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兰

摘 要: 兴趣是一种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热情,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课激趣,引发学生学习欲望;授课激趣,培养深入探究能力;总结激趣,反馈回顾;动机激趣,激发兴趣的热情性;情感趋近激趣,发展兴趣的多样性;意志磨炼法,保持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

关键词: 课内外结合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一种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具有高度的热情,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最终都决定于事物的“自身运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平时教学中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课激趣,引发学生学习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具有童趣的短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以图激趣。授课时将一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用幻灯片展示或在上课的时根据授课内容,边讲边作一些简笔画,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绝句》一课时,我就依照诗意在黑板上作几幅图,学生见到图,不但有兴趣,而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采用电教手段激趣。对写景状物类文章,我在朗读时配上乐曲、录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找到与文章情调相谐的乐曲配音,让学生闭着眼睛听配音朗读,想象美的画面。气氛的烘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随着录像的播放,展现出奇丽的海底景现,宁静幽暗的深海里有许多发光鱼的游动,那闪烁的光点就像天空中无数的星星眨着眼睛,侧耳倾听,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那声音犹如一首悠扬婉转的小夜曲,让人沉醉。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响,结合语言文字学习,使这些常年生活在内地连大海都很少见的孩子,情不自禁地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3.重视预习,疑问激趣。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经历有价值的心理过程”。叶先生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疑难问题,并做好记录,不仅为新课做好铺垫,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4.语言激趣。教师动情的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时,设计这样一段引入语:“万里长江,穿关山,越险阻,以气吞山岳不可阻挡之势,浩荡东去,当它一出青藏云贵高原,便横贯四川盆地,穿过巍巍夔门,截断巫山云雨,拨开西陵屏障,长江就是这样鬼斧神工般地创造出景色瑰丽、气象万千的长江三峡。”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三峡,使学生产生了解三峡的强烈愿望。

二、授课激趣,培养深入探究能力

1.表演激趣。即在学生预习后,选几位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文章内容。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请三名学生分别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演者有趣,观者有兴,激发学生学好本课的兴趣。

2.教具激趣。在教《八只小猫》时,要求学生拿出自制的小猫学具,四人组成小组“摆一摆,编一编,说一说”。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解决了。

3.对话激趣。如教学《熟能生巧》一课时,除去叙述部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很感兴趣,跃跃欲试,读得津津有味,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激趣。《景阳冈》(人教版十二册)第九自然段老虎向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在此启发学生思考品味“闪”是什幺意思?课文中为什幺用“闪”不用“躲”?从这三“闪”中你体会到了什幺?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闪”显得动作快,而“躲”显得动作慢,从中我体会出武松身手灵活。“闪”是主动避过去,“躲”显得被动很害怕,从中我体会出武松的勇敢。“闪”的动作轻巧,而“躲”显得有点笨手笨脚,从中我体会出武松动作敏捷。“闪”是避开老虎凶猛的来势,避开它的锋芒,消耗它的体力,因为这时和它硬拼不是上策。“躲”是被动的、没有办法的,从中我体会出武松的机智。武松一边“闪”,一边还在观察思考,怎幺对付老虎、打死老虎?在寻找进攻的机会。而“躲”是逃避,一心想的是怎样逃得快些,从中我体会出武松的临危不乱。这样咬文嚼字,独特感悟,不仅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表情达意的准确,而且在潜意识里萌发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

5.作文教学中鼓励独创,激发兴趣。同一个作文题,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材。如写《春天》,可以写校园的春天、公园的春天、春天的早晨、春天的田野。同一内容可确定不同中心,如辅导作文《爬山》时,有的学生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中心;有的学生以“认定目标,勇往直前”为中心。这些立意我都给予肯定。只有一位同学与众不同:他在登珏山的途中看到山上的树本系了许多红布条,还看到一些人一步一叩头,登上了山顶,在庙中烧香还愿之后,又匆忙离开了,他不禁想到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这一种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我特别给予了鼓励、赞扬。

三、总结激趣,反馈回顾

1.讲故事激趣。故事性强的文章,待学生认真阅读后,由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讲,有的学生为了把故事讲好,会很认真地阅读,学生听故事时也很认真。如教学《寒号鸟》时,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对文章的印象特别深。

2.找类似课文进行比较(相同材料,不同写法的比较;相同写法,不同内容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并从中尝到学好课文的乐趣。

3.学习评价激趣。学了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你学到了什幺?你对文中某一人物或景物的描写有何看法?学生各抒己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古诗《静夜思》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李白,你想对故乡的亲人说什幺?立刻就有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当一回大诗人。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踊跃发言,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课文只是学习的过程,不是终极。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是对课内兴趣的强化。

我主要从以下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动机激趣,激发兴趣的热情性。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赞可夫说:“动机能把人的精神能力发动起来。”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我常常用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了解学习语文在今后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性。其次,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家学语文的小故事,让他们明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语文。针对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做作家,努力学好语文,打好基础,对一些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多鼓励,培养学习兴趣。从劳动、技艺、文体活动等方面发展长处和才能,激发其自信心,并促使其迁移到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等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取得胜利的欢乐。”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情感趋近激趣,发展兴趣的多样性。师生之间坦诚相待,能尽情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对学生课堂上学习语言、训练语言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若能真诚地对待学习,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向教师述说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平日里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贴近,学生就会遵从、信赖你,就会主动认真地学你所教的功课。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观察、发现新鲜事物,并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有时与学生一起看一本书,看完后交流读书体会。如学校组织看电影,回校后我与学生一起就电影中的某一人物或事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意志磨炼法,保持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马克思曾说:“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辛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学生的兴趣允许具有个性,允许不同学生保持不同的兴趣。人的意志对语文学习产生抑制和促进的作用。在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同学,经常教导他们:“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都不相信地下有矿,只是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大脑深处潜存着巨大的资源,立足往深处开采,那幺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在充分了解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之后,可以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晓娟.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0).

[2]李爱萍.关于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

[3]赵莲英.课内外结合,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J].新课程,2015(1):72.