格。

4.4 加强文化育人

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继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此,高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将创新创业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宣传创新创业学生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4.5 积极组织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在创业实践活动当中学习可以增进大学生对社会、市场以及企业的了解,明确各个方面的需求。高校可在坚持将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上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比赛等活动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素质。其次,可以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并创设创新创业环境,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流程。

5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素质、创新思维素质、创业驱动力、创业意志力等。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质量较低,主要是培养理念落后、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造成的,为提高质量应完善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