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彬彬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0001)

浅论博物馆高校文化教育与服务

潘彬彬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苏 南京 210001)

博物馆是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广泛的服务对象中,高校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特色鲜明的文化服务是当代博物馆的应尽职责,亦是针对高校专门教育的重要补充。本文从开创馆校共建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

博物馆 大学生 志愿者 教育 服务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和实践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承载和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精英。现阶段博物馆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的特色文化服务工作,逐步构建起科学文化素质共建文化教育合作平台,引导和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承担起多元化服务的使命。

一、构建和完善馆校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是基础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博物馆融入公众,成为现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教育体系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现代博物馆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受教育者益智励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发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它作为非正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极大地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交流及职业素养养成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作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还日益成为校外教育、职后教育的开放式教育场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与博物馆的共建文化教育合作成效显着,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以为:现代博物馆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馆校合作平台,尤其针对大学生群体,应秉持“立足本馆实际、突出鲜明特色、创造优质品牌”的先进理念,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服务。

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传授知识、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和提高修养融为一体,有效推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团结合作精神的加强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除了课堂,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睐,已成为普及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建设阵地。

开展高校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建立和维护馆校共建合作平台应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博物馆与各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行挂牌仪式仅从形式上初步明确馆校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今后双方仍须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具体细化和贯彻落实。馆校双方合作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博物馆通过招聘大学实习生、定向培养其专业技能等途径推动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人才储备库;各大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周”、“博学大讲堂”、“艺术沙龙”、“文艺汇演”等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积极引进博物馆文化资源,通过校园传媒宣传、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当代博物馆与高校广大学生之间的 “零距离”,最终让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充分感知和领略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深切感受博物馆的魅力与奥妙,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最终提升其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构建和完善博物馆与高校紧密合作的文化教育事业,应加强双方合作、深化工学结合,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各种资源由外延式利用深入到内涵式整合优化与提升,馆校双方深度融合,全程合作重点培养,既能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又可为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智力支持。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是保障

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联系社会大众的纽带,志愿者的自愿、主动、热诚无形中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形象。博物馆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往往存在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青年大学生怀有强烈的实践兴趣、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观众提供较满意的服务,进一步缩短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在博物馆中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让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同时是改变和提升自我素质的过程。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在服务他人中获得人生快乐、感悟人生真谛,让其超越单纯的自我利益、自私观念,培养人类互助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观念和意识。志愿服务不仅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行为发展、能力发展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智力和能力的途径。在传统教育和劳动方式中,青少年的能力开发多数是被动和机械的,受到长辈、社会的督促、受到节奏和规则的约束。而在志愿服务中他们的投入及从中开发的潜能,适合自身的个性要求,更有利于其智力开发,从而更能让其认识新的自我潜能、自我价值,更能体验到奉献的乐趣。二是在博物馆感受着神州大地的文化魅力,认识到各民族的历史和先人非凡的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提高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进入灵魂层面的,能激发他们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赤子之心,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则学会敬业爱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脚踏实地,塑造健康人格。三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增进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四是提供实现自我管理的平台。志愿者自己组织管理,安排值班、策划活动、开展学习、团队合作等,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交流和沟通,培养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

馆校共建合作平台构建之后,将促进高校大学生文博志愿服务机制建立与健全。大学生文博志愿服务机制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社会大众与博物馆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事业社会化服务。大学生提供的志愿服务既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质,又可扩大服务层面,使有限的资源与无尽的服务需求有效配合。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博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馆优质社会资源的体现。江苏地区的省属、市属乃至区县属博物馆,依据本单位的类型、特点和条件,成功引导和开展了多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志愿讲解服务最为普遍,即先由专业老师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考核和培训,传授吐字归音、态势语言、讲解词编撰、社交礼仪等知识与技巧。有些文博单位为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外事接待服务水平,增设了多国外语讲解培训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范畴较为广泛,从引导观众、咨询答疑到秩序维护,从问卷调查到学术课题调研,从展厅讲解、协助布展、藏品信息管理到博物馆涉外公益活动……南京地区的诸多博物馆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文化建设 “三贴近”方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入社区、部队、企事业单位,全方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老年公寓,自编、自导、自演文娱节目,既突出尊老敬老的主题,又宣传和弘扬了民俗文化;举办“我是小小传承人”文博主题夏令营活动期间,大学生志愿者认真热情,积极主动,克服困难,积极承担起辅助教学、后勤保障、营员作品布展等多项任务。南京市博物馆的大学生志愿者除了承担讲解接待工作之外,还负责游客问卷调查、展馆建筑及文物拍摄、参与筹备文物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丰富了志愿者的活动内容,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博物馆在招募、组织、培训、管理大学生志愿者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适应大学生志愿者的专门规章,经选拔考核后委派专人建立志愿者档案,开展专项培训,推介和拓展服务活动,定期评估志愿者成绩,做好志愿活动台账等。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日臻完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已成为博物馆开展社会管理和教育服务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对大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为手段

坚持“以人为本”是博物馆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基本理念。博物馆应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其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锻炼品行意志、增强综合能力。现阶段我国一些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为高等院校服务、为大学生服务有待于多元化。文博场馆可开辟专门阵地,建立专门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学术研究、旅游休闲、社会实践等各种服务。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教育方式生动形象,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长处。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不仅可以眼看、耳听,而且可以触摸,亲自试验和操作。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博物馆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促进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后及时消化与升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博物馆极为丰富的藏品资源涵盖历史、文学、艺术、生物、地理、科技等多方面专业知识,高校大学生可以将其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藏品为自身学术研究服务。在欧美国家,大学教授常常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促使诸多学科获得较快发展,不乏博物馆与高等院校合作研究或合作教学的成功范例。

较之其他社会群体,高校大学生对审美、文化娱乐、休闲等精神生活的需求表现得尤为强烈,博物馆应注意研究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努力为他们争取和创造条件,在管理和业务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最终加以解决。如在节假日、国际博物馆日或文化遗产日,可以邀请、组织大学生集体免票参观,有利于开阔其眼界,丰富其精神生活;专门开辟展览演示、交流互动的空间场地,并拨出一定经费与各大高校社团加强合作,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在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展现知识与才华,奉献青春,诠释人生价值;利用网站链接、校园BBS、微博等现代传媒技术开辟特色专栏,与各大高校建立广泛联系,高效便捷地发布博物馆相关讯息,促进大学生对当代博物馆文化深入持续地了解,不断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优先选择的场所。为了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当代大学生参加文博场馆的社会实践,博物馆应在规章制定、后勤保障、奖惩诫勉等方面予以推动和落实。规章制定是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涵盖甄选录取、岗位安置、工勤考核、绩效评估等诸多内容,应逐一加以制定和完善;后勤保障指须努力解决实习大学生的午餐补贴、交通费、特殊岗位津贴等物质保障问题;奖惩诫勉是对成绩突出、表现优异者,每季度或每年度予以表扬奖励,对考评不合格的实习大学生予以教育,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质的提升。

当代博物馆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与服务工作应该进一步开拓创新,以馆校共建合作平台为基础,在组织引导大学生志愿活动和提供多元化服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努力发现其不足,及时帮助和解决,使之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林冠南.从我国博物馆中的志愿者谈起.中国博物馆. 2003(1).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200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