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为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江苏南京 210000)



可望不可即的“渴望”——《雨中猫》之妻子形象解读

梁为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短篇小说《雨中猫》中人物间微妙的关系通过简练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凸显了海明威一贯的写作特点——冰山理论。本文以《雨中猫》中的妻子形象为切入点,剖析小说中妻子对三种不同人群的渴望。

关键词:《雨中猫》妻子渴望

引言

厄内斯特·海明威以特有的视角和犀利的笔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迷茫的一代”所特有的人物特点。《雨中猫》发表于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被认为是海明威以女性视角创作的短篇代表小说。从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读者可以领略到20世界20年代那个属于“迷茫的一代”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女性的社会地位。那个时代的女性开始有了意识上的觉醒,但是现实社会中,她们仍然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成了文体学的一种理论,并“引发了一场文学革命”[1]。本文以《雨中猫》中的妻子形象为切入点,剖析小说中妻子对三种不同人群的渴望,主要是对丈夫、同性和自己的渴望,并找出能够说明这些渴望无法成为现实的原因。

一、渴望丈夫的关爱,换来的只是置若罔闻

《雨中猫》中游历意大利的那对美国夫妇正是海明威自己同妻子的写照:夫妻之间话不投机,缺乏关爱和理解;妻子的渴望换不来丈夫的在乎,妻子的心声得不到丈夫的倾听。

1.妻子对于旅店老板一连串的喜爱,正是她潜意识里对于心中理想丈夫的渴望。妻子的丈夫年轻,而旅店老板却已人过中年;妻子的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己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她希望丈夫能够耐心听自己唠叨;礼貌;疼爱她;有责任心;有安全感;成熟。可是这一切都是在丈夫身上无法感受到的渴望而已。

2.文中有关“book”和“reading”部分共出现了10次。全篇通过多次描写丈夫reading,凸显丈夫对妻子的无视与默然。在整个寻猫过程中,丈夫一直充当“陌生人”的角色,他似乎一直在看书。最初妻子提到要捉住那只猫时,他虽然口头答应,但躺着不动,继续看书。妻子其实很希望丈夫可以陪她一起去解救雨中猫,但是丈夫只是敷衍了事;妻子空手而归后,他只问了一句:“捉住了?”可以说,丈夫和妻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沟通,更不用说是情感上的交流和理解。

3.女性主义者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认为猫与女人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猫代表着“女性的困境与尴尬”[2]。寻猫未果后,妻子回到房间谈了自己的很多愿望:I want to eat at a table with my own silver and I want candles.And I want it to be spring and I want to brush my hair out in front of a mirror and I want a kitty and I want some new clothes.丈夫对妻子的回复是:“Oh,shut up and get something to read.”任何人都避不开这样一个结论:对一件事情永无休止的追求,在他的内心深处,必然有一种隐约可见的焦虑不安[3]。正如西蒙·波伏娃在着名的《第二性》一书中说的:“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4]这是那个时代父权社会的社会背景,使得小说中妻子的渴望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

二、渴望同性的共鸣,换来的只是孤军作战

笔者认为,《雨中猫》主要围绕年轻的美国夫妇展开,但是故事中的另一位看似次要的人物,即意大利女仆,在小说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正是有了女仆这一角色的设置使得小说的整体内容得到了升华。

1.海明威对人称指示词的使用亦是用心良苦,在《雨中猫》这篇小说中更是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效果。话题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语而得以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的[5]。小说中另一个女性角色是旅店里的意大利女仆,她同女主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她们的形象和各自对生活的态度以猫为线索,通过二者之间对话中人称指称语的使用刻画了出来。It was the maid who looked after their room.“You must not get wet”,she smiled,speaking Italian.Of course,the hotel keeper had sent her.对话中,女仆始终称妻子为you,第二人称的使用使二人之间的关系略显冷漠。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女仆同妻子的感情并不能沟通,女仆实际上并不理解她寻找雨中猫的迫切心情[6]。

2.在整个小说中,妻子在雨中侍女的陪伴下,回归了“girl”的身份。这一点从American wife到American girl的称谓转变可以看出。人称指示语的变化使用,象征性地把女仆看成了妻子唯一可能敞开心扉的对象,但在妻子和侍女的对话中,当妻子表达出“Oh,I wanted it so much.I wanted a kitty.”两个I wanted和一个so much极度再现了妻子对猫的渴求,但站在一旁侍女的反映却是冷漠的。意大利女仆对雨中猫的称呼始终是使用了第三人称it,这表明她并没有产生像妻子那样的强烈感情,甚至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妻子对雨中猫命运关切的根源,更不会参与妻子的抗争[7]。这使得妻子挑战男权社会秩序的努力看上去更加孤立没有希望。

3.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对此,秦秀白曾指出,小说中的对话绝不是对小说篇章的一种点缀,它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话是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读者往往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认识和评价小说中的各种人物[8]。短篇小说《雨中猫》也有不少对话的语篇。在对话中,海明威又极为娴熟地运用了语码转换。如女仆和妻子在雨中寻猫的那段对话:

“Ha perduto qualque cosa,Signora?”

