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 张彩虹 韩 婷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从普通话中方言的构词材料看地区传统文化
——以西南官话区为例

李 薇 张彩虹 韩 婷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西南官话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中一部分构词材料已被普通话吸收。本文从被普通话吸收的西南官话的构词材料探究其来源和使用范围、构成形式和所反映的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由此预测西南官话构词材料对普通话的影响,并呼吁人们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

普通话 西南官话 构词材料 传统文化

作为北方方言四个次方言之一,西南官话受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影响,汇合了南北诸省籍移民方言,同时也保留了古代汉语的部分特点,具有自己的特点。西南官话不仅使用范围广泛,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其中已被普通话吸收的部分构词材料突出地体现了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根据对 《现代汉语大词典》、《四川方言词典》、《蜀语》、《辞源》、《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的语料的整理和归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发掘西南官话词汇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一、构词材料的来源和使用范围

除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以外,由于历史融合因素,西南地区的方言与近代两次大规模移民浪潮直接有关:一次是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一次是明清之际,来自湖南湘语区的大规模移民,今天人们常说的“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是指清初的大移民。所以,西南官话也分布于湖北大部分、湖南西北角等;由于地缘因素,西南官话还分布于广西西北角。时至今日,在与其他方言的接触过程中,西南官话的使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二、构词材料的构成形式

被普通话吸收的西南地区的方言构词材料,构成形式丰富多样,多为词根,能够与其他的词组合成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我们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六个方言构词材料进行重点分析:

(一)“坝”,名词性词根语素。(1)加上名词后缀成词,如“坝子”;(2)与词根组合成词,如“晒坝”(晒东西的平地)、“平坝”、“院坝”,“坝”还可以通过重叠构成重叠词,即“坝坝”。

(二)“场”,名词性词根语素。(1)与名词性词根组合成词,如“乡场”、“场镇”;体现行政建制,成为场名,如“万年场”。(2)与动词性词根搭配,如“赶场”。

(三)“肉”,名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1)作为名词性语素时,可单用,专指猪肉;(2)作为形容词性语素时,可单用,如“很肉”。

(五)“煨”动词性语素。(1)单用;(2)与词根语素搭配,如“煨汤”。

(六)“炕”,动词性语素。(1)单用;(2)与词根语素搭配,如“炕饼”。

三、构词材料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语言记录了文化的变迁,文化丰富了语言的内容。记录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文物、风俗习惯等,其中用语言记录的方式尤其体现了文化的动态发展。以上六个方言构词材料折射出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一)构词材料反映出的地理文化

“坝”、“场”体现了西南地区的地理和人文交流的特点。

“坝”字是西南地区独特地形环境的缩影。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其中镶嵌着很多相对平坦的山间小型盆地、小型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不大,但数量很多。这些相对低平的小地貌类型,在西南地区俗称“坝子”,如成都平原就有“川西坝子”之称。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这样写道:“川西坝——东西一百五十余里,南北七百余里的成都平原的通俗称呼。”西南地区的人们常在坝子上进行集体活动,比如跳“坝坝舞”、看“坝坝电影”、喝“坝坝茶”、开“坝坝会”,等等。

“场”字反映出自隋唐以来,西南地区农业、手工业较为发达。其中,手工业更有“扬一益二”之美誉,商品交换日益兴盛。出于人性关怀与凝聚人气和交换处所的需要,场镇地理集中,便于商贸范围进展,由此出现了“场”。《蜀语》:“村市曰场,入市交易曰赶场,三、六、九为期,辰积午散,犹河北之谓集,岭南之谓墟,中原之谓务。”①今四川农村仍谓赶集为“赶场”。西南地区实行定期的集市贸易,俗称“赶场”。

(二)构词材料反映出的饮食文化

围绕着饮食展开的“茶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生活永恒的话题。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当需要一种新的表达时,通常会从饮食里面吸收具有代表性的义素。“肉”、“”体现出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在人们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其新义项都是由饮食领域扩展而来的。

“肉”本指人体及动物的肌肉,有着纤维清晰,柔软的特点,加工后的熟肉,其肉质绵软的特点更突出。西南地区多山地、高原,并且远离海洋,其地形特点决定了当地饮食的主流,所以当地居民传统上大多养殖家畜如猪、牛。因此,猪肉、牛肉也是西南地区饮食中的主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南地区的人们在形容人的性子缓慢、动作迟钝时,从饮食方面考虑,就采用了肉的绵软这一特点,如“肉脾气”。

(三)构词材料反映出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西南地区是最早种茶饮茶之地。“煨”和“炕”字反映出西南地区独特的茶文化。

西南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据《巴蜀文化》记载:“四川是宋代开展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茶叶大量制作粗茶用于茶马贸易之需。”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精细品茗,西南地区的茶作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是属于民间的。而且,西南地区盛产茶叶、价格低廉且制作方式简单,如源于云南地区民间的煨茶和炕茶的制作。煨茶:将茶叶在火上烘烤后,加水煮沸;炕茶:将茶放进茶罐里烘烤,再加水煮沸。因此,人们都喜爱喝茶,逐渐形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茶文化。在西南地区都可以看到许多当地特色茶铺,以及将饮茶行为与舞蹈艺术结合的茶艺表演,在天气好时,端把竹椅喝茶是西南地区人们过日子的习惯。在后来发展的珍贵茗品中,这类日常茶文化依然有其独特之处。

四、结语

西南地区的方言构词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而且在语言表现上有着极强生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方式扩大了影响力,逐渐被普通话吸收。西南地区的作家例如郭沫若、李劼人、巴金等,他们的作品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独具表现力的西南官话,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家所处年代的文化特色。在巴金的作品《秋》中:“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原本答应过我,由我在几位小孙爷中间抱(过继、抱养)一个孙儿,将来我也好有个靠”;从人与人日常交流用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地方话生动形象的特点,如“幺”(家族中排行最小)、“莽”(形容人的性格憨厚、粗鲁)、“俏”(烹调时为增加滋味或色泽而附加的东西,形容价钱或条件高),等等。就其发展前景而言,笔者认为,在汉语发展进程中,这些构词材料被吸收的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增加,影响力得到提高。西南地区的方言构词材料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对在方言区工作的人掌握西南官话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希望人们能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更好地发扬地区传统文化,使得当下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共存的特点。

注释:

①李实,黄仁寿,刘家和.蜀语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85.

②袁庭栋.巴蜀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328.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虎舟,张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李实,黄仁寿,刘家和.蜀语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85.

[4]许宝华,官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华书局,1999.

[5]缪树晟.四川方言词汇考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6-28.

[6]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7]袁庭栋.巴蜀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328.

[8]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9]李劼人.死水微澜[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

指导老师:曾晓舸

西华师范大学2013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