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森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巧设教学情境,高效导入新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列论

李林森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课堂导入方法对于课堂的教学来说影响甚大,作者结合有关课堂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归纳出数种课程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情境教学导入法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之法,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能否紧扣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适时而精妙地导入教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甚至对于整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学工作者对此不能不慎。

概言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有如下数种教学导入法。

一、故事导入法

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先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故事情境,通过故事启发思维,增进领悟。例如,在讲授有关诚信的内容时,我首先简要地讲述“曾子杀彘”这一典故。学生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产生一种学习心向,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对这一典故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讲解,引导学生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有关诚信的问题。这里所使用的故事既可以是真实的故事,又可以是寓言故事,还可以是文学名着故事。但是这类故事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性。故事的内容必须和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非人为的一致性,亦即故事必须隐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而这一哲理正是本次课所要学生领悟的。二是新颖性。故事本身要新颖、吸引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假如是老掉牙的故事,那就必须有独到的分析与新颖的哲理,从而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三是简洁性。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抓住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故事要素,抓住主干,去除枝叶,言简意赅地讲故事。“基础课”是理论课,不是故事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词义分析导入法

“基础课”有许多基本概念,对这些概念准确而又全面深入的理解,是学生进一步学好相关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纯理论的阐述一般说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某些概念适当地采用词义解释法能够达到“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有关道德内容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在词义、词源上对“道德”一词进行分析。在古代汉语中,“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最基本的含义是“路”,“德”的意思是“得”,“路”的概念是学生熟悉的,对它的形成、作用、规范及要求进行探讨,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且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道”与荒野或田野相比更便于行走,因而它更符合行路者的利益,这就说明“路”是因社会需要才产生的,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实践的结果。再者,“路”一旦产生就要求走路者必须在道上行走,它是对走路这一行为的规范,这样我们就讨论、归纳出了“路”,也就是“道”的基本特点。而“道德”的“道”,其本义就是路的含义的引申,它不仅仅指大地上的道,即自然界的道,更拓展为为人之道。这样,有关“路”的相关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就把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所要学习的“道德”联系了起来,使其更易于理解道德的形成、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及道德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对道德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而“德”作“得”解释,学生一般不能理解,因为在他们的道德实践中,道德往往与一定的奉献,即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而“得”是“得到”的意思,两者相去甚远,如何能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心理疑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对孟子的性善论做简要的介绍,从而明确“道德”的“得”是通过自省得到个人内在的良知,进而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从外部获得,特别是获得物质利益的“得”区分开来,它揭示了道德调节的一个重要机制,即行为者个体道德良心的调节,这时就可以很自然地把道德调节的三大机制讲授清楚了。

三、名言谚语导入法

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是杰出人士和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并且具有语言的简洁性与生动性,可谓哲理与艺术的结晶。它们或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或发聋振聩、促人奋进,具有极佳的教育价值,适当引用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我在讲解有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展示曾子的名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然后稍加解释,并结合典型的历史故事进行串讲,再导入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问题,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从而为后续内容的讲解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在讲解有关理想的内容时,我首先引用了一句德国谚语:“走得最慢的马儿,只要不丧失目标,也比无目标而徘徊的人走得快。”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有关人生理想的看法,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之效。

四、问题导入法

我在基础课绪论部分导入时采取了问题导入法。首先问学生:为什幺要读大学?学生的回答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然后追问:什幺样的工作是好工作?学生的回答是:工资待遇比较高的工作。再追问:为什幺要工资待遇高的工作,学生的回答: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什幺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工资待遇高或者说物质生活丰裕是不是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整个的教学过程循循善诱,促人深思,效果良好。问题导入法中最常见、最有效的是问题情境设置法,其主要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或直观性的语言把现实生活中具有启发诱导意义的事件展示给学生,然后从中引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导入新课。

五、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它具有极强的感染性。《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①孔子就非常注意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他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在“基础课”教学中,适当地引用音乐导入新课能达到新颖别致的教学效果。在有关爱国主义专题的教学中,我使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导入教学,雄壮的国歌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并使他们联想到国歌诞生的那个抗战图存、风起云涌的年代,以及新时期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场面,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进行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有关“正视人生挫折,创造美好人生”内容的教学时,我使用《命运交响乐》导入新课,并辅之以贝多芬“扼住命运之咽喉”的事迹,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教学导入法还有很多,以上仅仅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它们在某些方面相互交差、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扬长避短、统筹使用,以期实现“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注 释: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泰伯.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12.(1).

[2]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3]李厚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