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超,唐 琳,沈亚南,张 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437)

《假肢矫形器学》是康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康复医学、材料学、生物力学、肌肉骨骼运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康复治疗师所必须掌握的专业领域知识。这门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能够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并制定假肢/矫形器处方、评估其临床疗效的专业人才。Spaulding等[1]研究表明全球假肢矫形器教育研究匮乏,主要体现在缺乏循证医学教育的关注和资助,缺乏国际社会合作,同行评议较少等方面。国内假肢矫形器教育尽管很早开始进行,但目前也处于初级阶段[2],课程内容缺乏创新,知识体系枯燥,物理治疗专业学生积极性不高反馈不好,笔者就《假肢矫形器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融入中西医思想的教学理念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自2009年起针对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开设《假肢矫形器学》,目前所有授课教师均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教学。假肢矫形器课程尽管已经开设了十多年,通过以往的教学总结和学生反馈,目前存在一些问题。过去教学上使用的最多的教材是华夏出版社的《假肢矫形器学》(第二版),此教材是假肢矫形器专业的经典教材[3],偏重于假肢矫形器的制作原理、假肢矫形器介绍以及材料科学,对于物理治疗学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理论知识较多。别的一些教材如《康复医学》,尽管内容有涉及假肢矫形器方面,但多为一些概念性介绍,缺少临床实践运用介绍。假肢矫形器课堂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运动学以及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授课教师通过筛选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和特点,将这些知识点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本校教师同时参考美国物理治疗经典教科书《Prosthesis and orthotics》,此教材特点是临床案例丰富,图片示例具体,学生上课兴趣较高,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中提倡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4],既要重视西方先进的假肢矫形器学理念与技术,也要努力传授中医理论和技术。现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材上往往缺少中国式传统康复理念与技能,不利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难以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物理治疗教育体系,因此,针对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的《假肢矫形器学》既要包含现代物理治疗理念,也要突出中医传统康复的优势。例如,在教授“假肢步态训练”中的平衡训练实践课时,适当增加一些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中国传统功法训练,理解传统功法训练[5]也是假肢平衡训练的一种方式。在教授“残肢包扎”这节内容时,教会学生结合应用按、揉等推拿手法,使学生了解推拿手法如同淋巴引流手法一样有利于增加淋巴回流、有助于血液循环这一理论机制。在学习上肢假肢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利用运动学原理控制锁控手的“开”与“关”技巧外,也让学生了解太极拳中“云手”的动作也和锁控手的控制有类似的地方。这些中西医教学理念几乎需要贯穿于每节课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实践型中西医结合康复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即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强化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将来更好地在临床上服务患者,提高疗效,同时将来把中国式康复推广到全世界。

2 基于改良OTD模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假肢矫形学中涉及很多生物力学知识,学生理解困难,OTD教学法[6]是以观察、教学、病例讨论为理念的学习方法,康复治疗临床较为常用,但《假肢矫形器》学中应用较少,笔者在此基础上对OTD教学法[7]进行改良,增加了情景模拟训练,有利于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掌握,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具体案例如下(1)第一部分,病例观察(O):朱某、男、40岁,左侧大脑基底节区脑梗死三个月,ADL60分,患者可室外独立拄拐步行500米,髋外展外旋,患侧躯干短缩,膝过伸、足下垂无力,患者自述膝关节后方有时疼痛。问题:该患者疼痛的原因是什幺?足下垂的原因是什幺?是否需要矫形器?如需要,应用什幺类型矫形器?要求学生与患者沟通的同时,仔细检查评估患者。(2)教学(T):教师讲解脑卒中的病理特点,常见的临床表现及步态特点,引入膝过伸及足下垂概念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尤其着重强调中医治疗方法,同时介绍踝足矫形器的适应症及使用原理等。教师将病例讨论的方式和内容提前告知学生以便学生查阅资料准备。(3)讨论(D)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名学生。每组讨论后由一名组长汇报讨论内容,其他学生可以旁边提醒补充,教师或者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和打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补充与点评。(4)情景模拟:通过指导学生设计有关踝足矫形器的病例,分配治疗师或者患者等环节,然后再现临床工作情景,结合踝足矫形器教具及之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利用真实实践场景来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医患沟通、临场应变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师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换为临床实践能力。改良OTD方法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文献与资料,课前充分准备,相比于传统教学,即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为接下去的见习和实习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基于临床实践的培养模式

《假肢矫形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理论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热情,以往教学过程中动手机会少,实践时间不够。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实践与理论课程比例为1:1,以岳阳临床医学院为教学基地,例如学习步态分析时将国内首台小卡伦系统引入临床见习实践中去,小卡伦[8]是集诊断、治疗、评估、实时反馈为一体的虚拟情景训练,不仅能实时地捕捉、运算和分析人体运动控制的障碍和缺陷的各种参数如运动速度、关节活动度、力量扭矩、肌电信号、肌力等,且能对人体的任何运动功能单元进行针对性的精确定位、评估和训练,模拟不同的步行环境,非常适合于截肢与佩戴矫形器患者的步行训练与评估。

虽然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不从事专业的假肢矫形器制作工作,但在临床上要面对很多截肢与佩戴矫形器患者,如果他们通过卡伦系统分析捕捉患者步行时的关节角度、步行速度、步宽、足偏角、力矩等参数变化,在不同摄像机视角下及不同运动平面观察患者步行功能,在指导老师协助下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步态分析,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治疗方案,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以往步态分析不同,卡伦系统实时分析[9]显示截肢患者各肌肉骨骼的运动及力量分析,能够以动画和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步态分析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教授假肢步态训练知识点也有相同的教学意义。

《假肢矫形器》课程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举办“矫形器科普讲座”,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事先对讲座内容给予指导与帮助,学生与患者沟通的同时教会他们选配不同类型矫形器,同时教会患者如何正确穿戴矫形器等,学生既锻炼了医患沟通能力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程也增加了见习课程,学生深入到假肢矫形器厂一线车间,掌握常见假肢及矫形器制作、建模、装配过程,理解不同材料之间功能上的差别,使用低温热塑板亲手制作手足矫形器,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4 基于临床思维的考核方式

《假肢矫形器》以往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试卷为主,强调机械性记忆,无法体现学生的临床思维水平,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考核方式采用以操作为主的案例分析题,例如以视频展示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一个学生扮演患者,另外一个学生限时间讲述引起障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并进行手法实操,答题过程中还要加入传统中医的理念。考试前将模拟试题发给学生,鼓励学生一个扮演患者,一个模拟治疗师,互相实践操作增加知识理解能力。这门课程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创新的考核方式不仅仅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操作水平、表达能力进行考核,也是对学生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水平的检测,更是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让大学课堂与临床实践接轨,培养学临床思维的能力,真正地“学以致用”。

5 基于教学反馈信息的调整模式

课程与考试结束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回访,问卷不记录学生名字,充分保护学生隐私,通过一系列问题如“该课程在临床上给了你哪些启发”“该课程哪些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你觉得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需要哪方面进行提高?”“中西医结合理念是否对理解课程内容有所帮助”等,主讲教师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信息,如学生建议教师讲授矫形器专有名词时加上英语说明,方便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等。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反馈给学生。教研室主任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议,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考核成绩适当调整下一年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进一步完善《假肢矫形器学》大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6 总结

《假肢矫形器》教学一直是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中的难点,知识点枯燥,笔者通过参考国外经典教材,结合中医理念,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掌握。通过改良的OTD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查阅文献能力,同时让学生早接触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卡伦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动手操作能力,增加见习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的教学和考核模式,通过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大纲内容,为培养假肢矫形器相关人才提供实践资料和操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