“There was a cat,”said the American girl.

“A cat?”

“Si,il gatto.”

……

“Come,Signora,”she said.“We must get back inside.You will be wet.”

“I suppose so,”said the American girl.

对话中,先后出现了2次语码转换:第一次是由旅店侍女用意大利语Ha perduto qualque cosa,Signora(即Have you lost anything,Madam?)发起对话。这个意利旅店的侍女应该是意大利人,甚至就是这个旅店所在地的当地人。因此,这个侍女用意大利语发起对话乃是语言情结制约使然;第二次语码转换则是由年轻的美国妻子用意大利语Si,il gatto(即Yes,it’s a cat)。而这位年轻的美国妻子使用意大利语回答旅店侍女,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海明威在短篇小说《雨中猫》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语码转换,可谓是独具匠心,不仅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更是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揭示得淋漓尽致[9]。妻子的身份炫耀注定了无法从内心深处争取女仆的一致战线,而女仆对妻子的无法理解也注定了妻子独自作战的境遇。

三、渴望自己的解脱,换来的只是徒劳无益

妻子救猫实际上就是自救的表现,她希望可以通过“救猫”的行为,实现自救。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改变外表、改变发型、改变自己的地位、改变自己与丈夫在家庭中的关系,她要更新自我,但这改变是困难的。

1.妻子看到雨中蜷缩的猫之后,很想解救那只猫,因为她觉得那只楚楚可怜的猫就是自己的写照。小说中的猫,它努力蜷缩着身子躲在广场中的一张桌子下面,以免被雨淋湿。猫逃避雨淋暗示着女人逃避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试图打破男性对女性的成规,社会对女性的定位。猫寻找避雨的地方,即女人在夫权的社会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话语。虽然有丈夫的陪伴却得不到心灵上的沟通。

2.“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很明显妻子很希望改变发型,丈夫不赞成只是回答,“I like it the way it is.”虽然她告诉丈夫她想把头发留长梳一个自己可以摸得着的发髻,但是丈夫喜欢她,就是“喜欢现在的样子”,根本不需要改变;美国太太有勇气说出内心的渴望:“And I want to eat at a table with my own silver and I want candles.And I want it to be spring and I want to brush my hair out in front of a mirror and I want a kitty and I want some new clothes.”这一连串的want反映了妻子内心的渴望,可是丈夫对其反应却是“Oh,shut up and get something to read”。一系列的主体意识强烈的祈使句——“我想要……”文本中接连出现了十一个“想要”,表达了妻子强烈的情感愿望和心理诉求,丈夫对她的这些愿望作出的反应却是:“闭嘴。”她的话语在男性的话语霸权下显得苍白无力。

3.小说《雨中猫》中女性人物生存的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小说中猫作为象征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其特点无非是:寄身于人,漂泊不定,躲避危险。妻子心中欲求的“猫”出现了,但小说特别强调了女仆怀中抱的是“一只玳瑁猫”,雨中猫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妻子的行为而得到改变。“猫的出现——猫的消失——猫的再现”,看似小说得到了圆满结局,但此猫非彼猫,妻子想要解救的那只可怜的猫也许依然游走在雨中,暗示着妻子无法改变自己的境遇。

结语

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喻为“冰山理论”,他主张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10]。小说中的妻子希望得到丈夫的关心和在乎,渴望丈夫的爱,而丈夫对妻子的态度从头到尾只是冷漠;妻子想要唤醒同性间的共鸣,渴望和同性一起反抗这个社会,然而女仆并不理解妻子的想法,并不能和妻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妻子希望拯救雨中猫,渴望改变猫的命运,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猫的消失注定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渴望永远无法得以实现,渴望永远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渴望而已。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32.

[2]曾桂娥.女性困境与猫的隐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1).

[3]Cooperman.Ernest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85.

[4]西蒙·波伏娃,着.桑竹影,南珊,译.第二性[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5]董瑞红.英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J].南通大学学报,2006,(3).

[6]魏笑玲,吴川颖.《雨中猫》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8).

[7]杨红梅.简析《雨中猫》的人称指示语[J].长沙大学学报,2013,(1).

[8]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49-250.

[9]韦森.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外国文学,2012,(11).

[10]马青青.从平淡中见深远——解读海明威的《雨中猫》[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